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鑫】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反思

栏目:谏议策论
发布时间:2017-06-02 14:28:48
标签:

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反思

作者:李守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西历2017年5月29日


传统文化仅就国内而言,应该严格定义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应当包涵语言、文字乃至思想,其次应该包括古代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大概可以列举如下:古文、古诗词、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文学艺术,此其一。传统节日,传统历法,地区、民族文化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文化传统,此其二。


目前,令人欣慰的是,中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其中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笔者试图略论一二,以期助力更好地加强和推进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纵观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从具体教学上而言,主要集中在第一类文学艺术方面,但一定程度上仍然不够全面和深入。文化传统方面,尤其传统节日的教育则从无到有,正在推动深入。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简单分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先说课内教学的现状。


首先,当下教学多局限于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


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就教材上出现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对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不做或不做过多涉及。


2000年以来的新课程改革,造成全国教材版本繁多,教材的质量差异不小。虽然有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但教材入选的内容却不尽相同。面对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虽然殊异,但教师教学往往只就教材内容教学,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教材外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教教材” 。


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后称“人教版” )文言文篇目必然有选自《史记》的《陈涉世家》 ,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后称“北师大版” )却未入选该篇,甚至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未涉及《史记》的相关知识内容。


其次,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讲解、背诵等“照本宣科”式教学。


就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是“实用主义者” ,即有用的就教与学,没用的就不教也不学。有用无用的标准就是“考不考” 。既然如此,教学就常常紧盯考试来开展。


例如,语文上关于古诗文等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一般无非就是讲解、背诵、默写的“三部曲” ,教师往往不会花时间去讲更多背景知识,学生也大多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深入探讨。


之所以出现不讲的现象,也有几个原因:


其一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在许多人那里,学习就是为了考试。


其二是在应试的前提下,很多时候一切无关应试的事情、一切“浪费”时间的行为都是不合时宜的。


当然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对深层的背景知识许多教师自身也不清楚,因为多年的教学实践让他们明白“那些没用” 。


再次,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语文课还存在不足。


如果说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的话,相对开展最好的还是语文学科。语文学科能够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文、古诗词、赋、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传统节日等,虽然一般不会进行深入教学甚至创作教学,但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加上三年高中教育,绝大多数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积累一定数量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是可以达成的。


但其中其实必然有两个不足:


一是其他学科无论从教材还是教育教学实际上往往都还重视不够,例如对古典乐曲、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的教育仅仅停留在学生的特长爱好的水平上,受众相对很小。


其二是即使是像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在对古诗词格律、对联通则、灯谜的制猜等内容的教学往往都没有深入到规则的探讨与创作的实践阶段,流于形式化,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发展。


再说课外教学。


总体而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外教学客观上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值得肯定与鼓励。但其不足仍然是延续了“应试教育”的“实用主义” 。


首先,虽然重视传统经典教学,但往往过于简单化。


得益于社会主流媒体的宣传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提倡,尤其教育主管部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很多地区的学校,在课堂之外广泛开展了兴趣班(组) 、第二课堂等活动。一些地区从幼儿园起就开始诵读《弟子规》 《三字经》 。


进入小学,除重复上述内容,强化拼音,扩大识字量外,还在中高年级增加《声律启蒙》 《笠翁对韵》 《千家诗》等内容。但大多以学生背诵为主,教师督促为辅。教师和学校一般不给予讲解,但会在班级内、学校内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来展示成果。


其次,社会办学基本上成为艺术传统教育的生力军。


时代的进步,社会思潮的回归以及“艺考热”的推动,社会办学和自主招生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仍然抱有审慎的态度,但各种培训机构尤其艺术培训机构还是应运而生,蔚为大观。


这些机构既包括新型私塾、读经班、国学班,也包括音乐乐器班、舞蹈班(含民族舞蹈) 、国画班、书法班等,尤其民族乐器班和书法班最热。这些机构或者挂靠各种全国性专业社团,或者自行其是,但都能招到学生前来学习。一些机构尤其是音乐、舞蹈类机构往往鼓励和吸引学生参加“等级考试” ,即所谓“过级” ,将级别证书作为教育教学的标准与目标。经济发达或传统文化厚重地区甚至会有很多民族戏剧、曲艺等培训机构。


上述这些社会培训机构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不尽一致,但绝大多数外行的家长们面对如此多元的选择,所抱有的心态大多数是让孩子多学习一门特长,少部分家长完全是跟风和交钱“踢包袱” 。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我们努力克服:


第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引起全社会重视,但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限制,流于形式。


第二,传统文化教师队伍萎缩,行家里手较少,专家学者又不愿参与基础教育,一些行业后继乏人,例如格律诗词、对联的创作,谜语的制作等。


第三,学生有传统文化的需求、社会有传统文化教育的共识,但学生在学校没时间“吃饱”或者根本“吃不饱” ,社会培训机构又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对此我们需要扬长避短,审慎前行。我相信,在当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势下,在各种社会力量及教育界同仁共同努力之下,传统文化教育必将迎来更好的未来。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