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军】《礼记》:儒学礼仪之圣典

栏目:
发布时间:2017-04-17 16:08:57
标签:

《礼记》:儒学礼仪之圣典

作者:王兆军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廿五日丙戌

         耶稣2015年11月6日

 

 


   


图片来源:网络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因为东汉郑玄的《六艺论》、晋代陈邵的《周礼论叙》和《隋书·经籍志》都认为它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礼记》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著作,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超《荀子》。

 

西汉以后,《礼记》由一部儒学短篇杂编上升为泱泱大国的一部重要经典。唐代设科取士,把《左传》和《礼记》列为大经,《仪礼》《诗经》和《周礼》列为中经。因为《礼记》文字较通畅,难度较小,且被列为大经,虽然它比《仪礼》的字数多近一倍,攻习《礼记》的人还是很多。明代的五经里有《礼记》没有《仪礼》。

 

为什么《礼记》越来越受重视呢?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而《礼记》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礼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超深切地认识到,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利用以礼治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广大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动,是维护统治秩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不容忽视的方针。这就是《礼记》受到历代王朝的青睐,以至被推上经典地位的根本原因。

 

《礼记》中的很多篇章,在我们的中学课本里都曾见到,如:“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说:教授别人和自己学习,共同构成自己学习的两半。从这里我们能看到荀子《劝学篇》的起止,甚至能看到后来韩愈的《师说》的思想源头。

 

《礼记》中还有这样的话:“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可见当时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当完备,没有那样的教育,哪里会有光耀千古的诸子百家和春秋精神?

 

《礼记》中也有对当时的教育的批评:“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又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在今天不仅仍然有意义,而且是迫切的需求。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场合,若是没有全面的、普遍而自觉执行的礼仪,绝对不能称之为文明。大至国家仪式,小至待人接物,无论生活方式还是伦理思维,都需要健康而完整的程序和规矩,这些程序和规矩,就是礼。今人当然不能照搬古人的礼,但需要有自己的礼,需要可以操作的形式。见死不救、受到慷慨救助后扬长而去,甚至编造瞎话污蔑救人的人,这些都是一个社会不能容忍的非礼行为。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