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陕西岚皋杜氏:正德树人 防患未萌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7-02-28 14:17:43
标签:

陕西岚皋杜氏:正德树人 防患未萌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二月初三丙戌

          耶稣2017年2月28日

 

 

岚皋杜氏

 

陕西岚皋杜氏,与唐朝大诗人杜甫同出京兆堂杜氏一脉,原居山西平阳府,后辗转迁徙多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杜有识带领族人迁至陕西省兴安府岚河畔,见此地山水秀美、物产丰富,于是在此安家落户,是为岚皋杜氏始祖。200多年来,岚皋杜氏谨守先辈风范,完善家规家训,兴家立业,涌现不少贤良人才:

 

杜善墀,字官亷,杜有识长子,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举人,后出任知县、知府。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瘼。晚年卸任归田后,于同治七年(1868年)召集家族德高望重者,共同商议修家乘、订家规。后经合议,最终形成了岚皋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作为《杜氏家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予子孙后代。

 

杜继安(1815-1867年),杜有识三世孙,功名贡生,岚皋地方文士。清同治四年(1865年),岚皋花里有识之士自发捐款捐地修建忠义讲所,杜继安经众人推举,为忠义讲所写下了名为《公置义田序》的碑文,镶嵌在讲所廊门内墙上。《公置义田序》全文四百三十余字,叙议相间,文采俱佳,为当地文学之华章,存留至今。

 

杜继仲(1823-1900年),号淑轩,杜有识三世孙,功名秀才,岚皋地方文士。杜继仲曾留下一组八首以“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为题的七言古诗。该组古诗既有豪放之意,又有雅致之境,句中无余字,篇中有余味,其中,“是非不上钓鱼杆”“满河烟霞一担挑”“荒田待润易犁轻”等诗句充满田园意趣,颇耐品读。

 

杜继燕(1823-1920年),杜有识三世孙、杜官廉孙女,自小就反对缠足,热爱读书习文,精通书史,人称“大脚才女”,后嫁与本县秀才王隆道,辅助丈夫考取进士。清光绪五年(1879年)始,在花里老宅自办私塾执教二十五年,教授学生数百人,有十四人中秀才。自己的五个儿子中有四人中秀才一人中举人。  

 

岚皋杜氏故居

 

岚皋县城东,溯岚河而上二十公里的岚河畔红日村,有一处呈罗圈椅状、名叫耳扒的小山坡,这里便是杜氏迁徙来岚后的祖居地。耳扒后靠青山,前饮岚河,侧挽清水长流的十里沟大堰。平旷的山坡上,梯田相接,阡陌携牵,淌水汩汩,花木葳蕤。杜氏祖居原座落于此,石条砌基,青砖封墙,穿木结构,雕梁画栋,天井相套,有七层之高。院内曾设杜氏祠堂平安祠和杜氏私塾学堂。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毁损,现遗落有一些雕刻精美的柱石、石条、古砖等,仿佛在诉说着杜氏家族曾经的历史和沧桑。

 

   

 

杜氏迁来岚皋后,家族人口不断繁衍增多,有部分外迁至近邻的草坪、田坝、桂花、界梁、天池等村。在草坪村至今仍存有三间古韵完整、清代建筑风貌的老屋。石条铺底,青砖砌基,土坯墙体,檩架斗拱,青石门框,木质板门,泥瓦屋面,叠瓦压脊。屋脊中端“寿”字屹立,屋脊外端陶质龙头高高翘起。堂屋正中屋壁上隐约可见万民同乐图壁画,神形兼俱,表现了主人们渴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岚皋杜氏家规 

 

  


岚皋杜氏迁至岚皋后,子孙繁衍生息,家族不断发展壮大。为治家教子,约束子孙行为,岚皋杜氏后人杜官廉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召集家族德高望重者共同商议形成家规《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包括“完粮土以省催科”“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隆学校以端士习”“和乡党以息争讼”“戒邪淫以正风化”“禁烟赌以保身家”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家规全文仅一千余字,但文朴义丰、情理交融,蕴涵着深刻的修身立德、为人处世思想和防患未萌、抓早抓小的家族管理智慧。家规在前言中就强调,对那些违犯道德礼仪的子孙,应该“早为惩治”,这样才不会“萤火燎原,蚁穴溃堤”。

 

●视频脚本

 

陕西岚皋杜氏:正德树人 防患未萌

 

“汉水又东,迳岚谷北口,嶂远溪深,涧峡险邃,气萧萧以瑟瑟,风飕飕而飀飀,故川谷擅其目矣。”这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对岚河的描述。

 

烟霞氤氲的岚河藏身于陕南巴山深处,贯穿安康市岚皋县全境,是汉江支流的一条妖娆玉带。

 

   

 

岚河

 

岚,山中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岚皋因岚河而得名。

 

就在如诗如画的岚河两岸,与唐朝大诗人杜甫同出一脉的京兆堂杜氏家族的一支已在此生活了200余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氏家规作为族人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让世代子孙敬畏遵循,恰如杜甫的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一个家族的兴达和对家风的传承。

 

防微杜渐 正德树人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辗转来到岚皋的杜氏始迁祖杜有识,见此地山水秀美、物产丰富,于是在花里墟十里沟安家落户。他一边开荒种地,一边利用祖传医术为乡民诊病。

 

杜有识儿子杜官廉,清乾隆末年考中举人,后出任知县、知府。他一生为官清廉,胸怀天下,晚年卸任归田后,看到家族人口日益壮大,在欣喜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家族未来的发展。

 

智者见于未萌。同治七年(1868年),杜官廉召集家族德高望重者,共同商议修家乘、订家规。后经合议,最终形成了岚皋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作为《杜氏家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予子孙后代。

 

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 肖云儒:

 

杜氏家规是经族人共同讨论、认同了的,这样它本身执行的时候就有自觉性。我们可以想见在家规的制定过程中,会有反复的讨论,来吸纳大家的意见,而整个过程就是一个道德教育和共识形成的过程。

 

岚皋杜氏家规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它既囊括了族人必须遵循的准则,又指明了对违犯者教育惩处的方式方法。家规的前言写到:“我等族姓浩大,户口繁衍,诚恐性情不静,不无圣世之顽民;气质多殊,未尽熙朝之君子。倘有反道败德、越礼犯分者,理合预施条规,早为惩治,庶不至萤火燎原,蚁穴溃堤也乎。”

 

岚皋杜氏先辈们认为,家族大了,人口多了,人的秉性不一,若不谨慎做人,哪怕一件微小之事,也可能会产生大的祸患。所以要制订严明的家规,若有违规者,必须按照条规早早惩治,防患于未萌。

 

中央党校教授 靳凤林:

 

杜氏家规凸显了教化和训诫的结合,比如说“笃宗族以昭雍睦”,彰显了家族通过道德的治理起到一个根本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它明确地讲“早为惩治,庶不至萤火燎原,蚁穴溃堤”,则体现了从小处抓起的家族管理智慧。

 

杜甫遗风 家国情怀

 

岚皋《杜氏家乘》述其祖先根脉时写到“还傲李文章”“系皆京兆统”。前句指杜氏先祖杜甫诗文可与李白相提并论,韩愈有诗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后句“系皆京兆统”,则指岚皋杜氏和杜甫同出“京兆”一脉。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其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他的很多诗,都反映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安史之乱,故国播迁,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眼见百姓疾苦,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被清代学者浦起龙誉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因安史之乱日渐平息而狂喜,可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岚皋杜氏族人继承了先祖的家国思想,杜氏家规从报效国家、忠孝仁义、家族团结、农桑并举、兴学重教、和睦乡邻等方面给杜氏族人立下规矩。虽然条规是从细微处着手,但每一条都契合修身齐家、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杜氏家规第一条“完粮土以省催科”:“凡我同姓国课早完,不作欠粮之刁户。”首先就要求族人积极主动为国家完粮纳税。这是训导每一个族人自觉担当起心系国家、报效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家规第三条、第六条还分别要求“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告诫杜氏族人要存仁厚慈爱之心、守宽容待人之道,和睦乡亲以避免争斗诉讼,建立同乡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社会关系。

 

中国社科院教授 邹东涛:

 

很多传承不息的家族都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延续家族繁荣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岚皋杜氏家规,能够传承到现在,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一家一户的生活中凝成的。父母不断给子女传递爱家、爱乡、爱国、爱民的理念,厚植传统文化的土壤。

 

一个家族的文化,实际是一种家风经过历史演变而形成的精神尺度。杜氏先祖杜甫的人品和才华,增强了岚皋杜氏族人自身的荣誉感和尊严感,也让岚皋杜氏后人在享受祖上荣光的同时得到教化和启迪。

 

  

 

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受到杜甫诗词的影响,历代岚皋杜氏儒士贤达畅抒家国,也创作了许多优秀诗文。清末岚皋杜氏后人杜继安留下了文采俱佳的辞章《公置义田序》,其弟杜继仲以“渔、樵、耕、读、琴、棋、书、画”为题创作了一组七言绝句,颇有先祖遗风。其中以《樵》为题的诗写到:“樵罢归来斧在腰,行歌缓缓下岧峣;夕阳远照轻风送,满河烟霞一担挑。”樵夫满载晚归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家泰国安的祈愿。

 

家风化雨 润物无声

 

家风是融化血液中的气质,沉淀骨髓里的品格,更是立世做人的风范。杜氏族人在岚皋200多年的时间里,深受岚皋固有的巴文化浸润,家规家风中打上了巴文化“忠勇刚烈、通达求变”的烙印。杜氏族人忠义担当、宽容互助,在秦巴山区,团结和影响着这里的人们,共同演绎着勇敢与困难斗争、创造幸福生活的画卷。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市巴人研究会会长 管维良:

 

岚皋县是巴文化非常浓厚的地方。《杜氏家乘》里边规定的十条家规,可以说和巴文化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它处处都渗透着巴族的忠、勇、刚、烈的精神,成为了岚皋传统文化的典范。

 

嘉庆年间,在杜氏老宅院对门山上有座药王寨,寨子里面供奉着药王孙思邈,体现了杜家先辈们对传统中医文化的敬畏。

 

清末岚皋杜氏后裔、名医杜志和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常年不畏艰险攀登悬崖采挖珍贵草药,为乡亲治病疗伤。不论白天黑夜、距离远近,从不要求对方接送。肩背药箱,手持棍杖,跋山涉水,从无怨言,遇到贫穷人家还时常免费接诊。

 

在杜志和后人家里,我们发现了古老的木箱,里面保存着满满的中医善本,大都是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医经典论著,其中还有杜志和亲笔撰写的疑难杂症验方。从这些可以看出杜氏族人对医术刻苦钻研的求索精神。

 

岚皋杜氏第九代孙、村医 杜承兴: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印象当中,家里就珍藏了两件宝贝,第一件宝贝就是我手上拿的杜氏家规,第二件宝贝就是祖辈给我留下的医书。我现在当了一名乡村医生,就是受了这两件宝贝的影响。在我行医的过程中,我觉得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是要把人做好。

 

岚皋杜氏家规第五条“隆学校以端士习”中说:“盖必小子有造,而后成人有德,教以人伦,修其天爵,圣功也!”意思是培养后代成为有用之才,长大成人有好的品行,叫他懂得尊卑长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圣人之功啊!

 

生于道光年间的杜继燕是杜官廉的孙女。她自小就热爱读书习文,精通琴棋书画。杜继燕57岁时,在岚皋创办学堂并亲自执教,除了教授自家子弟,还大量招收外姓子女,培养出众多人才。她在家里帮助自己的丈夫考上进士,她的五个儿子中有四个考中秀才,一个高中举人。

 

在岚河边的四郎古庙里,矗立着建造于道光年间的禁赌碑。碑文首句就说到:“夫尝观天下之丧德危身者,莫甚于赌博,天下之倾家荡产者,尤莫速于赌博。一入其中,如沉迷海。”要求读书之士、田野之夫“皆守分安常,固成家之正路”,提出10条禁赌细则和13条禁止种种其它不法行径的规约。禁赌碑由岚皋杜氏族人首倡,乡邻们踊跃捐资筑成,至今仍宣示着人们对健康民俗、文明乡风的笃定选择和孜孜追求,这也契合杜氏家规专门制订“禁烟赌以保身家”条款痛斥烟赌危害、严律族人的初衷。

 

陕西省原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 肖云儒:

 

岚皋杜氏家规,其核心内容凸显了“三本”和“两性”。第一个本就是以农商文化为本,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基础。第二个本,就是以道德修身为本,它提倡四维“礼、义、廉、耻”,提倡五常“仁、义、礼、智、信”,同时,它还规定了家族成员一些行为的规范和边界。第三个本就是以化育传心为本,化育就是以文化教育来传递精神文明的脉络。“两性”就是总体来看,杜氏家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这些是这个家规重要的特点。

 

如今生活在岚河两岸的杜氏子孙世代恪守家规家训,他们崇法纪、重礼义、讲诚信,其优良家风,对当地的社风、民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岚皋杜氏家规短片之一

 

双丰桥禁赌碑

 

陕南巴山腹地的岚皋县,一条岚河似玉带环绕,把这里的山水勾勒出了巨幅立体美景画卷。在岚河边杜氏老宅近邻不远的山谷里,两座道光年间建造的石桥并列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山间两溪潺湲而下,二桥水石相搏分流。因此地民康物阜,故为二桥取名“双丰桥”。在双丰桥边的四郎庙里,我们惊奇地发现了一块在建桥修庙同时就镌刻于此、至今保存完好的六方禁赌碑石。

 

六通碑刻之一的《双丰桥建桥碑记》,详细记叙了建桥的缘由、过程和周边景致。这里的百姓,自古一直对赌博习气异常反感,深知聚赌之害。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月,杜氏先祖杜文央、杜家其和本地乡士宋德隆以及二百六十多名乡亲聚集一堂,众议禁赌一事,决定将赌博和因赌博引起打官司的钱款“注册捐资”,集资三千九百四十六文钱,建桥修庙,方便周边乡亲涉水大毛家沟、小毛家沟无桥之不便,立禁赌之规,以教化百姓行善积德,辟除恶习,并将此规刻碑,永续相传。

 

    

 

禁赌碑碑文

 

六通碑刻占其三的《双丰桥禁赌碑规制》开宗明义写道:“夫尝观天下之丧德危身者,莫过甚于赌博,天下之倾家荡产者,尤莫速于赌博。一入其中,如沉迷海,将不知所以然。”一针见血告诫人们,赌博乃万恶之首。碑文用楷书连载禁赌条规十款,禁止种种不法行径乡规民约十三款。其内容之丰富、镌刻之精致、保存之完整,全国少见。

 

《双丰桥禁赌碑规制》具体条规中说道,赌博乃朝廷首禁。无论士农工商、庵观寺庙、饭铺宿店,各有本业,不许游手好闲,引诱良家子弟赌博。同时还指出,凡遇加冠结婚、汤酒寿旦、丧葬旧节之场合,一律禁止抹牌压保。其中第三条特别强调,为父兄者,劝禁子弟之赌博,必先正已,如父兄犯赌,照子弟犯赌更加一等,凭公处罚。

 

这一条条禁赌条规和乡规民约的制定,充分反映出岚皋百姓对赌风一旦盛行,淳朴民风不再有,鸡鸣狗盗之事蜂起,社会就不会稳定的一种担忧。

 

双丰桥禁赌碑的发现,不仅集中体现了岚皋古代民间对赌博的禁伐之声,更是乡村自我寓教、正面引导治理模式的重要实据物证。时至今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岚皋杜氏家规短片之二

 

大脚才女杜继燕

 

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初夏,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陕西省岚皋县岚河岸边,一个杜氏书香世家里,出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婴,父亲为她取名杜继燕。

 

小燕子长到五岁时,母亲便要给她缠足,起初由于疼痛难忍,死活不缠,其父对小脚也有反感,便帮女儿说情,放弃缠足。

 

杜继燕十五岁时,喜欢身着男装读书,小楷端正,文墨雅众,聪慧才智赛过秀才,只可惜她足大露丑。母亲担心将来难嫁夫婿,于是再次要给女儿缠足,但同样遭到她坚决反对。

 

当杜继燕刚满二十岁时,本县秀才王隆道钦羡杜氏家风、仰慕杜继燕文笔,却不嫌其大足前来求婚。父母问及女儿,杜继燕要求拜读王隆道府考文章再定。当杜继燕读到王隆道所写的“先有浩然之身,才有浩然之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才能清白健全之身”的府考试卷时,脱口而出“好文章”。尔后,因互慕文采即联姻成婚,在百姓中传为一段佳话。

 

杜继燕出嫁王家后,不仅尊老爱幼、孝敬公婆,而且相夫教子,持家有成。在她的辅佐下,丈夫王隆道最终考中进士,出任知县。膝下的五个儿子也皆砥砺成器,四个考取秀才,一个考中举人。

 

自清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杜继燕还在花里老宅开办私塾,招收当地大量贫苦学子,执教育人二十五年。

 

一九二零年,九十七岁的杜继燕病逝。在杜继燕的灵堂上悬挂了这样一幅挽联:“精通诗书善育英才桃李门满多科第,敢破习俗坚反缠足孙曾绕膝尽孝思”。这,就是众乡亲对自己心中的“女中状元”杜继燕一生最完整的总结。

 

   

 

岚皋南宫山

 

●岚皋杜氏家规摘编

 

早惩治

 

我等族姓浩大,户口繁衍,诚恐性情不静,不无圣世之顽民;气质多殊,未尽熙朝之君子。倘有反道败德、越礼犯分者,理合预施条规,早为惩治,庶不至萤火燎原、蚁穴溃堤也乎。是以户族人等公议严禁,大彰法戒。——摘自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前言》

 

【译文】

 

我们杜姓家族规模庞大,人口众多,很担心有些人不安分守己,会有一些品行顽劣的子孙;况且人们的秉性差别很大,即使是兴盛时期也不一定人人都是谦谦君子。对于那些不讲道德、败坏礼仪之人,理当预先制定条规,早早惩治,防患于未然,或许不至于有“萤火燎原、蚁穴溃堤”那样的事发生。有鉴于此所以集合全族人商议讨论哪些事必须令行禁止,从而彰显法度的威严。

 

我今户门,务宜言物行恒,同心合志。不得恃房势以藐户,逞私见以独为。小大公事食用从俭,亦不得网利而轻义,贪婪而肥己。如有违议犯规,同彰家法,不得狥情①碍面。如更持强争辩,送出公廷,不得畏势容纵。——摘自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前言》

 

【注释】

 

①狥情:狥同徇。曲从私情。

 

【译文】

 

现在我们杜姓家族的全体成员,说话必须言之有物,行动必须持之以恒,大家齐心协力做事情。不得仗着我们户大族大轻视小门小户,不能固执己见而独断专行。本族无论大小公事饮食用度一律从简,更不得为追求利益而不讲道义,贪得无厌将公产据为己有。如果有人违犯公议决定的家规,大家要彰显家法的严肃性,不得徇私情好面子。如果犯规者蛮横无理巧嘴舌辩,可送交公堂处置,不得害怕恶势力而包庇纵容。

 

敦孝悌

 

夫圣人之德本于人伦,尧舜之道不外孝弟①。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乐莫大焉!凡我同姓,宜亲其亲,长其长。当思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倘有去顺效逆,越礼犯分,不循子弟之道者,轻用家规,重遵国法,决不恕悖逆争斗之子弟也!——摘自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敦孝弟以重人伦》

 

【注释】

 

①孝弟:同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译文】

 

圣人的道德立足于人伦,尧舜的道德不外乎“孝悌”二字。父母健在、兄弟无灾无乱,这就是家庭最大的快乐!凡我杜姓族人,应当亲近你的亲人,尊重你的长辈。应当懂得一个道理:天下没有不对的父母,世上最值得珍惜的是兄弟。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顺从恶人,不顾礼数违法乱纪,不遵守孝悌的原则,轻一点的用家规处置,重者按国法处置,决不宽恕那些犯上作乱、争强好斗的家族成员!

 

勤立业

 

夫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衣食者,农桑之所从出也。凡我同姓,深耕易耨,知稼穑①之艰难;暮织朝纺,念布帛之辛苦。老幼安怀,室家温饱,不亦乐乎!倘使好逸恶劳,辍耕懒织,势必至啼饥号寒,变其恒产,失其恒心矣。孟子曰:“民无恒产,因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凡我同姓共凛②之!——摘自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重农桑以足衣食》

 

【注释】

 

①稼穑:农事的总称。春耕为稼,秋收为穑,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②凛:形容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此处指惧怕而回避。

 

【译文】

 

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添置衣服就会受冻。穿衣吃饭,全仰仗耕田种地和栽桑养蚕的收获。凡是我杜姓族人,必须深耕细作,懂得农业劳动的艰辛之处;从早到晚地纺纱织布,要常念叨布帛的制作是多么辛苦。一家人老少平安,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不是很快乐么!如果喜欢安逸不愿劳动,停止种地也懒得织布,其结果必然是过着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甚至会为了生计变卖家庭的固定产业,进而丧失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孟子说过:“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凡我杜姓族人一定要知道此事后果的严重性而存畏惧之心。

 

隆学校

 

凡我同姓,待先生其忠且敬,束脩①为之加厚,礼酒不可或怠,而养正之蒙师更宜优礼焉。盖必小子有造,而后成人有德,教以人伦,修其天爵②,圣功也!——摘自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隆学校以端士习》

 

【注释】

 

①束脩:旧时学生送给老师的酬金。

 

②天爵:天然的爵位,指高尚的道德修养。因德高则受人尊敬﹐胜于有爵位﹐故称。

 

【译文】

 

凡我杜姓族人,对待教书先生既要忠心而且要尊敬,拜师费不妨多给,敬师之礼酒不可减少,对待启蒙老师更要优待。这样后生小子有造就,长大成人后有德行,在老师教导下懂得尊卑长幼的关系,修养高尚的道德品行,这是成就圣人的方法啊!

 

和乡党

 

夫五族为党,五州为乡,相友相助相扶持,缓急可恃者,莫于乡党。凡我同姓,宜睦姻任恤①,忍让包容,敬以持己。宗族服其端方恕以待人,闾里推其仁厚,岂不美哉!倘有恃富以欺贫,挟贵陵贱,倚强暴弱,餙智术愚,国有严刑,家有重法,可不慎与!——摘自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和乡党以息争讼》

 

【注释】

 

①睦姻任恤:西周大司徒教民有六项行为标准(“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孝:对父母孝顺;友:对朋友友好;睦:能邻里和睦;姻:对妻子以礼相待;任:对社会有责任感;恤:体恤老百姓。“六行”也是西周选拔官吏的标准。

 

②餙(shì)智术愚:餙同饰,掩饰;术,技艺、方法,此处作动词义。假装聪明掩盖自己的愚蠢行为。

 

【译文】

 

五族结为一党,五州结为一乡,同乡间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互相扶持,无论缓急之事可以依靠的,还是乡里乡亲。凡我杜姓族人,应当能和睦邻里、对妻子以礼相待、对社会有责任感、当了官能体恤百姓,能忍让能包容,对自己要求严格。这样,族人就会佩服其庄重正直和宽以待人的品格,邻里称赞他的仁义厚道,这不是很好的事么!如果有人仗着自己财大气粗欺负穷人,仗着自己有地位侵犯卑微的老百姓,依靠豪强欺负弱小,假装聪明巧妙掩盖自己干坏事的愚蠢行为,国家有严厉的法典,家族有严格的家规,不得不小心啊!

 

禁烟赌

 

夫鸦片淫赌败名丧节、亡身倾家,为有心者所深痛悲。夫盖一入迷阵,如投罗网,不得犹以豪杰自命,英雄自负,富贵自恃,修养自冀。甚者东奔西荡为墦间之乞人①,窃钩偷针作梁上之君子。父母不子,妻妾不夫,乡里不齿,悔之晚矣!凡我同姓,务宜各习正业,以赌场为陷阱,以烟馆为囹圄。惜钱财以裕家用,远燕朋以全性命。不干国纪,不犯家规,是则先人之所厚望也夫!——摘自杜氏《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禁烟赌以保身家》

 

【注释】

 

①墦(fan)间之乞人:墦,坟墓。典出“墦间乞食”,指落魄乞丐。

 

【译文】

 

鸦片、淫乱和赌博败坏名誉节操、丧失性命、倾家荡产,为那些操心宗族事务的人所深恶痛绝并感到悲哀之事。大概一旦进入迷魂阵,就是自投罗网,无论你从前怎样,现今不得再以豪杰自夸,不得再以英雄自诩,不得再以富贵自傲,不得再以良好的修养自期。最糟的结果是会因贫困而四处流浪成为沿街乞讨的人,成为“梁上君子”之类的小偷。父母不认他这个儿子,妻子不认他这个丈夫,乡邻也会对他鄙视嫌弃,那时候后悔就已经迟了!凡我杜姓族人,务必从事正当的职业,把赌博视为人生的陷阱,把烟馆视为人生的牢狱。爱惜钱财以满足家庭的开支,不要轻慢朋友以保全自己。不犯国法,不犯家规,这才是祖先对后辈的殷切希望呀!

 

  

 

岚河风光

 

●专家观点

 

岚皋杜氏家规彰显“三本”“两性”

文/肖云儒(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

 

岚皋杜氏家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文朴义丰、夹叙夹议、情理交融。总题目叫《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顾名思义,就是说这个家规是经杜氏全族人共同讨论、认同了的一个家规。

 

纵览岚皋杜氏家规,从报效国家、忠孝仁义、家族团结、农桑并举、兴学重教、和睦乡邻、治安联保、禁宰牛犬、戒邪戒淫、禁烟禁赌十个方面,给杜氏族人立下了规矩。虽然条规从细微处着手,但每一条都是从劳动生活中总结归纳出来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其主要核心内容凸显了“三本”和“两性”。

 

第一个本就是以农商文化为本。岚皋杜氏家规,是在农业文明的背景下来谈乡村道德的。因此特别强调要让族人知道家庭兴达的不易,要知道穿衣吃饭是件不容易的事,一定要在勤劳致富中树立恒产和恒心。如果一个人不勤劳,没有恒产、恒心,社会就不稳定。杜氏家族把勤劳致富写入家规,这就抓住了家庭生产生活的一个根本。

 

第二个本就是以道德修身为本。家规从正面和反面提出了自己家族如何以道德来立身的要求,提出了亲九族、重四维、正五常的观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比较优秀的一些道德观念。如杜氏家规第六条说到:“凡我同姓,宜睦姻任恤,忍让包容、敬以持己。宗族服其端方恕以待人,闾里推其仁厚,岂不美哉!”就是说,所有族人,要存仁厚慈爱之心,要有宽容待人之道,要行善举助人之为,只有这样做人,内心才会幸福,才会得到乡里称颂。在要求族人廉洁自律方面,家规前言就特别强调:“小大公事食用从俭,亦不得网利而轻义,贪婪而肥己。如有违议犯规,同彰家法,不得狥情碍面。如更持强争辩,送出公廷,不得畏势容纵。”强调本族无论操办族中大小公事,禁止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严禁损公肥私、借机敛财;在家规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何种身份,违者一视同仁,绝不允许说情,不得碍于情面执法不严,若有逞强狡辩者送公堂处置。这第二个本,道德修身为本,也就是要求家族里面每一个人都道德立身,提高修养,这样家族也就会和谐兴旺。

 

第三个本,就是化育传心为本。杜氏家规概括了我们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行之有效的一些道德教育和社会文明教化的方法。对于一个家庭、家族来讲,化育就是以文化教育来传递薪火,传递精神文明的脉络。杜氏家规里重点强调了尊师重德、发展教育的作用,并特别讲到了要尊敬老师、善待师长,凸显了中华民族尊崇教育、尊崇道德文明的一贯追求。所以说,杜氏家规既强调规则规矩,又强调化育传心,用规范和教育同时进行的方式把家族精神传递下去。

 

《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的制定过程,肯定经过了反复的酝酿讨论,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和共识的形成过程。把家族个人成员的道德立身跟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结合到一起,把民间道德中最美好的东西集中起来,把我们古典的、世代的优秀品质明确规范为条规条文,使得后人一代一代遵循它、发扬它、推广它。所以,从这个层面上看,岚皋杜氏家规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岚皋杜氏家规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实践中孕育出的一颗明珠,它所承载的精神和文化内涵符合并升华了老百姓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今天看来,这个家规的文化教育价值不仅仅在家族内部,也具有很强的辐射性和社会性,对全社会的道德教育也有参考借鉴意义。

 

杜氏家规与家国情怀

文/丁文

 

岚皋杜氏和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牧同为京兆堂杜氏一脉。岚皋杜氏的《杜氏家乘》述其祖先根脉时有一句“还傲李文章”,便是指杜氏先祖杜甫。杜甫《春望》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这是诗人“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也对杜氏宗族产生了积极影响。

 

岚皋杜氏家规本着先祖的家国思想而制定,从报效国家、忠孝仁义、家族团结、农桑并举、兴学重教、和睦乡邻等方面给杜氏族人立下规矩,每一条都契合修身齐家、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家庭有温暖也有约束,是最小的权力组织。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文化,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一理,忠孝同源。所以《周易·家人》卦辞中就提出“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的主张。在传统中国,几乎每族、每姓都有自己的家谱、家规、家训,从《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到岚皋杜氏家规《阖族公议齐家条规十则》,其核心价值观都是“家国情怀”,彰显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能量。

 

杜氏族人的睿智者识得国泰民安的路径,力倡“亲九族、振三纲、张四维、重五常”,“业儒、业渔、业耕”“为工、为商、为贾”,反对“不忠不孝、不和不友、不信不睦、不仁不义”。他们积极参与乡土社会的建设,成为道德秩序的捍卫者。

 

“家国情怀”串接的链条是“孝道”二字。孝道是杜氏家规首要之提倡,家规中明确表示“圣人之德本于人伦,尧舜之道不外孝弟”“毋许不忠不孝”。尊崇祖宗也是中国人的重要精神寄托。中国人敬畏自然、敬畏祖先、敬畏师长,体现的是天人合一、宗族延续。但这种本在家族层面的赓续最终要推己及人,从一家到一乡,从一乡到一国,上升为家国情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若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家规则是家庭的“基本法”,两者的指向都是国人心底深处浓厚的家国情怀,这便是我们阅读杜氏家规的重要启示。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