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中华儒学课》出版暨目录、前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16-12-09 14:06:03
标签:

《中华儒学课》出版暨目录、前言


   

 

书名:《中华儒学课》

作者:颜明德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3月1日

 

【编辑推荐】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流淌于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符号。因此,学习和继承儒学的精华,也就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儒家文化的精髓部分,通俗易懂,是学习儒学、认识和了解儒学的基础书籍。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十课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儒学的精华思想,能够使读者从中吸取人生智慧和做人道理,通俗易懂,是人们学习、认识和了解儒学的基础书籍。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颜明德,中国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独到见解。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德 德治、人治的治世主张

 

1.为政以德,以德配天

2.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3.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5.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第二章 礼 “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的伦理思想

 

1.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2.礼之用,和为贵

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4.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5.不学礼,无以立

6.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第三章 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仁政思想

 

1.人之初,性本善

2.得道多助,天时地利不如人和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仁者无敌,不是靠空谈道义就能实现的

5.仁眇天下,义立而王

6.仁人之兵,王者之志

 

第四章 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

 

1.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2.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3.礼不下庶人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5.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第五章 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纲常

 

1.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2.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3.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4.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

5.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6.言忠信,行笃敬

 

第六章 让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中庸之道

 

1.不拘泥,不偏激

2.适可而止,不偏不倚

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6.谦,德之柄也;让,礼之主也

 

第七章 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

 

1.智者不惑,识时达务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第八章 温 “在明明德,在亲民”的大学之道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3.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4.多闻慎言,多见慎行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6.讷于言,敏于行

 

第九章 恭 利人皆得以自利,损人终不免损己的和谐理念

 

1.修身自省,躬行实践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6.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第十章 宽 重德轻刑、轻徭薄赋的法律准则

 

1.时使薄敛,可以劝百姓

2.为政以德,宽则得众

3.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4.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前言】

 

儒学,是儒家学说的简称,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后人们将它和秦汉以前出现的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诸多学术派别合称为诸子百家。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了儒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学奉为主导国家政治的正统思想。从那时起,尤其是宋明时期,儒学被推上至尊的地位,基本上成为各个朝代统治国家的理论依据。

 

儒家学派尊奉春秋时期的孔子为儒学宗师。之后,代有贤出,各呈风采。其中的代表人物除孔子外,在先秦时期有孟子、荀子,在东汉时期有郑玄,在宋代有周敦颐和他的弟子程颢、程颐、朱熹,在明代有陆九渊、王阳明,等等。

 

如果从孔子时期算起,儒学绵延至今,已长达两千五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儒学可谓一枝独秀,在历史的舞台上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展示出了无穷的魅力。时至今日,儒学可谓光芒依旧,仍然绚丽多姿。这就不得不使人将目光再次落在它的身上,并以无比崇敬的情怀期望发现它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本书由萌芽到最终瓜熟蒂落的动力所在。

 

世上的花儿有千万朵,朵朵都招人喜爱。遗憾的是,徜徉花丛中,谁也做不到将众芳尽揽怀中。同样,对于博大精深的儒学,只凭借一本书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穷尽其理。所以,本书在阐述儒家精髓的过程中,是有所侧重的。首先,在儒学派别的取舍上,侧重于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些先贤身上;其次,在儒学著述的取舍上,同样侧重于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的著述。对这些著述,在侧重于广为流传的“四书五经”的同时,还不忘穿插引用一些如《孝经》《周礼》这样的儒家作品的思想以及《史记》之类的史学思想。另外就是本书针对儒学的描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这方面的侧重,可说是本书的特色。

 

本书的描述,侧重于对儒学思想的阐释。这些思想内容涵盖了儒学思想中的德、民、仁、忠、让、智、温、恭、宽等诸多方面。那要怎样来对其进行阐释呢?首先从儒学的经典中,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旁征博引各儒家代表人物的言论进行论证、归结。比方说,在谈及儒家“忠”的思想时,本书就引用了六个儒学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等。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例,这句话所体现的是儒家的忠君思想,但是,通过对孔子和孟子等儒家先贤们的描述进行引证时就会发现,儒家先贤的忠君思想根本就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完全听命于个人的愚忠思想,而是一种忠于国家、忠于制度的行为准则。而孟子就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是最鲜明的反愚忠思想。通过这样诸多的引述从而得出另一种结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并不是儒家先贤的主张,其实质也是同他们“仁”的主张背道而驰的。这种说法的实质,是后世的御用文人歪曲儒家经典、讨好或屈服于皇权而衍生出的一种愚民理论。通过这个引例,也能管窥本书的一些特色来。

 

本书在阐释儒学思想的引据时,并不单纯地为引用而引用,而是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忠于事实,不附和旁人之说,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在里面。而且,本书针对每个思想所展开的论述观点,几乎能够涵盖该思想的所有方面。另外,本书的论述语言力求通俗化、大众化,希望无论是通儒还是对儒学毫无兴趣者,都能被吸引,都能看得进去,并且都能有所体会和收获。

 

本书几乎涵盖了儒学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论述充分,见解深刻而又有独到之处,无论对于专业学者,还是有志于儒学研究的门外汉,都有借鉴和启迪的作用。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而儒学就是建立在美德的根基之上的。本书的论述,还侧重于将儒学中的美德精华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加以阐述、引申,并力图让这些美德获取今人的共鸣,从而成为他们阅世立世的信条。从这点上来说,读本书,实际上就是在和儒家的先贤们进行心灵对话。所以,本书并不是为学而学的,也不仅仅是带学术观点的书,而是一本融通古今且具有经世致用功能的书。这种经世致用,就是让人通过培育,进而拥有在世上通行无阻的美德。以这种美德为根基,就能真正践行“勇者无惧、智者无惑、仁者无敌”的人生崇高境界。读这样的书,才是真正的开卷有益。

 

当然,鉴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尽管我们已经尽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我们也无法做到将儒学的精华一一呈现给广大读者。另外,鉴于我们的学识和观点等方面的局限性,书中阙疑、疏漏之处也在所难免。所以,我们更愿意以此书架起与广大读者和学者交流的桥梁,通过相互学习交流,为儒学的普及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