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学轩 、樊丽娟著《一生有礼:图解中华传统礼仪(彩绘版)》出版信息暨目录、前言及目录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书名:《一生有礼:图解中华传统礼仪》
作者:程学轩 、樊丽娟
插画:罗慧琳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内容推荐】
本书准确地描述了古代贯穿人一生的礼仪,主要包括诞生礼、成童礼、拜师礼、成人礼、婚礼、相见礼、饮食礼、日常礼仪、祝寿礼、丧礼、葬礼、祭礼等,希望读者能看到鲜活的、与每个人生命延展密切相关的传统礼仪。传统礼仪不单纯是外在的约束和规定,而是根本于人心。
【作者介绍】
程学轩、樊丽娟,四川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儒家哲学方向硕士生,绘者罗慧琳,四川大学建筑系毕业生,三人在钦明书院节文堂与师友共同致力于研读礼文、演习古礼、体贴礼义、斟酌今礼的工作。
【目录】
人生之始——诞生礼
中正的胎教音乐
孕妇需谨言慎行
对孕妇的特别照料
迎接准备 男女有别
盛大的“欢迎会”
严格选择“监护人”
第一次理发
择日取名
初升的太阳——成童礼
品性端正最重要
应当遵循的“学生守则”
儿童须知
穿脱衣服有讲究
走路和说话
打扫卫生和摆放东西
读书和写字
其他生活规范
尊师重道——拜师礼
君、亲、师区别对待
皇太子的拜师礼
有所担当的开始——成人礼
男子成人礼——加冠
加冠的意义
加冠前的准备
加冠仪式
冠而字之
冠礼尾声
冠礼的变与不变
女子成人礼——及笄礼
谈婚论嫁——婚礼
婚姻六礼
男家提亲——纳采
问女姓氏——问名
告知吉日——纳吉
致送聘礼——纳徵
卜得婚期——请期
迎娶新妇——亲迎
新婚的晚餐
拜见公婆
礼尚往来——相见礼
古代流行的见面礼
见面的注意事项
迎客之道
古代的“名片”
民以食为天——饮食礼
座次有尊卑
菜肴摆放有讲究
吃有吃相
日常礼仪
人伦之道
父慈子孝
君仁臣忠
夫义妇听
其余伦常
尺素寄相思
尊老敬老——祝寿礼
祝寿礼的历史
祝寿礼之前的准备
祝寿礼当天
人生终点站——丧礼
寿终正寝
为死者招魂
报丧、吊唁
入殓前的事宜
小殓、大殓
朝夕哭奠
卜地和卜期
入土为安——葬礼
告别祖先
装饰棺材和准备冥器
下葬
送葬返回之后的哀哭
慎终追远——祭礼
死者下葬后的第一次祭祀
例常的祖先祭祀
祭祀天地
释奠礼
释奠礼的主角
释奠礼的配角
孔庙中的庞大从祀群体
清代释奠礼
祭祀的分寸
【前言】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形成一定的礼仪规范,才能养成个人品德、实现理想的国家秩序,所以礼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礼的繁体写法是“禮”,左边是“示”,右边是“豊”,“示”即“神的启示”,“豊”又由“曲”和“豆”组成,“豆”是礼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的高脚盘,“曲”则表示供奉给神明的祭品,礼的本意与向神明祈祷有关。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意义逐渐从“神”转向了“人”,古人在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上也对礼越来越重视。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有不同的地位,上下高低互不相乱,同样,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如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对不同关系的人应当区别对待。如何合宜地对待他人,这就涉及礼仪了。
现在人们常常说“礼仪”,但在古代,“礼”与“仪”二者却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仪所强调的主要是外在的仪节规范;而礼则不仅仅强调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其在遵照仪节而行时内心的敬意。如在相见礼中,宾主见面不苛求礼物的丰美,而是更注重内心对对方的尊重。又如在丧礼中,人们宁愿不能制作出完备的仪节,但是不能没有内心的哀伤之情。古人制礼,无不本着人情而制,所以战国时代的孟子在推导葬礼起源的时候说:人们如果无法忍心见到亲人的遗体被野兽分食,就一定会考虑安葬亲人的遗体。虽然情由心生,但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呈现才能让人心的喜悦、哀戚等情感合适地表达,这就是礼仪的主要内容了。
存世的礼仪著作中,最为根本的是《仪礼》《礼记》《周礼》,这三部著作后来被统称为“三礼”。《仪礼》是现存最早的记载礼仪制度的典籍,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大型礼制,如冠礼、昏礼等。《礼记》内容驳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如《冠义》《昏义》等,是直接对《仪礼》中《冠礼》《昏礼》礼义的解说,但也有与具体礼仪无关,而与儒学义理阐发有关的,如《大学》《中庸》等。《周礼》主要叙述了天子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及其分属官职的具体职责。虽然《周礼》侧重于讲官职和政治制度,但其中所涉及的礼制内容也十分全面。《周礼》将大小礼仪统归为五类,称作“五礼”,这五礼分别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吉礼即祭祀之礼,以古人祭祀祈求吉祥而得名;凶礼是指逢凶事时所行的哀吊礼,如丧礼、吊礼等;宾礼为相互交往的礼仪,其中包括人际交往礼仪和国际交往礼仪;军礼是与战争、军队相关的礼仪;嘉礼所包括的范围就比较广了,比如饮食礼仪、冠昏之礼、庆贺礼等都属于嘉礼。“三礼”奠定了古代的礼制基础,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以《仪礼》中所涉及的部分重要礼仪为主干,以《礼记》为主要参考,涉及《周礼》的部分较少,当然,除了“三礼”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经典文本也有所涉及,如《管子》中的《弟子职》篇就详细地描述了先秦时期弟子洒扫的具体步骤和细节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古人洒扫的仪节度数。其他如南宋时期朱子编写的《童蒙须知》和《家礼》,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也多有引用,以见不同时代礼仪的差别与变化。
虽然历代人们敬老尊贤、乐生哀死的情感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各个时代的表达方式也不尽一致,但是其中总有不变的东西。这也正体现了礼文和礼义的区别:礼文根据礼义制定,而表现礼义;礼文应合于时宜,礼义则是基本不变的。正因此,《论语》中记载,当子张问孔子“三百年以后的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吗”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商代因循夏代礼仪,所增加减损的,我们可以根据文献知道;周代因循商代礼仪,所增加减损的,我们可以通过文献知道;如果将来的国家终究承继周代文明,那么,即使是三千年后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知晓。”可见在古代中国,礼仪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唯有把握其中不变的礼义,礼仪才会真正地世代传承。
礼仪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因革变化,礼俗与礼仪的关系是互动的。礼仪虽然已经成文,但也会随着人们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有时礼俗会变为礼仪,有时礼仪又会降为礼俗,也正是在这两者的互动中,礼仪才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时至今日,不少传统的礼仪已经逐渐消亡或者变异,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已经不同于古代。虽然人们还会遵循礼貌的交往原则,也有不少琐碎的常见的基本礼俗,但传统礼仪的面目已渐渐模糊。这本小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能看到鲜活的、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古代传统礼仪,认识到传统礼仪不单纯是外在的规定和约束,而是根本于人心,使人能够合宜地表达心意和情感。时代变化,仪文度数很可能改变良多乃至再难重现,但人心人情,即使相去千年,也能相感动、相应和。
传统礼仪庞杂而详密,并不是这一本小书能够讲明道尽,所以本书并没有按照传统礼仪的种类一一作详尽介绍,而是描述了古代贯穿人们一生的礼仪,包括了诞生礼、成童礼、拜师礼、成人礼、婚礼、相见礼、饮食礼、日常礼仪、祝寿礼、丧礼、葬礼、祭礼等,所讲述的礼仪也都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希望读者读了这本小书后能够对传统礼仪有更亲切的认识和理解。古今对比,有所感发。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安徽池州东至周氏: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
【下一篇】【黄进兴】为什么说孔庙是儒教的圣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