留住“魂”守住“根”:孔子学堂助推乡村振兴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8-03-14 18:02:05
标签:


留住“魂”守住“根”:孔子学堂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孔子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正月廿七日乙巳

             耶稣2018年3月14日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看看唐诗宋词里那些对乡村的咏叹,便可知很多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但猛然回首,乡村与梦中田园已经在工业文明的潮推浪卷中渐行渐远,“耕读传家”的景象渐渐模糊。

 

重构乡村价值和使命成为时代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远的历史眼光和文化胸怀,让“唤醒和重构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成为时代的呼唤。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对此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振兴战略”更成为今年两会的热度关键词。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住鲁政协委员孔维克准备了7个提案,四个与文化相关,其中“推广文明传习新载体、推进乡村孔子学堂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人印象深刻,引起媒体热烈关注。

 

  

 

政协委员:建设孔子学堂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其中,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方面,可以发挥孔子基金会的作用,通过在乡村建设孔子学堂的方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孔维克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乡村的振兴除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的物质建设外,还需要精神方面的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讲,乡村孔子学堂建设非常有必要。”他表示,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而孔子学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建设孔子学堂可以“拉近”孔子与百姓的距离。对此他建议,在农村建立孔子学堂,把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与孔子文化结合起来,让农民过上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孔子学堂,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创办的大型公益文化项目。2013年,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后不久,中国孔子基金会即进行了创新探索与实践,通过孔子学堂的打造,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普及、传播工作长期持久地融入百姓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真正实现深耕厚植、成风化人。2014年初第一家孔子学堂在济南创办。截止2017年底,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在全球建设了1800多家孔子学堂,其中乡村孔子学堂120多家。孔子学堂已成为新时代中华文明传习的新载体。目前,中国孔子基金会正在积极推进孔子学堂的万堂行动。在万堂计划中,乡村孔子学堂成为未来建设的重点。

 

在谈及如何通过推进乡村孔子学堂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时,孔维克提出了四条详实的建议:制度方面,建议依据中国孔子基金会建设制度与建设规范建设乡村孔子学堂。中国孔子基金会对孔子学堂的建设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制度与建设规范,这些制度和规范对乡村孔子学堂建设仍然有指导作用。

 

资金方面,建议多方面筹集资金建设乡村孔子学堂。可依靠乡、村两级党政力量来办;也可以依靠乡村的各种经济济组织、文化组织来办;也可依靠农村的新乡贤来办。通过兴办孔子学堂,也可发挥各种新乡贤的作用。

 

宣传引导方面,建议宣传、文化、财政和教育等部门加大对乡村孔子学堂建设的关注,积极引导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场地问题、师资问题、活动经费问题等。也建议中国孔子基金会把未来工作的重点向乡村转移,加强对乡村孔子学堂的业务指导,把握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抓手。

 

资源利用方面,建议利用供销社系统为农服务中心或邮政系统的便民服务中心这一捷径来兴办乡村孔子学堂,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孔子学堂在县、乡、村级层面的全覆盖。

 

  

 

孔子学堂: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登堂入室”

 

据了解,孔子学堂自创办至今,始终扎根在基层、在民间,坚持公益性、自主性,上仰老夫子,下靠老百姓,摸索出一条深下去、活起来、接地气、可持续的传统文化复兴之路。

 

2014年12月30日,中国孔子基金会、省文明办在山东德州夏津县新盛店镇拐尔庄村创办了首个乡村“孔子学堂”。拐尔庄是夏津县远近闻名的“孝德村”。乡村“孔子学堂”的落户,为该村打造“孝”文化品牌,培养村民以“孝”文化为根基的良好品德提供了平台和载体。拐尔庄乡村“孔子学堂”包括文化大道、文化大院、“孔子学堂”体验馆、孔子六艺宫、乡村记忆馆、孔子文化广场、德孝合家欢工程等。

 

通过“孔子学堂”,传统文化将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建在村民家门口的教育基地。据悉,除了每月一次的传统教育外,拐尔庄乡村“孔子学堂”还长期开展琴、棋、书、画、诵读等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还通过每年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给老人集体过生日,设立乡村牌坊、文化灯箱、村内文化墙,用24孝图、优秀传统故事、中华民俗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乡村用语等,把家教、家风文化在农村这片沃土上传播弘扬下去。学堂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习读书的热情,往年一年考上大学的2~3人,2016年考上大学13人,2017年考上大学14人。

 

另据了解,中国孔子基金会还与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达成合作,全省供销合作社的为农服务中心将向孔子学堂开放,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登堂入室”。

 

2016年12月11日,孔子学堂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的刘店子为农综合服务中心开课;2017年3月,山东省鄄城县首个孔子学堂在闫什供销合作社成立,村民们由此可享受到免费的国学教育课。国学课会请市、县优秀传统文化讲师来演讲,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传统文化与待人处事、工作生活、家庭关系、四邻关系等方面结合起来,深受村民们喜爱。“多学学传统文化对每个人帮助都会很大。传统文化的待人之道讲究‘温良恭俭让’,中华伦理讲究‘仁义礼智信’,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准则。”老百姓说起传统文化来头头是道。提起镇供销社的孔子学堂,都要竖起大拇指。

 

留住”魂”守住“根”:共建乡村文明的“诗和远方”

 

孔子学堂的创办,切切实实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了乡村等各个场所,真正地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让老百姓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承着中华传统的美德。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逐渐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生命食粮。

 

学堂通过书法、绘画、烹饪、戏曲、武术、中医、剪纸等等形式开展文化教育课堂,将“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的堂训暨“学书法、诵经典、兴礼乐、祭先贤、倡民俗、办节庆、评先进、树榜样、传家风、立信仰”的教育内涵落地,让孔子思想、人文精神走进千家万户、影响千秋万代,留住了乡村文明的“魂”,守住了乡村文明的“根”,并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者队伍,让中华文明真正起到了“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也让更多的中国老百姓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里来,共建着乡村文明的“诗和远方。”

 

在孔维克看来,孔子学堂是建设中国各地特色文化的一个好样本,他还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因地制宜、融合发展,将孔子学堂融入当地文化事业发展和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使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乡村自治、德治的精神引领和道德示范作用。”同时,他也直言孔子学堂如今面临的问题——重视不到位、发挥作用不充分、质量不高、财政支持不够等等,并提议:坚持融合发展,使孔子学堂融入各地文化建设事业,强化财政支持,真正把孔子学堂作为我们国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验田”。

 

关于孔子学堂的未来,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也在今年年初的第三届孔子学堂年会上也曾指出,在过去四年间,学堂建设数量上大幅提升,但学堂的质量与内涵还有待提升,孔子学堂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拓展孔子学堂的内涵,提高孔子学堂的建设质量是学堂今年的重要任务。要从孔子学堂理念、目标、制度到工作细节,都要进行标准化设计,提高孔子学堂对老百姓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

 

2018年是孔子学堂实施“万堂计划”的关键之年。在新的一年里,孔子学堂建设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质量建设为中心任务,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工作,以“融合发展拓空间、创新发展转动能、优质发展创品牌”为基本思路,以“文化自信看学堂、美好生活看学堂”为工作导向,推进学堂建设的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努力开创新时代孔子学堂建设的新局面。

 

王大千还说,孔子学堂人要时刻不忘初心。学堂人的初心使命,就是引领儒学传承发展、深耕民族精神家园,就是坚持为老百姓服务、为新时代服务。老百姓最需要什么?新时代最需要什么?什么就是学堂人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