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接地气”的学问——“朱子《家礼》学术研讨会”会议简报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7-07-19 23:21:13
标签:


做“接地气”的学问——“朱子《家礼》学术研讨会”会议简报

来源:“解释”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六月廿六日丁未

           耶稣2017年7月19日

 

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哲专业的经典与解释读书会自2012年开始组织会读,在师长们的大力支持及系内外读书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经学、理学和诸子学三个读书班。


2017年春季学期,理学读书班以《家礼》为研读文本,期望共同探讨高悬的思想观念如何在活泼泼的日常生活中生根。

 

与此相呼应,2017年7月13—15日,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古典学中心、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在广东省西樵山联合举办了“朱子《家礼》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接地气”的“相会”。


陈少明教授在开幕式发言中指出,《家礼》是一部塑造生活的经典。陈立胜教授则在闭幕式发言中点出此次会议的“两个接地气”:一是会议地点的接地气,《家礼》曾在西樵山一带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二是议题的接地气,“礼”将“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经由“礼”,我们把天理安顿在了大地上。

 

  

 

会议的内容包括“家”与“礼”两个向度,学者们从哲学、史学、法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进行探讨,议题包括“朱子礼学”、“《家礼》文本研究”、“‘家’的研究——思想与制度”、“礼学研究与《家礼》实践”几个方面。


“朱子礼学”的专题报告由李秋莎《朱子之“理”与“礼”》一文拉开帷幕,学者们就“礼”与“天理之节文”之关联、如何判断儒家之礼体现了“道理”等问题展开争辩。


李旭介绍了朱子晚岁修礼的构思与进程,冯兵阐发了朱熹礼乐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家礼》文本研究”包括毛国民《<家礼>庶民化变革之“经”理——朱熹对<仪礼>的重释及转向》等四篇报告,闫雷雷以《仪礼经传通解·卷一》为参考比较了《朱子家礼·冠礼》与《仪礼·士冠礼》的异同,和溪则以朱子《家礼》为中心考察了宋代婚礼中的亲迎礼,王志俊分析了《家礼•昏礼》中的“礼”与“俗”之间的双向互动。

 

“‘家’的研究”包括思想与制度双面的探讨,朱人求《朱子家哲学论纲》一文从哲学的高度描绘了中国“家文化”的图景,唐冬平《宪法如何安顿“家”?——以中国宪法家庭规范变迁为视角》一文则为“家”的价值如何落实到法律实践中提供了愿景。张丰乾介绍了《管子》中的“家”、“国”观念与礼义思想;黄少微探讨了男女有别与家的形成,提出了何为“家”的问题。

 

“礼学研究与《家礼》实践”也是本次会议集中讨论的议题。


赖区平从身安与礼仁关系入手,对《论语》“宰我问三年之丧”章进行了疏解;李琪慧以《孟子》“滕文公问为国”章对井田制下的政治理念与生活图景做了阐发;陈畅以《从先维俗议》、《水澄刘氏家谱》为例讨论了明代士人家庙礼仪中的世家与道统观念;金晓东对于清代王筠批点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的得失做了评论;冯茜探讨了王安石的礼说以及宋神宗元丰年间关于郊庙奉祀礼制中的“昭穆议”、“大裘议”的论争;马清源以“郊时之变”为线索,介绍了宋儒对于鲁郊时间的新阐释;赵克生回顾了明代士人对族会、族葬的构想与实践;张清江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探讨了《朱子家礼》与明清社会丧葬礼仪实践。


最后一场讨论都和日本有关。榧木亨关注日本近世朱子学者对于“乐”的研究;傅锡洪以“圣经说鬼神本意”为中心,对于近世中日儒学中的鬼神论做了辨析;吕欣则以江户时代为例梳理了《朱子家礼》在日本的传播。

 

会议时间虽短,但多篇报告,涵盖多重视角,经学文本研究与文献学的分析为研讨提供了丰富而坚实的文本基础,史学研究将与会者拉回“历史现场”,讨论朱子的礼学和乐学在日本的传播则为本次会议提供了“东亚儒学”的视野。


提交报道和参与讨论的既有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也有风华正茂的研究生。大家积极发言,平等讨论,成果丰硕。

 

会议之中不乏针锋相对的研讨,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与其说理学家致力于礼的庶民化,不如说他们努力使庶民生活礼仪化。各位评论人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哲学思考与司法实践之间应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思想应如何扎根于大地,“个体主义”与重塑“家伦理”的关系如何等问题,留待日后研讨。

 

专家和同学们还在会议的间隙中登山考察,正所谓是:心怀家国,脚踏实地。

 

  

 

(撰文 李琪慧;摄影 吕欣)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