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河北正定苏天爵:"元代包公"一身正气 清风传世

栏目: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17-02-21 15:41:46
标签:

河北正定苏天爵:"元代包公"一身正气 清风传世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正月廿五日己卯

          耶稣2017年2月21日

 

 

 

苏天爵

 

苏天爵(1294—1352年),字伯修,人称滋溪先生,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元代名臣、文学家、史学家。元延祐四年(1317年),由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而入仕途。初任大都路蓟州判官,后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参议中书省事等职,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因其卓尔不群的品德学识和恪守其职的敬业作风,有“元代包公”“苏青天”“包公第二”等美誉。

 

苏天爵同时也是当时著名的学界领袖。他以辑文修史为志,数十年笔耕不辍,参与修撰《武宗实录》《文宗实录》,并著有《国朝名臣事略》,辑有《国朝文类》及文集《滋溪文稿》等。

 

《滋溪文稿》


  

 

《滋溪文稿》是苏天爵的文集,因其藏书滋溪书堂而得名。共收各体诗文三百二十五篇,分三十卷。其中词、赞、铭、诗仅占1卷,其余29卷为序、碑志、行状、制诰、祝文等。该文集叙事详明典该,对研究元代典制、人物、史传略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一部研究元代中后期政治文化的重要著作。

 

苏天爵家风家训

 

苏天爵出生于一个官宦书香之家。曾祖父苏诚“尚气节,喜施与,尤谨孝养”,在乡人还没有“知学者”的情况下就“独能教其子,为乡人先”;祖父苏荣祖“为上孝悌,为友忠信,为民广济,为学渊博,知礼懂义”;父亲苏志道曾任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在和林救荒有惠政;苏天爵幼秉庭训,子承父志,终为一代良吏。

 

纵观苏氏一族繁衍发展史,其并无成文的家规家训。但苏天爵文集《滋溪文稿》中有很多篇目的内容都体现了苏氏一门的家风家教,涵盖了苏天爵在教育、治学、处世、为政等方面的思考体会,充满了家国情怀,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视频脚本

 

“元代包公”苏天爵:一身正气 清风传世

 

秦腔《白玉钿》形象地刻画了这样一位钦差大臣: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惩治各类贪官污吏;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杜绝种种的请托贿赂。他就是一代廉吏苏天爵。

 

苏天爵(1294-1352年),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为官34年,历任监察御史、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始终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因其卓尔不群的品德学识和恪守其职的敬业作风,有“元代包公”“苏青天”等美誉。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苏天爵为人品性和为官品德的养成同他的家庭影响和成长经历息息相关。

 

幼秉庭训 勤学诗书

 

公元1294年,苏天爵出生于真定新城铺村的一个书香之家,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新城铺村。今天的新城铺村有三千多户,常住人口一万多人,是当地最大的自然村落。虽然在籍的这三千多户中,没有一家是姓苏的了,但是村民们对于苏天爵的记忆和纪念却依然代代流传。村中心最大的广场被命名为苏天爵文化广场。广场边上伫立着有关苏天爵以及苏氏一门介绍的展牌。苏氏一门“尚气节,喜施与,尤谨孝养”,孝老爱幼、亲善和睦的淳朴家风也在这里代代相传。

 

   

 

苏天爵文化广场

 

苏天爵的曾祖父苏诚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在乡人还没有“知学者”的情况下就“独能教其子,为乡人先”。苏天爵祖父苏荣祖,自幼喜爱读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学。他不但学识广博,而且品德高尚,“为上孝悌,为友忠信,为民广济,为学渊博,知礼懂义”,做事情都以孝悌忠信为本,跟朋友约见,无论风雨寒暑都不迟到。不仅如此,苏荣祖对膝下独子苏志道(苏天爵的父亲)的教育和要求更是严格而毫不娇惯。

 

苏天爵的父亲苏志道,以吏起家,官至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志道同样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对儿子的成长寄予厚望。苏天爵出生后,他几经揣摩,给儿子起名天爵,字伯修。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苏天爵的名和字都寄托着苏志道很深的期许。“天”,即苍天、天穹之意,天无私覆,希望他公正无私,像湛湛青天一样;“爵”,爵位,即官。“天爵”即希望儿子能做一个护佑黎民的清官、好官。字“伯修”,“伯”即“第一”之意,“修”即品学修养,“伯修”是希望他做一个品学修养出类拔萃的人。

 

为此,苏志道为苏天爵广聘名师,对他悉心教育培养。苏家的滋溪书堂藏书本已十分丰富,但苏志道仍先后购书万余卷,以充实书堂。

 

在祖父辈的言传身教下,苏天爵自幼淳朴笃敬,勤读诗书。在家里,苏天爵是闻名十里八乡的大孝子,对父母恭敬孝顺,嘘寒问暖,病时请医熬药,精心侍奉;在学堂,对私塾先生安熙(字默庵)视如生父,谨遵“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听从老师的教导。

 

修身立品而后为学有道。苏天爵五岁开蒙,六岁开笔学做诗文。到了七八岁,其爱好更加广泛,读起书来爱不释手,有时竟废寝忘食。在良好家风家教的熏陶下,苏天爵凭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厚积薄发,在国子学生公试中独占鳌头,被朝廷授“大都路蓟州判官”,时年24 岁。自此,开始了他一生长达34年的仕宦生涯。

 

子承父志 清廉门风

 

苏天爵的为官操行深受其父苏志道的影响。苏志道舍己为国、孜孜不倦的为官品格为苏天爵树立了榜样和模范,后人评价:“苏氏两代,清廉门风。子继父德,一脉相承。”

 

苏志道一生为官清廉奉公,勤勤恳恳。元延祐三年 (1316年)冬,岭北行省和林地区遭遇罕见的雪灾,百姓生活困顿。情势危急,朝廷选派官吏至和林赈灾,但慑于和林地区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恶劣的自然灾害,诸多官吏皆畏葸不前。苏志道则欣然请命,马不停蹄启程前往。由于措施扎实得法,物资调度有力,和林百姓安全度过了这场罕见的自然灾害,苏志道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戴。但当其完成使命归京后不到一个月,终因积劳成疾而猝然离世。

 

《走进古城正定》作者 李荣新:

 

苏志道为官20 多年,他一贯勤政爱民,非常廉洁,忧民所忧、乐民所乐,敢为天下先。这一点又特别直接地影响了苏天爵。

 

苏天爵深受父亲影响,“忧百姓所忧,乐百姓所乐”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心田。

 

苏天爵最初充任判官、照磨这些基层职务,但他不管职位高低,始终忠于职守、不辱使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苏天爵任职以后,从基层干起。他的信条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尚空谈,反对空谈,他主张做实事,做老百姓喜欢的、欢迎的事。

 

元至顺二年(1331年),苏天爵被拔擢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至顺三年,他到湖北道(管辖今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地区)巡查复核囚犯的审录情况,着重审视察验讼案公正与否。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他不畏路途险恶和天气酷热,夜以继日,行程数千里,复审狱囚数百人。在这数百案件中,有的人无罪而定为有罪,有的则是有罪通过行贿而得免。为此,他以事实为依据,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一一纠正,“重置于理”。

 

《走进古城正定》作者 李荣新:

 

苏天爵在《燕南乡贡进士题名记》中提出了“重职守”“稽美恶”“大则谋王体,次则治民事”等为官准则。“谋王体”就是做每一件事都要首先考虑是否对国家有利,要维护国家利益,以国家大局为重,“治民事”就是办好百姓的事,为百姓办实事、好事。

 

元至正五年(1345年),苏天爵被任命为京畿奉使宣抚。到任后,他做了大量安民利民的好事善事,《元史》记载其“究民所疾苦,察吏之奸贪,其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其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在他任职期间,一共为老百姓办好事、兴利除弊783件,惩处贪官污吏949人”,兴办783件好事,他要费多大的心血,惩办949个贪官污吏,他要冒多大的风险,数字背后反映的是苏天爵的勤勉和能力,也表明他自身清正,心底无私,否则如何敢这么大刀阔斧整饬吏治?

 

由于苏天爵敢动真碰硬,为民务实,一时朝野轰动,被誉为再世包拯。后来不论在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还是两浙都转运使任上,他也为民办了许多好事,诗人胡助盛赞他是“悦吾民”的好官。

 

家风传世 启迪后人

 

苏天爵家后院的滋溪书堂是其祖父苏荣祖、父亲苏志道以及苏天爵苦读诗书的地方。史料记载,苏荣祖“家藏书数百卷,手录校书不倦,藏书之屋名滋溪书堂”。苏天爵撰写的著作《滋溪文稿》也正得名于此。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苏天爵不但政绩卓著,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清官。

 

《走进古城正定》作者 李荣新:

 

他还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他的一生在为官之余,笔耕不辍。其中《滋溪文稿》是他最重要的一部。

 

《走进古城正定》作者 李荣新:

 

《滋溪文稿》里面有好多文章,表现了他的家风家训,表现了他的为政理念。

 

教化篇

 

在《滋溪文稿》中,苏天爵指出对人的教育培养很重要。“盖木之生也,非雨露长育不足致其材。”意思是说,树木没有雨露滋润就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人没有教育引导就很难成长成才。而教育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借助标准、法则的力量,用规矩去引导人。

 

修德篇

 

苏天爵对于品德修养有着很高的要求,说“君子立身莫重于保守名节”,居乡之时就要行“孝悌信义”,读圣贤文章,培养自己的良好德行,将来出仕为官才可能经世致用。

 

为官篇

 

至于为官,苏天爵认为要“视民如伤”,把百姓当做有伤病的人一样来关怀,尽心尽力为百姓服务,努力报效国家。他还认为“夙夜在公,亦既乐只”,也就是说,从早到晚地勤于公务,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为官必须清廉,“以廉律身”,用廉洁约束自己、管好下属。

 

正定县文史学者、《元代包公苏天爵》作者 梁波:

 

《滋溪文稿》里面讲了好多他的先辈对他的教育。苏氏一门的优良传统、优良家风,他受益匪浅。

 

人去政声在,清风留人间。如今,《滋溪文稿》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苏天爵的为官事迹也被广为传颂。一身正气的“元代包公”形象并未远去,仍然在给予着我们力量和启迪。

 

   

 

苏天爵故里·古城正定

 

●苏天爵家风家训摘编

 

教化篇

 

国家崇庠序①以育士,严选举以取材,岂直观美而已,盖非学校不足致天下之才,非贤能不克成天下之治。——摘自《滋溪文稿·国子生试贡题名记》

 

【注释】

 

①庠序(xiáng xù):泛指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译文】

 

国家重视学校教育来培养士人,严格选拔举荐制度来选拔人才,哪里仅仅是为了考察美好的事物而已,而是因为没有学校就不能招揽天下的人才,没有品德优异、才能杰出的人才就不能成就天下的太平。

 

盖木之生也,非雨露长育不足致其材,士之教养岂异于是。且百工之为宫室器用,犹必资之规矩准绳,矧①治天下者,可独恃其材智所及而不师法于古欤?此自昔国家隆庠序以育士,制科目以取材,非特以备观美而已。——摘自《滋溪文稿·陕西乡贡进士题名记》

 

【注释】

 

①矧(shěn):况且,何况。

 

【译文】

 

树木生长,没有雨露滋润就不能让它成材,人才的教育培养与此道理相同。并且各种工匠建造宫室器物,也必须借助应当遵守的标准、法则,何况治理天下的人,难道可以依仗个人的才干智慧却不向古代学习吗?因此自古以来国家都尊崇教育并扩大学校来培养人才,制定考试门类来选拔人才,哪里仅仅是为了考察美好的东西以备观览呢。

 

化民成俗,必由乎学。诗书礼乐之教,治天下之本也。——摘自《滋溪文稿·新城县庙学记》

 

【译文】

 

教化百姓形成风俗,一定要经由学习。诗书礼乐的教育,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办法

 

勤政篇

 

士之服官政者,当思行其所学,坚其所守,夙夜无懈,力图报称,勿负国家求贤图治之意,庶乎其可也。——摘自《滋溪文稿·陕西乡贡进士题名记》

 

【译文】

 

任官从政的士人,应当想着推行自己所学习的政治理想,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昼夜不松懈,努力报效国家,不要辜负了国家选拔贤才以求治理太平的心意,大概就可以了吧

 

夙夜在公,亦既乐只。——摘自《滋溪文稿·翰林分院题名记》

 

【译文】

 

从早到晚地勤于公务,也是快乐的。

 

刑罚之当罪,兴作之以时,皆思止邪而禁暴,节用以裕民,如是,庶几克①胜其任矣夫。——摘自《滋溪文稿·中书参议府左右司题名记》

 

【注释】

 

①克:能够。

 

【译文】

 

用刑处罚要与所犯的罪过相匹配,有所兴建要在农闲时节,刑罚时要考虑到禁止邪恶与暴力,兴建时要考虑到节约用度来使人民丰裕,能够像这样,官员大概就能够胜任自己的职责了啊。

 

廉洁篇

 

以廉律身,以严御吏,一年而政教斯举,二年而百废皆兴。——摘自《滋溪文稿·光山县钟楼记》

 

【译文】

 

用廉洁约束自己,以严明管理属下,一年就能够开展政治教化,两年就使得许多被废置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彼世之贪墨苟且之徒,第知重禄肥家,玩岁憩日,视居官如传舍,岂不负国家待养之恩、孤斯民抚治之望乎?——摘自《滋溪文稿·光山县钟楼记》

 

【译文】

 

社会上那些只顾眼前的贪官污吏,只知道享受优厚的俸禄发家致富,终年玩乐,看待当官如同住旅舍,难道不是背叛了国家优厚供养的恩德,辜负了百姓得到安抚治理的希望吗?

 

夫爵禄所以劝贤也,苟非贤材,宁私授乎!钱谷所以经费也,苟非国用,宁滥出乎!——摘自《滋溪文稿·中书参议府左右司题名记》

 

【译文】

 

爵位和俸禄是用来勉励贤能之士的,如果不是贤能之士,怎么能够私自授予!钱粮是用来支付经办事业的费用的,如果不是用于国家,怎么能够胡乱地支出!

 

爱民篇

 

君子立身莫重于保守名节,大臣为政莫急于康济①斯民。——摘自《滋溪文稿·七聘堂记》

 

【注释】

 

①康济:安抚救助。

 

【译文】

 

有才德的人处世没有什么比保守名誉与节操更重要,大臣执掌国政没有什么比安抚救助百姓更急迫。

 

视民如伤,用贤如渴。——摘自《滋溪文稿·嘉禾图赞》

 

【译文】

 

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关怀,像口渴思饮一般迫切地任用有才德的人。

 

用人篇

 

居藩省者,必得清慎之臣,知爱民为本,则能倡其众。官郡县者,必得廉能之人,知奉公为职,则能集其事。否则,克有成功者鲜矣。——摘自《滋溪文稿·江浙行省浚治杭州河渠记》

 

【译文】

 

处于边疆、行省的官员,一定要选用清廉谨慎的臣子,(这样的人)懂得以爱护百姓为根本,就能够引导当地民众。任官郡县的,一定要选用廉洁能干的人,(这样的人)懂得奉公守法,能够汇合力量办成事。不如此,能够成功的就很少了。

 

士君子极一时之选,居清要之途,高明足以察奸,廉平足以服众,然后称所任使,天下之事可得而治矣。——摘自《滋溪文稿·浙西察院题名记》

 

【译文】

 

有才德的人是一个时期的优秀人才,担任高显重要的职务,高超明智足以明察奸恶,清廉公平足以使众人心服,这之后就能够承担起朝廷派给的使命,天下的事就能够治理得太平了。

 

夫以内外之官,近民者莫切于郡县,敷政①者莫先于守令,有国者尚②焉。——摘自《滋溪文稿·归德府新修谯门记》

 

【注释】

 

①敷政:布政,施行教化。

 

②尚:尊崇,注重。

 

【译文】

 

朝廷内外的官员,贴近百姓没有谁比郡县官员更紧密的,施行教化没有谁比郡守县令更快的,因此,朝廷要重视郡守县令的选拔使用。

 

   

 

古城正定

 

●专家观点

 

李荣新:廉洁由来是家风

 

元代名臣苏天爵不仅是一个为政清廉的好官,也是在历史上很有名望的学问家、思想家。他的成就背后既有自身的勤勉努力,也有深厚的家风涵养。

 

一、世代藏书熏陶出书香人家

 

一条早已干涸了的老河道,因一个人,一部书,便融入在历史的长河里,涓涓不息。这条河便是滋河。

 

金末元初,苏天爵的先祖们来到真定城(今河北正定),在“真定之北,滋溪之阳”安家筑屋,后来成为苏家田庐坟墓之所在。苏家“作屋三楹,置书数十卷”,此后数代人或“手自抄校”,或广泛搜求,终有数万卷存书。

 

到苏天爵出生时,苏家的滋溪书堂藏书已十分丰富,但苏天爵父亲苏志道仍先后购书万余卷,以充实书堂。这样的书香氛围对苏天爵少年时代的学习以及以后的著述大有裨益。

 

此外,一贯以来,苏氏一族都对子孙严格要求。苏天爵的曾祖父苏诚,在乡人还没有“知学者”的情况下就“独能教其子,为乡人先”。祖父苏荣祖对膝下独子苏志道(苏天爵的父亲)的教育和要求更是严格而毫不娇惯,以至乡人见其对子如此严厉,都纷纷劝道:“君才一子,盍少宽!”苏荣祖听后必正色对曰:“岂以一子故不教之也耶?”

 

在这种家风影响下,苏天爵自幼博览群书,博学强记,史学、文学功底十分深厚。在国子学读书时,即以“力学善文”知名,步入政界后仍“嗜学不厌”。到了元朝末年,苏天爵晚年时,史料记载“中原前辈凋谢殆尽,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讨论讲辩,虽老不倦”,成为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苏天爵一生参与过元朝很多文献史籍的整理、修改、编纂,比如《武宗实录》《文宗实录》。他对史学编纂著述的态度十分严谨,尊重史实,一丝不苟。后来他自己也编著了《国朝名臣事略》《国朝文类》等著作。在文学上,苏天爵也有重要的成就,他的《滋溪文稿》至今还在印行。该书共收有各种诗文三百多篇,文笔简洁,文风厚重,其中记述的人物和事例,不少具有史学的参考价值。

 

二、清廉家风父子相沿

 

苏天爵的父亲苏志道,以吏起家,清廉奉公,官至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从五品)。曾参与处理江南白云宗狱及岭北行省赈济饥民事件,颇有声誉。

 

苏志道为官20 多年所表现出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品质直接影响了苏天爵后来的为官品格,成为苏氏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内正身心以端其本,外修刑政以辅其民。”苏天爵子承父志,为官34年,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刚正不屈,不畏权势,敢于同贪污腐败做斗争,揭露、惩治了很多徇私枉法的贪官污吏,被时人、后世誉为“元代包公”“苏青天”等。

 

苏天爵受到如此赞誉,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是从官职上看,苏天爵从政生涯中担任过的二十多个职务中,有关行政监察的职务就有八个,负责平反冤狱、监督百官、奏疏上谏,这与宋代包拯主要担任的通判、监察御史等职责大致相当;其二是从作为上看,苏天爵一生昭雪冤情、惩恶肃贪,办理了不少疑难案件,弹劾了不少官员,因其处事果断、思维缜密、逻辑严谨,断狱如神,得到了官场和百姓的普遍赞誉。有的典型案例记于史册,有的被改编成戏曲,至今民间还有流传,这与包拯也颇为相似。三是从品性上看,苏天爵不畏权势、刚直不阿、克己奉公,铁面无私,这与包拯又是如出一辙。因此,与包拯类比,称苏天爵为元代的包公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深厚的社会基础。

 

今天当我们细细品读关于苏天爵事迹的历史资料时,从他履行职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办事为政的宵衣旰食、夙兴夜寐,惩治腐败的坚决果断、毫不留情,为民请命的侠骨柔肠、体恤怜悯中,既可以看出他宽广丰富的情感世界、光明磊落的处事风格、正直善良的人文关怀、质朴高尚的个人操守,也能感受到苏氏家风家训持久而深厚的力量。其家风家训中所体现出的“治学”“治世”“治家”“治吏”等方面的积极内涵,至今给予我们重要启迪。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