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医药分论坛27日在山东曲阜首次开坛。中外医学界专家、学者深入思考中医学的文化特质与哲学智慧,总结中医药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治中的突出作用,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被认定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其伦理基础。”27日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场高端对话现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的观点甫一亮出,即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
2005年,为促进世界扫盲事业和全球教育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出资,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了“孔子教育奖”,旨在表彰全球范围内为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作出杰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新闻通气会26日下午在山东曲阜举行。记者现场获悉,本届论坛以“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为主题,下设“全球抗疫中的文化力量”“文明多样性与世界融合发展”等分论题,将于次日在此间开幕,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汇聚来自全球近200位专家学者贡献文明对话智慧。
厥初吾祖,勋懋德彰。9月23日上午,由省政府主办的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礼在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寝圣地——炎陵县炎帝陵举行。来自省内外的各界嘉宾2500余人参加祭祀典礼。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主祭。
9月23日,由北京市文物局、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东城区委宣传部、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中华文化大讲堂》组织委员会承办的“第八届北京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隆重开幕。
清华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儒典萃英》。作为一本日历书,《儒典萃英》巧妙运用古代笺纸设计,读者可在笺纸上自行DIY日历,随意记录阅读感悟、大事备忘、日程计划等。这本书没有明确的日期限制,所以可循环使用。
本报电(杨子)当地时间9月16日,作为2021年“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开幕仪式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的青铜组雕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以下简称《神遇》)在希腊雅典揭幕。
十岁,是人生起步的十年,是人生培根的十年,是传统文化、传统经典学习入门的十年。“10岁成长礼”活动以“成长智慧·感恩有你”为主题,吸引了27组家庭的33个孩子、31位家长参与,立体呈现传统经典的思想智慧,让孩子和家长切身走进传统经典,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农历辛丑年八月十四至十六日,西历2021年9月20-22日,黄昏戌时,至圣礼乐书院携手中国首家吉庆文化主题酒店——深圳海曙凯丰酒店,隆重举办为期三天的中秋礼乐活动,力图恢复最传统的中秋节日礼乐文化。
9月16日,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曲阜儒家研学基地参展此次博览会,重点展示了基地在文旅融合、研学旅行、文化创意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参展产品涵盖研学体验产品、文创衍生品、成人礼展演、旅游纪念品等多个类型,既有传统文化特色底蕴,又贴近大众文化消费需求。
“中秋拜月是自古有之的民间习俗。百姓拜月、赏月、走月,庆祝秋天这一丰收的季节。”该校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学馆执行馆长黄亚兰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大学生了解风俗文化,引领学生体验中华传统节日的神韵。
礼敬先哲,彰显中华智慧。9月17日,2021“全球云祭孔”正式启幕,活动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孔子网、济宁市文化传承发展中心承办,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协办,海内外40余家孔庙、儒学机构共同参与。活动包括2021“全球云祭孔”网络直播、“我心中的孔子”微视频征集、“拱手有礼”短视频话题挑战、“线···
2021年9月17日,《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座谈会暨图书捐赠仪式在衡水市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政协衡水市委员会、衡水学院、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主办,衡水学院董仲舒研究院(董子学院)、衡水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衡水市文化与旅游局承办,衡水市图书馆、衡水学院科研处协办。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岳麓书院》17日举行发布会,该片采用4K拍摄,以故事片手法将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岳麓书院的“千年文脉”进行现代化表达,以反映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唤起民众对传承文化的热情。
9月8日、9月16日,以崇圣会为主体发起,以至圣孔子基金会为支撑,以儒士社为执行团队展开,面向企业家群体的两场崇圣会辅仁会在深圳市福田区海曙凯丰酒店举行。崇圣会辅仁会是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念,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宗旨,面向企业家朋友定期举办的线下活动。辅仁会以分享儒家经典为引导,以圣学为方向,引导企···
9月16日上午,由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承办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这次学术研讨会是将于9月27日至28日在曲阜举办的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学术预热系列活动之一。
马来文版书目剪影此次英文版由Springer出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成果,将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贡献。本书的翻译由湖北大学陶然老师及其团队担纲,译事与出版得到国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资助。
青铜鼎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由注重酒器向注重食器转变,鼎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商代至西周早期,青铜鼎成为最重要的礼仪性食器。贵族的等级地位越高,所使用青铜鼎的规格也就越高。西周中期之后,在祭祀和宴飨时配合使用鼎与簋的制度更加具体,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9月7日,由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基地”——贵州省播雅书院申报开展并获中国文化书院等单位学术支持的“贵州·中国私塾(民间儒学)古典传承教育法抢救性采录整理项目”中期验收举行。来自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的9名业内专家学者组成评审专家组,涵盖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古代文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