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论述的再批判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10-26 21:27:29
标签: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论述的再批判

作者:罗辉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廿六日辛巳

           耶稣2016年10月26日

 

 

 

物质和意识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世界各哲学派别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它已经作了最科学、最圆满而正确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是这样表述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属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反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本质的基本原理。”①简单概括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而事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和意识即思维的关系问题的论述犯了相当的幼稚性错误,是一个地地道道充满荒谬性的认识。为此,笔者撰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批判》和《走出马克思主义“物质和意识”哲学伪命题的误区》②予以揭露。该文虽然击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的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要害,但笔者想来还有些说理不够透彻、不够浅白的地方,至使有些人会对笔者的批判不以为然。为此,笔者有意将此道理说得让人更为明白、更为简单直接,以便让人人能够领会。

 

要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的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荒谬,首先我们得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和意识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这样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语)③“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语)④并且认为“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属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这个概念“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⑤

 

明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现象界来说的。物或物质应该指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具体如空气、阳光、土壤、山河大地、动物植物,以及人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引用恩格斯、列宁对物质的论述总结出的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这些现象物的总和中抽离出来的物质,是所有物质现象个性中抽离出来的共性物质,也即是抽象的物质概念。

 

由上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虽说是抽象的物质概念,实际上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各种物质现象的集合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不具有形而上学性,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反对形而上学。所以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指的是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总集。相信我这样理解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人来说应该没有什么异义。

 

那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的概念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释意识时是这样讲:“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从这个定义当中我们得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概念指的是人的意识。其在论述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也这样说:“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的共同本质属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我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主观意识所反映。”⑥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概念指的仅仅是人的意识。

 

由上我们可以得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指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具体如空气、阳光、土壤、山河大地、动物植物,以及人等等,是世界上所以有机生命和无机生命的集合的物质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的概念仅仅指的是人的意识。而事实上,除了人的意识之外,世界上自然还有其他生命存在意识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论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时是有谈到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⑦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各种物质生命的意识包括: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等。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概念却仅指人类的意识,而将其它物质的反映特性、刺激感应性、感觉等低等意识摒弃而不顾。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中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不对等,这在逻辑思维来讲是说不通的,这样显然是没办法讨论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这也是笔者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批判》一文中为其所指出的致命弱点。

 

但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执意要如此来划定物质和意识的概念来讨论问题,我们不妨也随顺它来讨论讨论吧。

 

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概念指的仅仅是人的意识,我们先不说物质这个集合概念的大范围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我们先来说一说人和人的意识的关系。人和人的意识的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其实人和人的意识的关系非常简单,根本用不着提到哲学高度,人和人的意识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包含了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没有整体,何谈部分?没有部分,整体本身也不存在。人包含人的意识,意识在人之中;没有离开意识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意识,就这么简单。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意识的人,人没有意识,就是一具尸体而不是人;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有人体形象的意识,离开了人这个具体形象来谈意识,那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是“灵魂”、“鬼魂”、“鬼神”之类的东西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个集合概念,它包含了人,是比人外延更大的一个概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和意识概念来界定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际是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物质包含人的意识,意识在物质之中;没有离开意识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意识,离开了人的意识来谈物质和离开物质来谈意识都是毫无意义的。

 

本来,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定物质和意识的概念中,我们最多可以来讨论是只有是人和人的意识之间的关系就足够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时,偏偏要超过这个包含于“物质”概念的“人”,把这一不能单独存在的人的意识与具有无限外延这一集合概念的“物质”来讨论,甚是无谓。而由此得出其想当然的物质和意识关系,让人感觉好象有那么回事,好象那么的似是而非。因为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定物质和意识的概念的,而一个个个体的人在面对无限的物质世界也确实是感觉到自我的渺小,所以当人们在生来就被迫接受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时,一般也囫囵过去了,信以为真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物质和意识关系仅仅是简单逻辑意义上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以此似是而非的结论将其意义无限放大,竟然放大到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显然也是一厢情愿的幼稚与荒谬。

 

以上是笔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关系论述的补充批判,得出的结论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物质和意识关系实际只能是作为逻辑意义上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我想这一结论是无容置疑的。

 

关于如何走出马克思主义物质和意识“哲学”的误区,笔者已经在《走出马克思主义“物质和意识”哲学伪命题的误区》有所申述。于此,笔者又有另一途径来加以讨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物质概念可知,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物质现象构成,有人类、动物植物、山河大地、土壤、阳光、空气,大到天体,小到以至于分子、原子等微观物质,等等等等,当然也包括人的意识,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等。而所有的这些现象、这些个物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处在永不停止的运动当中,无论体现在时间上的生老病死,还是体现在空间上的从此处到彼处,都是一种运动的形式。也许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说,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讲物质是运动的,笔者则回笑说:“谁都认识到这个道理,从来没有上过学、读过书的人也知道,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利。”既然人人都认同这个道理,那就好办了。那么接下去,物质运动是不是胡乱地运动呢?答案显然不是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运动规律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道”。

 

物质现象纷繁复杂,是不是说所有的物质它们的运动规律都是一样的呢?应该来说,没有人会这么认为。具体来说,应该是不同的物质有着其自身与他物不同的运动规律,同时不同物质之间也其相联接的运动规律。

 

宇宙世界上无限的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之中,是哪一个生命能够悟道、体道,认识这个道、把握这个道呢?能够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呢?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应该是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生命比人具有更高智慧了。因此也只有人能够全面认识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由于人是生存在这个宇宙世界之间,人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更需要懂得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界万事万物等之间的关系。

 

《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这也就是因为人贵于有完美的色身、有完整的意识,因而有可能能够懂得和谐处理人的身心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的使命的伟大是在于此。

 

可以说,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外乎面临如何来人的身心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而要懂得处理之道,想必只有为学一途。夫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当然好,但恐怕这样的人世界罕见。夫子作为对人都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看来还是通过学而知之才是实实在在的,当然对于困而不学的人,就不足与议了。

 

最后要说的是,学什么?笔者以为当然从儒家经典学起,对于当代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当然也可各取所需,择而学之。至于为何笔者只推荐说从儒家经典学起,而不是说从其他学派的经典学起,当然是只因儒家学问的高明和中庸。不过,此中理由不是本文所论,读者要想明白为何,笔者以为可以阅读有关余东海先生辨析儒家学说与其他各家学说的优劣异同的论道文章。

 

 

注释:

 

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陶德麟、石云霞主编,武汉大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②笔者两文见 散思随札栏//m.katywinge.com/article/id/5029/;//m.katywinge.com/article/id/5086/。

③④转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⑤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陶德麟、石云霞主编,武汉大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