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雷】张栻的书院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7-07-26 20:39:28
标签:

张栻的书院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高雷(弘正书院)

来源:《斯文:张栻、儒学与家国建构》,周景耀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5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初四日甲寅

           耶稣2017年7月26日

 

 

 

教,乃教育之义。中国儒释道三大教,各有规范完整的修学体系和场所,在儒家叫书院,在佛家叫禅林,道家称为别院。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亡于清,存在了大约一千多年。通常认为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是学者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但最早的书院却是官办。为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但是那是的书院应该叫修书院,也就是修书而不讲学。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出现了四大书院,分别是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到了南宋更盛,是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书院制度更加完善,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南宋理学家常常居于书院讲学,一方面传播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加强学术研究。这时候的书院,这些书院产生于宋代文化,也回馈宋代文化以丰厚的底蕴,深邃的思想、恢宏的气势、绚丽的色彩,把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推向了高峰。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针,也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其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是张栻主教之后的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北宋开宝九年(967)潭州太守朱洞创建。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书院。而且是官方性质的书院。《宋史·尹谷传》云:"初,潭士以居学肄业为重。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岳麓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岳麓精舍生。潭人号为三学生。兵兴时,三学生聚居州学,犹不废业"。"湘西岳麓书院"指湘西书院, "岳麓精舍"即指岳麓书院"。可见,"三学"中,岳麓书院为最高学府。可见岳麓书院之地位,而岳麓书院兴于宣公张栻。张栻创建城南书院,主讲岳麓书院,长达八年。湖湘学派就这一时期达到顶峰天下学子“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岳麓书院成为书院翘楚。

 

张栻(1133年 --1180)字敬夫,号南轩,学者称南轩先生,谥曰宣,后世又称张宣公。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主教岳麓书院,从学者达数千人,成为一代学宗。其学自成一派,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张栻的有大成就一是得益于家学,张栻六岁得父亲张浚亲自教授《周易》,格局广大,思想深邃。二是书院教育。因此对书院拥有感情,30岁时,创建城南书院,后来又主讲岳麓书院,为官后,对于举办书院、发展教育造就人才极为重视。张栻每到一地,即大力兴学。

 

从张栻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中看,张栻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方针。以“传道济民”为教学宗旨从实用出发,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为后世的书院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张栻的教育思想主要反应在他写的一些学记中,里面提出办学的主张,认为人人都是可以教育的,“良才美质,何世无之。”反对教育沦为闲聊的谈资、升官发财的手段、搬弄文字的游戏。“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岂特使子习为言语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教育是为了传道济民,确立了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育方法上继承发展了《大学》的教育方法,提出“为之则有其序,教之则有方。故先使之从事于小学,习乎六艺之节,讲可以乎为弟子之礼,而躬乎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周旋乎俎豆羽仑之间,优游于弦歌诵读之际”。强调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使学者知夫儒学之真,求之有道,进之有序,以免于异端之归”。反对学习上的急攻冒进。主张“学思并进”,他本人更是一生躬行实践,贤士风范。

 

 

张栻的书院建设思想难得一窥,只能从一些历史文献和张栻的其他论述中慢慢梳理。

 

(一)书院教育在回归本心

 

儒家讲人人皆可成为尧舜等圣人。道家认为人人皆可成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的人,内外无欺,表里合一,即是真人。佛家讲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教育的目标是归位一个好人,张栻指出“天地位而人生乎其中,其所以为人之道者,以其有父子之亲,长幼之序,夫妇之别,而又有君臣之义,朋友之信也,是五者,天之所命而非人之所能为,有是性则具是道,初不以为圣愚而损益也,圣人能尽其性,故为人伦之至,众人则有蔽夺而论失之耳。虽然,亦岂不可及哉?圣人有教焉,所以化其欲而反其初也。”教育不应该是培养一个能人,而是应该首先培养一个好人。然而好人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每个人天生都是一个善良的人,因此,教育首先就是不要去污染一个生来的好人。

 

(二)书院当有明师教团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栻经胡宏指点,学业大进,道心大增,由衡山到长沙,筑城南书院于妙高峰,以居学者。当时他才30岁。1161至1169年,张栻为城南书院山长。

 

整个书院旧迹宽阔,“屋宇三十一所,基地园土二十六处”,“黉舍广轮,亦占地约十数亩之多”。书院有监院、讲堂、兰芷升庭及书房6斋(左边为居业斋、进德斋、主敬斋、存诚斋,右边为正谊斋、明道斋)120间。为昌明孔孟儒学,书院左侧建有一圣庙。当时书院以“十景”扬名,即书楼、蒙轩、月榭、丽泽堂、卷云亭、南阜、纳湖、琮谷、听雨舫、采菱舟。“十景”外,还有东渚、咏归桥、船斋、兰涧、山斋、石濑、柳堤、濯清亭、西屿、梅堤等胜迹。可见,颇具规模。

 

然而,张栻在《孟子说·序》中写道:“岁在戊子(乾道四年即1168年),栻与二三学者讲诵于长沙之私塾(指城南书院)。这时张栻创办城南书院已经第七个年头了,却只有两三名学者。

 

隆兴二年(1164),张栻又兼任岳麓书院主讲。此后5年间,他往来于城南和岳麓两书院间。朱熹:“潭州故有岳麓书院,公(指刘珙)一新之,养士数十人(二十),属张栻时往游焉,与论《大学》次第,以开学者于公私义利之间,闻者风动。”岳麓书院名满天下,天下学子“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但是教师团队也并不庞大。

 

可见,张栻对于书院的教师团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首先,不是一言堂,而是组建教学团队,张栻指出《论语解》、《孟子说》教学团队碰撞出来的,不是他自己一个人见解;

 

其次,不盲目追求规模效益,控制教师人数。

 

第三,不沽名钓誉,主教岳麓书院多年,实为山长而不就。

 

(三)书院当讲学传道

 

“是以古人之教,有小学,有大学,自洒扫应对而上,使之循循而进。”从孔子到民国,中国所有的私塾、官学,是一对一的“上书”式的上课模式。老师从来不会面对两个以上的学生讲课。上大课只在“会讲”,也就是讨论课。

 

书院与蒙馆、学馆不同,它属于大龄化精英教育,讲学为书院的主要授课方式。是一种至高而下的单向流动。张栻的讲学覆盖范围广,却可以不离传道济斯民的教学宗旨。正如他的博约相须,博而后约的观点。他指出:“博与约实相须,非博无以致其约,而非约无以居其博。故约我以礼,必先博以文。盖天下之事众矣,非一二而穷之,则无以极其理之著,然所谓穷理者,贵乎能有诸己者而已。在己习之偏,意在私亦不一矣,非反而自克,则无以会其理之归,博文而约礼,圣人之所以教人与学者之所当从事焉者,亦无越乎此矣。”

 

(四)书院当重视教研

 

张栻注重教学与教研并举,改变了原来书院只是单一教学。

 

理学,是诸子哲学特别是儒、释、道三教三位一体的兼纳融合形式,讨论的内容为大多为义理,故称为理学。

 

张栻对《论语》《孟子》的讲授极少专门对字、词进行训释,不强调文字训诂,而是专注于阐发义理,阐发性与天道,这些创造性的阐释,后来形成了张栻的大作《论语解》、《孟子说》,作为书院的主要教材。

 

(五)书院当尚武成风

 

宋朝从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重文轻武,文化高度繁荣,但军事不济,才有靖康之难。

 

文事必有武备,张栻父亲张浚为南宋宰相,中兴名臣,抗金名将。在宋高宗、孝宗两朝供职,张浚力主抗金,爱国名将,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政治家和军事家,虽屡遭排斥打击,却矢志不移,贬谪二十年,却心在社稷。张栻随侍左右,耳濡目染,深受影响。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军南侵,张浚在遭贬二十年后重被起用,北伐失利,又被主和派排斥,途中得疾而逝。张浚病至弥留之际,仍不忘对其子的教育。:“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尽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归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张栻牢记父的遗志,力主抗战。

 

受此影响,张栻教学强调兵法军事,后来湘西精舍岳麓书院诸生,为抵御元军入侵,守城抗敌,城陷,五百余名岳麓书院的学生全部殉难。何等悲壮!

 

 

书院的繁荣象征着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意味着社会的繁荣。当今中国,东风日渐,数年间,各地纷纷涌现出大量书院,且不论这些书院的质量水平如何,但从数量上就可以反映出目前国人对于文化的急切需求。作为热爱国学文化的人,都感受到中国书院苏醒的力量,看到国学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希望。

 

笔者十一年前离开原单位准备创立书院,全国奔走学习,等待时机,终于在两年前,因缘际会,得建弘正书院于德阳,得到德阳各级领导和同仁的大力支持。

 

书院贯彻张栻创办书院的思想,以“弘道养正”为宗旨,以“文以启智,武以强身,学贯中西,道冠古今”为教学教育目标。

 

(一)匡扶国政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形成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其尊道崇德、依仁好礼、自强不息、和睦友善、兼容并包之精神,代有担承。

 

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真知灼见,犹如战乱中的初立的秦国,可以是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强大起来。因此,笔者大学和研究生读的也都是法学专业。

 

但是,当国家发展到一定时候,就要开始着力强调强调德主刑辅,和传统社会一般,以德为先,文明执法。这也就是国家现在为什么如此强调国学教育的原因。

 

德阳居四川盆地,是古蜀文明所衍之地。自古地灵人杰,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厚重的人文素质与发达的重工业基础,被誉为“川西明珠””。域内具有多项光耀中华的历史文化遗迹。古蜀文明三星堆、一门三孝姜公祠、南轩故里绵竹南轩祠、忠义三国之庞统祠、双忠祠、禅宗大德马祖故里什邡、道家净明派祖庭玉皇观……。所有这些历史资源就是当地珍贵的文化名片。德阳政府下大力气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出文化强市的口号。

 

弘正书院积极地给政府建言献策,积极主动承担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活动的策划和执行。很多大型活动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比如2015年张轼思想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孝泉百年上九会、德阳文庙新春文化游园会等。这些活动繁荣的当地文化事业,让当地市民通过“走近文化”,进而“走进文化”。

 

(二)讲学传道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政府、学校、团体、民间有识之士甚多。弘正书院继承传统书院的讲学明义之功能,两年来在东湖山(古凤翥山)公益讲学近200场。内容涉及《大学》、《中庸》、《论语》、《心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对联诗话》等,利益6000余人次。

 

“圣人有教焉,所以化其欲而反其初也。”

 

(三)教研立书

 

学习张栻注重教学与教研并举的做法,弘正书院特别注重教学研究,结合专家智慧,反复论证推敲,积极出版书籍,内容涵盖幼儿启蒙、书法、古琴、武学、外语。

 

编辑出版图书有《声律启蒙》(字图双语有声版,全30册)、《太极拳道》(中英文版)、《琴道》(中英文版)、《黄自元九十二法字帖》(欧楷中英文版)、《考我吧(英语语法)》(教辅)、《考我吧(文言词句)》(教辅)。

 

(四)服务官学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是混龄的一对一的启发式教育,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师。考试内容主要考思想见地,学就通识,为将来成为专才筑基固本。

 

现在的教育方式是西式的同龄一刀切教育,要求所有学生同时参加同一个考试。且考试内容多为基础知识,无法反映人的思想见识,作为基础教育方式是可以的,但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欠缺很多。

 

弘正书院花费十余年时间摸索在新的环境下的教育培养模式,提供给官学做参考,在德阳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德阳文庙启动“中国小圣贤”国学双语培养计划。从礼、文、武、艺等方面培养学人。通过学人在德阳文庙的定期展演向社会展示教学成果。教学内容包括,礼学的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礼;文学的声律启蒙、字课图说、古文观止;武学的拳剑棍枪、弓马骑射;艺术的琴棋书茶。

 

在传统教育中,家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文化素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张浚的成长得益于父亲张咸的贤名和和母亲计氏夫人的教导,张栻的成就得益于父亲的启蒙与教导。

 

以此为鉴,弘正书院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参与学人的家长每周参加一次“国学经典导读”的学习,内容包括诸子百家思想。并且将讲记汇编成册,免费定期向公众传播。

 

(五)以武演道

 

张栻注重武学培养,这不仅体现“有文事必有武备”的传统儒学要求,也与南宋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亡国之危有关。富国强兵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是适用之举。另一方面,“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是传统对男女阴阳的描述,遗憾的是,时下社会男性的阳刚之气表现不足。

 

弘正书院注重学人武学方面培养,以武演道,不仅教授学人武术,而且在德阳文庙每周日摆设太极传统功力擂台赛,讲授传统射礼弓道,以这种民众参与度高的的方式,传播武学文化。

 

结语

 

弘扬南轩思想,实现民族复兴。张栻思想时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给予我们无尽的思想资源,弘正书院和其他同仁一样,诸多努力,只希望效法先贤,合同道之力,乘汉学大兴之势,勉力而为。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