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门筼筜书院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11-28 15:10:01
标签:

第八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门筼筜书院举行

记者:董思捷

来源:腾讯儒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廿七日壬子

          耶稣2016年11月26日

 

 

 

腾讯儒学厦门讯(董思捷)11月26日上午9:00,由厦门筼筜书院,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和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正式开幕,近百余位学者齐聚一堂,论道于厦门白鹭洲,探讨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论坛开幕式现场(摄影 何松青)

 

开幕式由朱人求教授主持,主办方代表筼筜书院山长王维生先生,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代表蒋秋华研究员先后致欢迎辞,表达了对到场嘉宾的热情欢迎和由衷感谢。


   


王维生山长致辞(摄影 何松青)

 

随后,台湾辅仁大学原校长黎建球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老师,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当代道家研究领域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先后致辞。陈鼓应先生表示:“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举办了几年,我都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这里的,我很感谢厦门市领导的关心和王维生山长的努力,让白鹭洲成为一片文化学术的圣地。正是此次论坛的主题‘会通精神’把大家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有机会共同论道,这种精神应该要传承下去。”

 

   


陈鼓应先生致辞(摄影 何松青)

 

最后,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厦门市政府原副市长潘世建先生致辞说:“国学深深影响着每个中国人,我们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如何会通,是个问题也是个挑战。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国学理念都可以得到应用。筼筜书院恰恰是这个城市文化积淀的成果,是厦门市民对国学认同的结果。”

 

   


潘世建先生致辞(摄影 何松青)

 

开幕式后进行了此次国学论坛的第一场主题发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鲁谆先生根据他提供的论文《老子的“不争之道”与儒道互补》为题发表了讲话,他表示“不争”是上善至善,能够帮助现代人减轻心灵压力,同时“不争之道”应该与儒道互补,刚健有为的儒家精神和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应该结合起来。河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振纲教授说:“‘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精神就应该是‘会通’。孔子的理想是仁通天下,老子讲道通为一,佛学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见三教都主张“通”,都将此作为生命存在的理想状态。而会通的背后则是中国人对“和”的理解,儒释道共同建构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台湾辅仁大学原校长黎建球教授结合论文《仁的认知与实践》表示心之德为仁,仁是心之最基本的内容,而爱则是仁的具体表现,只有有仁心之人才有仁爱,仁心与仁爱是一致的。

 

在上午的主题发言中,吉林师范大学副校长祖国华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名誉教授刘源俊先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系所主任曾春海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先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王基伦老师,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乐爱国老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方朝晖老师也都先后发表了十分精彩的讲话,引发在场嘉宾学者的深刻思考和热烈掌声。

 

据悉,各位学者代表还将在26日下午和27日上午展开多场分组研讨和主题发言。“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近年来已颇负盛名,论坛诞生于2009年,作为海峡两岸国学领域高端学术交流的重点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今年是第八届。论坛为延续两岸文脉,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每年深秋时节,海峡两岸近百位学者相聚厦门,茹古涵今谈经论道,再现春秋百家争鸣之盛况。今年,学者们围绕着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提交了数十篇论文,论文不仅涉及不同门类的思想与文化的会通,更涵盖了古今会通、中西会通,和不同学科的会通,涉及的内容之广、思想之深更甚往届,令人对本次论坛的成果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