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念孙】小康社会与君子人格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7-09-21 22:03:50
标签:


小康社会与君子人格

作者:钱念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八月初二日辛亥

           耶稣2017年9月21日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处“小康”为安逸、安康之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构思理想社会形态时,把“小康”看作仅次于“大同”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礼记·礼运》一方面极力称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的小康社会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特别提出建立小康社会要“礼义以为纪”,这表明在儒家传统话语里,“小康”既是经济和物质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有礼义规范和文明演进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起点上,强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提档加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从激活数千年的社会理想,到激扬数十年的执着追求,中华民族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鼓点,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不断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美好的前景。“文化小康”的理念,正是在这种“小康”意蕴的不断丰盈中孕育而生。

 

“文化小康”作为一个新词汇,它出现的本身反映出人们对“全面小康”的深刻认识和系统理解,也来自我国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一贯注重思想文化建设,推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启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挺进的过程中,我们党一直把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紧抓不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围绕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到《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一系列重要文件从不同方位绘就了文化小康的蓝图。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不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不论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还是多渠道拓展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论是提高文化供给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还是推选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先进典型,激发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道德情怀——所有这些努力,最基本或者说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国民素质,简单说,就是教人怎样做人!

 

在这一核心问题上,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摸索、甄选、陶冶、检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异常珍贵的遗产,这就是做人做君子。《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简要概括。君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彰显着我们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集体人格)。做人做君子,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也是今天每个中国人乐于遵从和奉行的人生选择。“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不夺人所好”“君子动口不动手”“近君子远小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这些至今活跃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以一种习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觉的方式,影响和调节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

 

小康社会、君子人格——这两个历久而弥新的概念,可以说是打通历史与现实、涵盖古往今来,让传统与当代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是让中华民族传统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传输导线和融合平台。在文化小康建设的进程中,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塑造君子人格,不仅可以成为国民提升境界、怡养情怀的有力抓手,也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爬坡冲刺增添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