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明】春来故园莽苍苍——唐君毅故居纪行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8-02-25 00:03:11
标签:


春来故园莽苍苍

——唐君毅故居纪行

作者:何怀明

来源:作者赐稿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正月初十日戊子

           耶稣2018年2月25日


戊戌年腊月廿四日(西历2018年2月9日),唐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后七日,赵凯君、刘可淳君和我,一行三人,早上八点从泸州老城区,顺风打车驱车前往宜宾市普安镇周坝村,中午时分始抵普安小学,在小学的门口的墙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宣传板,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这块宣传板内容就是唐君毅先生生平及著述的介绍,它的出现,让我们驶过金沙江后一路询问乡民归路的不安,终于重复平静,心也一下子觉得此刻又走进了唐先生一步。(注:在我们拜谒完唐先生故居,普安小学校长杨老师的不期而遇,为我们揭开来它的来历,他说这块宣传板是去年暨2017年暑期七八月间制作挂上去的。通过他也得知,普安镇中学的校园文化即是以唐君毅先生的教育思想为主题,定名为“弘毅文化”。

 

我们又顺乡民所指路径,走过一段五十米远的乡间菜园地,在一个胡同口问路,转进去走进一座川地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再经确认,确定这里就是唐先生的故居无误了。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眼下破败荒芜的旧房子,现存前堂、左右厢房和西侧堂房。其中房子年久失修,多片已经坍塌,仅存墙垣,屋梁倒地或被左邻右舍搬去当作柴火,与唐先生学贯古今,淹通东西,人文殿堂之宗师,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现在里面有一户人家,是村中别姓人家,据她介绍,几年前她的婆婆在世的时候,还能讲讲一些唐家家族的往事,她婆婆跟唐家他们的孩子从小是在一起的玩伴,而今老人下世,他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了。

 

之前在门口,据说还挂有“唐君毅故居”字样的一块木牌子,说是一次刮风下雨被吹倒地下,就没有再被挂上,如今这块木牌子也不见了踪影。我通过网络,找到蜀地学者锺永新先生2014年10月15日,专程寻访唐君毅故里拍摄的图片,看到了这块牌子。

 

宜宾市政府是早在2011年3月23日唐君毅故居公布为宜宾市文物保护单位,而宜宾县政府迟迟到2015年10月1日立保护石碑和保护范围标志。

 

2017年1月18日,纪录片《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上、下集)在宜宾地方电视台首播,据说该纪录片于2014 年,宜宾广播电视台自筹资金成立专门的摄制组,开机拍摄,在随后后的 1000 多个日子里,摄制组寻找、走访相关人员和学者,全力收集资料。除了在宜宾的拍摄采访,追寻着唐君毅当年生活的足迹,摄制组还先后奔赴成都、重庆、北京、南京、无锡、上饶、香港、台湾等地拍摄采访,掌握了大量的创作素材。邀请了宜宾本地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座谈研讨,在反复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文稿创作。

 

影片编辑完成后,又多次放映给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观看,听取意见并修改完善。该片用上下两集近 90 分钟的篇幅,把人物的成长经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把枯燥的理论探索和追求与人物的喜怒哀乐相结合,把人物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成就相结合。通过精选的故事,详实的历史资料,丰富感人的画面,突出展示了唐君毅的个性特点和成长经历,再现了唐君毅真实可信、令人尊敬的形象。为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增添了新的历史文化内涵。

 

该片以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先贤文化的当代典型为特质,自播出以来得到海内外广泛好评,也伴随着2017年国内新编本《唐君毅全集》的出版,让唐君毅哲学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并反哺父母之邦,开启人文之光灵根再植的历史新篇。2017年四川省网络视听作品征集推选展播活动中,纪录片《中国文化的守护人——唐君毅》获得优秀作品的殊荣。


   


下面我恭录一篇唐先生之文,时在一九五二年一月,唐师寓居香港,与钱穆先生、张丕介先生一道创办新亚书院,应《人生》杂志社王道先生之邀,写下一篇题为《怀乡记》的乡愁之作,这是唐先生一生等身著述作品当中,少数直抒胸臆澹泊致远之笔,所以读来与唐先生纵横捭阖之哲思著作相比,别有曲径通幽、人淡如菊之平和隽永之太羹之味,直接跟随唐师一起回到他的故里,应该是更真切、跟深沉走进一位圣哲心灵世界的捷径吧。

 

……我的家乡宜宾,亦是下川南。宜宾位在岷江与长江金沙江之交。亦为四川与云南交通孔道之一城亦。宜宾人作川滇间的生意,是有名的。宜宾有一条街名栈房街(即旅店街)。当一商人到云南采办货物回来,便堆在栈房街之栈房,请栈房主人代卖,他自己再到云南去。栈房街之栈房主人,总是在高价时,才代其卖出。所以宜宾栈房街之栈房主人之忠厚、有信义,亦是著名的。我想宜宾之名字,亦许即由此而来。

 

宜宾的古迹,有吊黄楼、流杯池,是苏东坡与黄山谷同游之地。中国过去的古人,足迹无论到那里,当地的人,都修建祠堂,加以纪念。如苏东坡足迹遍天下,而纪念的祀堂,亦遍天下。我现在距我故乡六七千里,然而想著苏东坡曾作岭南人。岭南人至今仍纪念东坡,我亦便不觉距故乡之远了。何况内子亦是苏东坡之小同乡呢?

 

大概是我的七世祖,才由广东五华到四川。据说他到四川后已成了孤儿。十五六岁,便为制糖店佣工,因得主人信赖,借与本钱,后便独立制糖,生意极好。糖由宜宾一直运出三峡。后来糖船翻了,乃在金沙江畔,购地业农。勤俭积蓄,在我四世祖,便有五六百亩田。我祖父一代才开始读书。我父亲十七岁,便入了学。民国以来,我家的佃户的儿子,亦确确实实有两个读完了高中,其他亦都在读书。中国过去的社会,是士农工商打成一片的社会,而不是阶级壁垒森严的社会。我的家世,便是一明显的证明。本无阶级壁垒的中国社会,偏要依马列主义之公式,来制造阶级壁垒。当然要弄得鬼哭神号了。

 

我家在金沙江畔,与岷江长江相交处。长江的源,以前说是岷江。现在说是金沙江。苏东坡说「我家江水初发源」。这话不对,他是在岷江边。我才可以说「我家江水初发源」。当然住在金沙江上流的人,更配说此话。不过我家距上流不远,便是屏山满夷杂处之区了。

 

宜宾大名戎州,又名□道,初亦为夷人所居。据说现在被迫入山之夷人,仍念念不忘宜宾。他们每日在天亮之前,都要教其小孩,以后要再回宜宾来。这事我幼时听讲,一方是怕,但一方亦非常同情。为什么不让他们回来呢?后来长大,有机会碰见夷人,我总不胜同情。一次,一有知识的夷人告我,夷人崇拜孔明,称之为孔明老子,直到而今。当基督教初到云南向夷人传教时,最初亦只好说耶稣是孔明老子之哥哥。这事当即使我感动泣下,永不能忘。

 

我家距金沙江只数十丈,出门便可遥望江水。对江是绵亘的山。记得一次我父亲在门上写了一对联是:「东去江声流汨汨,南来山色莽苍苍」。这是写实。金沙江最可爱的时候,是冬季,江水几全涸了。江底露出,并无沙泥。只见一片黑白红赭的石子,互相错杂。远望如一大围棋盘。偶然听见江上渔船歌声。绕湾又不见了。我每当此景,便会想起钱起湘灵鼓瑟的取后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我在任何地方,都不能有更切合此诗之意境的情调了。

 

凡在中国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农村中一年最值得留恋的生活,是秋收时的尝新、过年及清明时的上坟祭祀,与到亲戚家去玩。秋收时的尝新,要先喂狗。因为据说,谷子是狗带来的。乡中人是不杀狗、不杀耕牛的。这一种对动物亦不忘恩的精神,真是中国文化中最可贵的一面。记得幼时吃饭,是不许掉一颗饭的。如掉了,必被祖母责备。而外祖父对此点尤为严肃。当尝新时,他更要对此事,谆谆告诫。

 

我十六岁才回乡,以前从未上坟,亦无祖宗之观念。记得祖母在时,他从故乡到成都,总是带一本家谱。每见我无聊,便说你何不看看家谱。我觉非常好笑,家谱有什么好看呢?而且我在十三四岁时,便看了新文化运动时反对跪拜的文章,故以后回乡,亦不再上坟,祭祀时亦不跪拜,若以此为奇耻大辱。到我父亲逝世,才知祭祀跪拜,乃情不容己。后来回乡,便总要去上坟,晨昏亦亲在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及祖宗神位前敬香。我同时了解了人类之无尽的仁厚恻怛之情,皆可由此慎终追远之一念而出。


  


 


在走出故居的庭院,一棵大树的下面,发现了两块石碑,一块是文物保护单位的公示标志,一块是保护范围的标识,在一间狭小的土胚房前面立着,而旁边变成村民堆放生活垃圾之处了。顺着前方望去,看到一条绿如玉带的江水,隔岸就是耸立的山峦。据说此地平畴广阔,肥田沃地数百余亩,背依龙壁山,龙壁与少峨遥相呼应,前面有玉带金沙,金沙水以浩荡之势,滚滚东流,上有九龙朝拜以显地脉之威,下有双象戏水,可谓龙神之灵。唐氏先人于清朝年间看重这块肥美之地,花重金而购置田产,于是在此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发家致富。到民国年间,周壩唐氏已富甲一方,成为柏溪远近闻名的名门望族。

 

如今在公布在保护范围我们可以得知:以前堂大门起至东38米,西22米,南30米,北12米。

 

建设控制地带:以前堂大门起至东45米,西25米,南35米,北15米。

 

目前我们看到在法定的保护范围之内,多处屋梁倒塌,瓦片横飞,断垣残壁,荒烟蔓草。意想不到的是,在唐家隔壁遇见乡亲,本是打听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彭明亮老先生发起修建的唐先生塑像所在地,得知另外一件匪夷所思的真相。

 

现在唐家故宅邻居,乃外姓人家,农耕之余,烧制当地腊肉、腊肠,除在街市上去卖,很大一部分是远销至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如广州、深圳、香港,更有订单是来自东南亚,如新加坡,这是做腊肉腊肠的大叔、阿姨亲口告知,一下子让我吃惊,岂非这些顾客当中,是冲着唐君毅故里腊肉,爱屋及乌般的心情?

 

在坐下来的唠家常当中,得知唐先生故居的前后变化,每年参访的各地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为了方便有人进村的方便,村中的乡亲自发筹资修建了水泥乡道。当地政府有了保护范围的划定,对外缘已经倾圮的泥墙砌了一道砖墙,增强了墙体的承压和风雨冲刷,但老屋如年迈的老人,已是步入风烛残年,弱不禁风,怎能任东西南北之风,加之雨霜之无情?它急需我们的关怀,它呼唤我们的保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斗转星移,慕名的访客游人,一批来了,一批又去,神交先哲之学思,哀叹世事之迟暮,轻轻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可是老屋等不及了,它在岁月无痕中,却饱经冷暖,它在文化回归中,却凄凉依旧。如此的反差,让人悲从中来。

 

不知为何,忽然听闻大叔说,我们这里的腊肠、腊肉跟别的地方很不一样,也只有从我们家这里能够买的到。我心里一想,应该是说猪肉是乡亲自家所养殖的土猪吧,所以风味正宗纯正,再加之是唐先生故里所做,名人效应吧。可是,大叔的介绍让我一下子不知所云了。大叔说,我家的肉是买来的,用的柴是唐君毅家塌掉的屋子上的屋梁,并亲手指着作坊大锅旁边一个棚子下面一堆整齐码放的木梁,已经被锯子锯断成一截一截。从外面的色泽完全可以清晰地辨别出来,它是屋梁的用料确实无疑,岁月的痕迹可以看出它来自唐家的老屋更是确凿无疑!

 

此时,在我的心中闪现出两个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一是抗战当中,马一浮先生复性书院鬻字刻书,多刻一版书,天底下可多留一颗读书种子,十年时期被抄家焚烧,当时被人从火中救下一批刻版,这下内心稍可宽慰,万万不能相信的是后来被人当作柴火做饭,还是不能幸免于火劫!

 

再是梁思成先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倾注心血保住了古都北平,几十年后他的故居在京城大建设中,被轰鸣的挖掘机排山倒海般拆除,就这样可以保下一座城,身后名人故居却留不下立锥之地!

 

如今的唐先生故居,在我们提倡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修建一座又一座宏伟高大的西式教堂,却任一位东方人文圣哲的故居,任它风吹雨打、自生自灭?在此我们扪心自问:唐先生在中华民族文化花果飘零之际,振臂呼号,护住人文之道统,夜以继日发愤著述,阐明旧邦文化之精义,会通中印西哲学之门径,以求真理得以贞定,圣教得以启元。以读书人之两袖清风,号召海内外华夏儿女之共同发心,正视中华文化,保存文化之血脉。为了东方人文之精神在世界有得应有之价值和位分,向世界之人士正本清源中国文化之永恒价值及对世界之贡献。

 

何等担当,何等慧力,一肩担负国家民族之时代大任!而他却挺立不起故园片宅的一根墙草,一片青瓦,大厦将倾,而无可奈何天!

 

在走出村子,五百米远的高架桥,有一处当地老先生筹资乡民们共建的圣祖太庙,有人文始祖黄帝,老子,药王等先王诸子百家及民间信仰之神明,其中有一尊塑像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有一尊唐君毅先生的塑像,这应该是当地唯一的一尊唐公塑像吧。每年的庙会当中,他同众神一样,受到当地乡亲的祭拜,这也是先生神而不可知之之谓圣吧。若是乡土之人,闻者廉,顽者有立志,那应该就是唐先生灵根再植理想的落地生根吧!


   


发起修建这座圣祖太庙的老人叫彭明亮,老人因去市里办事,没有拜见到老人,留下老人的联系方式,望着窗外“东去江声流汩汩,南来山色莽苍苍”,想起先生的柏溪随笔,想起先生与百年文化中国的命运交织,渐行渐远中,我的心像红日般一路燃烧。

 

【作者简介】

 

何怀明,字淸和,号从周,又号复堂。安徽阜阳人,华东交通大学毕业。师事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王财贵先生治中国哲学,当代礼学家彭林先生治三礼。私淑桐城学派。

 

提倡“长养性情人格,化育人文社会”,主张教育回归孔子“六艺教育”,推动民间书院讲学之风不遗余力。

 

主要研究方向儒家经学,致力于当代中国人礼乐生活、东西方人文教育之重建及中国经典当代之诠释。

 

六艺教育、童子礼总导师,寻根国学社、洙泗之声、丽泽书轩、牟宗三哲学有声书、钱穆“中华文化七书读书会”、“全球唐君毅全集读书会”、礼乐传习所、朱子小学共学模式、六艺传习所发起人。

 

主编有《羣经举要》《当代新儒家教育论集》《唐学入门》等。整理有《中国教育精神》《中国人物精神》《论语类编》《朱子读书法》《容礼学读本》《性情之光》等。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