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奎】论人文学科发展的地利之便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7-06-01 16:06:03
标签:

论人文学科发展的地利之便

作者:张道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生)

来源:腾讯儒学,删节版发表于《联合日报》2016.10.11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五月初七日己未

           耶稣2017年6月1日


 

在当下的中国,一种新的极富生机的东西正在生长。这是一种道路,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时正在汲取着西方文化的养分。孕育它的母体,则是中国的人文学科(即哲学社会科学)。近些年来,随着民族复兴计划的进一步落实,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中国人文学科终于重获发展的天时。在社会转型、文明重建的时代大背景中,人文学科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将为中国当下转型、未来道路的探索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认知、思考、设计的文化基础,也将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一种崭新的中国方式。既然天时已经具备,请论地利之便。

 

 

 

中国人文学科重获发展的天时(资料图图源网络)

 

近代以来学界主流是分科治学。中国借鉴苏联的学科建设模式,在学科细化的方向上持续发展,到今天已经暴露了一些弊病。根据人类认知的特点,以及思维能力和学习过程的限制,分科治学有其合理性,但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也具有极显著的差异(虽学科各异,而客观世界是唯一而和谐的整体)。如果理工学科教学科研依托的是实验室,那么人文学科教学研究就不能远离区域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以国家或者人类社会为观察研究对象的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管理学等等自不必说,无论研究领域是当下还是历史中的,对现实的观察理解无疑会具有书本无法替代的认知启发。哲学、文学、艺术、语言等同样需要政治文化中心所积累的文化资源,和它所提供的广阔而深刻的时代体验。更为重要的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比理工学科更需要一个人才汇聚的交流平台,一个可以进行交流思想、拓展眼界和辩论批评、学习纠正的平台。人才的集散地是优秀学者、思想家成长的沃土。我们熟知的稷下学宫,之所以能成为战国时代思想交流的中心,成为孟子、驺衍、荀子等思想大师的汇聚地,除了齐国文化政策的鼓励,经济的支持外,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也是促其兴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群学者最关心的问题,则是如何治国安邦、平定天下。虽然治国观点各不相同,但国富民安、天下大同的理想是一致的。《管子》《孟子》《荀子》无不反映着这一思想。稷下学宫的思想资源,直至汉武帝时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人文学科于理工学科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资料图图源网络)

 

当代中国的人文学科建设依托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必要性不仅在于为人文学科各下属学科提供了相互借鉴彼此融合的地利之便,为解决学科过度细化带来的弊病寻求方法,促进中国人文学科自身的繁荣发展,更在于中国人文学科所承担的独特的探索社会转型、发展道路的时代任务。这是人文学科发展的天时,也是人文学科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只有立足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发展,只有同时满足学理进步和现实建设要求的发展,才能孕育出当下中国真正需要的道路,才能培养出中华文明复兴的根苗。只有占据政治文化中心的地利之便,以人类社会为直接间接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才具有最大限度地观察了解体会它的研究对象当下形态的条件,从各类社会角色扮演者的讲学活动中获取对当下社会的整体而鲜活的认识。细化而彼此独立的学科划分固然有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却无法准确而完美地回答现实社会有机体在发展中所提出的问题。只有打破学科界限,在认知层面上还原社会这一有机整体,基于此种认知而提出的对策才具有可预测性和可操作性。今天,传统文化的复兴为整体理解现实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维方式,儒学的提倡唤醒了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那么,让所有有利条件汇聚孕育的沃土必然是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

 

 

 

人文学科所承担的独特的时代任务(资料图图源网络)

 

如果说一流科学家离不开实验室,那么一流的人文学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离不开他们的观察室。最好的观察室毫无疑问应该是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人类历史上优秀的“这些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察我们所处的时代,回答我们的时代问题。面对当今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系列新问题,人文学者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优势。经世致用的现实关怀一直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灵魂,正是这种精神塑造出了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脊梁。居于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主平等文明和谐的社会理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资源。只有同时满足价值正义性和历史正当性的理论探索,才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国道路的发展要求。而这一探索过程,无疑必须从准确认识理解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开始。现在较普遍的观点是做研究写文章要有问题意识,那么问题意识从哪来呢?从身边生活中来,从社会状况中来,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中来。在我们需要回答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将来会怎么样之前,必须对其有准确全面的认识理解与把握。政治文化中心是理解把握时代脉搏的最好的观察室,距之越远,体会就会越弱,观察就会越模糊。“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式的人文学者因缺乏对社会现实必要的切身性的理解,是不可能圆满地回答时代问题的。人文学科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我们因之欢欣鼓舞、斗志昂扬。高校人文学科建设已获天时,那么其次就是地利。因分科治学而设的各学院已经分割了人文学科,如果再以校区进一步隔离各学院,对于人文学科间对话交流,是利是弊?当今分科治学盛行的现状之下,如果远离了人文学科所共同享有的研究对象,各据一方各执一词,对于跨学科研讨与融合,是利是弊?远离了区域性政治文化中心的人文学者远离了他们最好的观察室,对于他们观察理解时代脉搏,是利是弊?我们做研究是可以各据本学科视角与理论得出各自结论,然而面对同一现实问题,只有一种解决方案可供实行。如果各学科失去了共同的认知环境,远离了共同的研究对象,那么对于促进各学科对话,对于“为天下储人才”,建设高端智库,是利是弊?我们不得不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人文学者首先要观察我们所处的时代(资料图图源网络)

 

目前国学热持续升温,国学将可能设立一级学科。“始生之物,蒙昧未明”,[《今文周易演义》卷十二,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然而这一重生之物必将有光明的前途,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会对现有的人文学科各一级学科形成巨大冲击。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所具有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和整体全面的认识视角,相比于当今的人文学科具有先天的优势。这是中国儒学的优秀传统,在未来也必将成为中国人文学科的主流方向。谁将成为显学?这取决于谁能完美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指明中国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地位的确立就是如此。谁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探索中国发展道路提供同时具有价值正义性与历史正当性的思考,谁就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途。如果说国学是另起炉灶,没有依托于任何一门现有学科而独立成长起来,那么人文学科各一级学科间的整合发展也将同等重要并迫在眉睫,人文学者应具有危机意识和时代使命感。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学发展与人文学科间的整合是并行不悖的两条学科建设道路,其一是对复兴学科的支持,其二是对现有巨大学术资源的整合。如果二者可以合流,不仅可以平稳完成学科转型的改革,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为国家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人才储备。从人文学科自身发展来说,应该顺应天时,并努力站在时代进程的前列,打破学科壁垒,突破认识局限,回应国学复兴的挑战,回答时代的问题。唯有如此,人文学科才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才可能避免危机的出现。各高校的学科建设,各校区的设置是否有利于顺应这一趋势,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孟子曾论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今天的中国人文学科具备天时地利,人才的成长才具备条件。高校无疑是人才培养的重镇,是文化传承理论创新的重要场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划使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这是中国高校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待日后人才辈出之日,就是中国道路、中华文明发达兴旺之时。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