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读书会之发起辞

栏目:通知公告
发布时间:2016-09-17 21:52:48
标签:


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读书会之发起辞

发起者:何怀明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十五日庚子

          耶稣2016年9月15日

 

 




  

 

当代新儒家开山宗师梁漱溟先生曾经说,唐君毅先生是最近一代贤哲之士。

 

当代新儒家最具原创性哲儒牟宗三先生有云,唐君毅先生是“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这一个文化意识宇宙是中国文化传统之所独辟与独显,它是由夏商周之文质损益,经过孔孟内圣外王成德之教,而开辟出,唐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此宇宙中之巨人。唐先生之继承而弘扬此文化意识之内蕴,是以期全幅生命之真性情顶上去,而存在地继承而弘扬之。”

 

唐君毅是二十世纪维护固有文化并与西方广泛对话的中国哲学家典型,其七十人生正值风雨如晦的现代中国。他不仅是中国文化在“花果飘零”的状态下“灵根再植”的杰出代表,而且是用自己的“全幅生命顶上去”,是一位真正秉承中国先圣﹑孔颜之道的启迪而对生命有洞见的中国哲学家,同时也是乱世激荡斯文隐晦,心怀孤臣孽子之心的一位贞定的中国文化捍卫与殉道者。宏而言之,他的一生是中国文化绵延周流的显示;微而言之,礼失求诸野,与其同时代众多读书人一样,他的文化生命植根于其家庭,一种最小最强健的合天然与人文为一体的文明单元。

 

最真实的儒家﹑最高的儒家,一定是一个儒者,亦即将儒家的信仰﹑信念﹑思想完全融入自己的生命性情和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实践儒家的真实的人。因为儒家本身便是让人成为人的学说,“仁者,人也”,《论语》中的孔子,不只是在讲教义实现“言教”,更是在展示生活落实“身教”。同为新儒家的牟宗三先生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熊师,知我者君毅兄也。”伦理学家周辅成先生说,就唐先生的学问而言,不能说他就是最好的,没有人超过他,但就他的生命人格而言,在相当历史时期,都不会有人超过他!可以说,在儒家的现代发展中,唐君毅以其生命人格为儒家学者树立了儒者典范!

 

如果只是“以身作则”成为一个儒者,并未能真实彰显儒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想,也不能呈现“己立立人”的儒家情怀。唐先生不只是一个“儒者”和“儒家”,他对儒学的阐释﹑发挥﹑发展,对儒者教化的坚守﹑坚持﹑贞定,都堪称大儒,其近一千五百万字的学术著作,二十世纪中国学人无出其右者,这些著述可以用“立三极”(人极﹑太极﹑皇极),“开三界”(人伦世界﹑人格世界﹑人文世界),“存三祭”(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贤)槪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言,唐先生这一文化进路﹑思想进路,是一大创见,其理论之所以波澜壮阔﹑涵盖古今,又层层冒起,上接天光,如日月星辰之共烁,交互辉映,遍及于人类精神之各个领域,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尚矣,而唐先生之仁心﹑性情之全体大用,亦次第展现矣。必须指出:自有中国哲学以来,尚未有如此气度之哲学家。西方之学者,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亦似能全面论述人类之不同文化领域,但他们都是从思辨理性发端,提供一架设之道,完全不似唐先生,以生命之本根﹑无私之性情,方是文化与学术的活水源头。从这一点看,唐先生的写作文字虽是西方式的排列﹑铺成,但精神上﹑思想上则完全是中国式的。

 

唐先生一生的学问,是发自生命心灵的不容已之情,他一生至情至性,始终不渝,他的生命直接显发他的学问与思想。他一生的努力都奉献给中国文化的弘扬,但他的思想早已超出五四时代的东西文化对立与二十世纪意识形态之争。他超越于这些理论,但又不抹煞这些理论在某一时位中的贡献。他的思想波澜壮阔﹑高潮迭起,通达诸家,涵盖古今,更胜西哲康德对不同文化领域的判划和黑格尔的辩证的安排。可惜世人福薄,能得其咳唾﹑接其慧宝者甚少,和其他几位同时代的新儒家相比,似乎稍见寂寞。我们认为:于时﹑于理这是很不相称的。

 

“大音希声”!之所以如此,不一定是和现代人的学术训练有关,反而是和现代人的生命有关。生命的反省要有深度,才能见出知识之本。现代人只知向外运思,视槪念为砖瓦,辗转批削,以为严格,却不知只是技巧;貌似可观,而实为智力之游戏,无关于生命之成长,亦无关于质素之提升,最后如庄子所说的“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有什么真实的贡献呢?

 

这样说不是否认学术﹑否认知识,唐先生亦深知学术与知识之价值,否则他不会写那么多书,对中印西哲学做了那么巨大的整理和会通。不过由于他的思想曲折回环,一般读者都觉得难以随顺,亦不明白唐先生何以如此细致包融,于是往往半途而废,十分可惜。总之,读唐先生书,读者必须平心静气,逐句体会,才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和精采,而且在风格上和进路上,感受到唐先生思维的特色。

 

唐先生思维的特色在哪里呢?就是即使讨论学术问题﹑知识问题,都不离其生命中的悲情。人生问题就更不必说了。唐先生生于忧患,受社会﹑文化﹑人情的冲击特多,其敏感之心灵亦特多感喟,发而为文,自然充满悲情。不过唐先生之思想并不以悲情止步,而是能够深入观照种种现实心境背后有其原始的性情与美善,于是可以化灰暗为光明。这就是唐先生毕生的信念,一直贯于他的学问﹑文化生涯,亦贯于他的思想和人格。因此,有人称他为理想主义者、唯心论者,或文化哲学家,“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其实是唐先生对生命的觉醒,知道生命才是文化之根﹑学术之本,人的行为就不用说了。

 

据唐先生晚年自述,他二十七岁尝游于南京玄武湖,见城墙上阳光满布,深感欢喜,忽由此而顿悟一切真理皆内在于人心,今人古人皆能得之而相互契合,所以真理之为真理,必有其普遍性。这可以说是唐先生见道式的体证,一般人以为神秘,或欠缺科学根据,其实这是生命与超越世界感通的必然。学者须先有此超越的向往,并对其自身之障碍有所反省,而诚意求通,方能一念涉入而得开启。这是唐先生生命的突破,旁人仅借怀疑理性或思辨理性而向外运思,恰好南辕北辙,哪能得达呢?

 

由此我们可以微悟唐先生之所以寂寞的原因:时代未成熟,人生苦难尚未受够,所以另一方面的智慧,也就是冲破障碍的智慧不生,真是无可如何。达者对此,唯有起悲,所以唐先生的情感特别丰富,对不同学者之观点特多同情,而不忍全盘抹杀。论者每谓唐先生喜总持古今中外一切思想及文化,似亦欲吞没诸家而成一大系统,这是错的。唐先生根本不是要造一哲学系统,以囊括一切哲学。他曾说过:若这样作就有“杀机”,结果将“导致一切哲学之死亡”。相反,他只是提供一道路﹑或一桥梁,以通于其他哲学,使人皆能如实承认一切哲学之价值。所以其归宗处,仍是仁义礼智之心。孔子所谓:“依于仁”,即在此仁心下,方能尊重诸家,而知其言﹑尽其理,各不相害。由此,唐先生主张“旣哲学史以言哲学”,使一切哲学在历史之开展下而各归其位,各得其价值,亦即各有其普遍永恒之意义。从另一角度看,这也是一种超越反省法,即超越各家,而翻至其前面﹑后面﹑上面﹑下面,以尽其可有可发之义,于是有途径会通于他家。所以唐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整理,乃至对世界各大哲学的研究,其实是做了一个巨大的融会﹑贯通﹑分梳﹑判教的工作,其胸襟之广﹑识见之精,可谓前无古人。

 

一九七八年二月二日,唐先生溘然长逝。一九八一年,唐夫人及唐门弟子组成《唐君毅全集》编辑委员会,前后十年,编成三十巨册,凡一千万言,一九九一年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成为当年港台学术界之盛事。二十五年后,魂兮归来,《唐君毅全集》三十九卷新编本终于在他无比热爱与怀念的祖国故土出版。六十年河东河西,世道变迁匪夷所思,唯唐先生所坚信﹑预言并献身的中华文化复兴,似黄河九曲东入海,不改其轨辙与方向。

 

在国际学术界享有权威盛誉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唐先生为“中国自朱熹﹑王阳明以来的杰出哲学家”,说其著作可以“和柏拉图﹑康德的著作媲美”。唐先生的生命是典型的儒者的生命,是真正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一生。他用他有限的身体承担起了无限的精神,用他有限的生命担待起了无限的使命,真正承担起了儒家的事业。

 

他的一生不仅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而且以其天纵的仁厚﹑敏慧﹑热忱﹑精纯和无出其右的思想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一名现代中国书生的典型人格﹑一名守死善道的君子矜式。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当代新儒家三五贤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三代人的慧命相续,输精诚,发慧光,从道统的形而上的保存,西学会通架构之洞开,到而今人文化成﹑礼乐文明的重建已在返本中初见新机,二十余载的华人世界“儿童读经”风气的推展,已为文化复兴的一阳来复和“灵根再植”立下千年之基,爱情学的开显重建世间人伦之风景,意义治疗学之建立带来儒家学问现代之关怀,性情学﹑性情教育﹑生命教育﹑喜耀教育,成为滋养和培育现代的世界的中国人的教育良方,儒家式的书店﹑报刊﹑出版社﹑学会﹑社团﹑社区﹑学校﹑旅店等社会人文实践现已根植于社会百姓生活之用,成为化民成俗之新的王道荡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中岂不正是唐先生的智慧点拨,力振中国文化的命脉有以致之?

 

岁在丙申中秋,洽值唐先生之全集在中华大地重光,吾辈仰止先生之风,不忍斯文沦丧,不安伦常乖离,集同心,汇群志,发起“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读书会”。此读书会不止于弘毅“唐学”,我们秉持一颗理性而开放的心灵,面对这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中西之学”为主题的大时代。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先生以“仁者型”的学问特质著称,而牟先生以“智者型”的逻辑思辨见长。我们要做学问,从“智者”入,条分理析,步步为营,可以训练整全的思考力,将来论学也比较扎实;而从“仁者”入,可以启发你的志气﹑理想,并让你随时转回头来关怀人间的复杂和痛苦。我们今生何其有幸,得遇为人类价值之标准与文化之方向孜孜不倦奋鬬毕生,且学富有成的二先生,让儒家仁智双彰之德慧生命得一汇聚融通,畅通民族历史文化之大流,开启新一期文化生命刚健全幅之契机。所以我们建议,假如你要对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学问系统有恰当的见识,乃至于要对于整个世界的学问有一个立体的了解。如:儒释道三家的要旨安在?各自在其内部有什么派别?其中的所得所失为何?又,西方文化的本质何在?有何可取?中国与西洋哲学对比时,如何取长补短?这些问题,唐牟二先生无不掂斤播两,拿捏分寸。所以,我们建议:在当今时代的人,想做点真学问,最方便的是读唐牟二先生的书,所以继王财贵季谦先生于2007年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上发起“全球牟宗三先生全集读书会”,于今2016年,吾辈同侪共同发起“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读书会”。我们以为当今之世,足以启导正知正见者,非唐牟二先生莫属。我们认为:唐牟二先生之文章,不论大论与短篇,读之,能发天光;读之,能启智慧;读之,能接五千年之历史大流;读之,能开四万里之人间眼目;读之,能令顽者廉懦者立也。其言论必与人类理性共存于天壤间,可比金刚能摧破一切邪暗,可比金刚坚强不坏永存天壤,将惠及全人类也。

 

我们以为学问,若从做专家当教授的立场来看,都是复杂的,何况是皇皇大家如唐牟二先生者?但如果是哲学,如果是真正的哲学,且是对人生直接相关的哲学,则它原本是简易的,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生命成长之学,本来就是相关于人生的真哲学,故应是简易的,至少是不难理解的,尤其其主旨,是如示诸掌的明白晓畅的。而学哲学之最可贵处,正好是在领略其主旨,而非搬弄繁复的名相考据。故唐牟二先生之书,或以为难理解。实则,凡理性之书,通畅之文,皆不难。唐牟二先生书,是理性所出,是通畅之文。有难理之处,读它五遍十遍;有不解者,可以与读书会之同道讨论切磋,岂不善哉。如能形成风气,有人互相讨论,其效益着,期能扶持国人之思想能力,牟先生所谓:“德润身,智润思”,以稳住中国人之文化基业,并以平正心胸吸取西方文化。即不谈文化,至少接受一点思考训练,做人不至睁眼尽说瞎话,亦令智者不敢睁眼说其瞎话以诳百姓,足矣。在此,我们从二先生千万言巨著,撷其遗珍,举其要目,以备初学有一入德之门径,为学之次第。唐先生入门有五:《人生之体验》《人生之体验续篇》《道德自我之建立》(又称“人生三书”)《靑年与学问》《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牟先生入门又五:《五十自述》《生命的学问》(增订版)《人文讲习录》《中国哲学的特质》《中国哲学十九讲》。大家读完了这十部书,也大槪就知道什么叫作读书了。然后立定大的志向和豪情,好好循序将唐牟二先生书一字一句一页一本读下去,必将自有所得,大受其益。凡学问之养成,具是点滴积累之功,希望凡我朋友,一定要诚意立志,用心费神,好好将唐牟二先生书读个通遍。

 

我们建议大家,把唐牟二先生的文章当经典来读,亦即只管凭着信心读去,不要畏难。如有人带读,固好;如无人解难,对于不晓处,暂且搁置,从可晓处逐渐开扩出去,每句每节每章每部,研读再三,终必有长进之日,对于大部份的著作,都可无师自通。道理本是相通的,何况唐牟二先生的思想是理性的开放的,从唐牟二先生的书读出心得了,必思上遡及于当代新儒家,乃至宋明,乃至先秦。亦必会外扩及于诸子佛学,乃至西方学问。此我们所确信者。

 

夫子言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云: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友朋相习悦乐之意,丽泽相讲习之情,为读书会倡发之本愿也。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愿长日耕耘,以会聚四方有志有情有义之士,异地同心,分工合作,为华夏文化共注心力,以再造人文之休美,则牟先生之预言“今后之思想主流必从我们这里开始”,信然矣!

 

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读书会 谨识

丙申桂月仲秋于岭南梧桐山时值中秋之日


文章来源

 

1.霍韬晦著《唐君毅著作选导读》(香港:法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王财贵著《王财贵65文集》(香港:素茂文化,2016年5月4日第1版)

3.王康著《东去江声流汩汩,南来山色莽苍苍--《唐君毅全集》简体本序》

4.何仁富编著《唐君毅全集•图传》(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发起者介绍何怀明,字淸和,号从周,又号复堂。安徽人,华东交通大学毕业。寻根国学社、四书论坛、洙泗之声、丽泽书轩、牟宗三哲学有声书、钱穆“中华文化七书读书会”发起人。主要研究儒家经学,致力于当代中国人礼乐生活和东西方人文教育之重建。整理有《寻根晨读手册》《读经教育研习录》《群经举要》《中国文化与世界》《中国教育精神》《论语类编》《生命成长的学问》等。

 

附录一

 

唐君毅先生(1909—1978),学名毅伯,大学毕业后,始任中学教员,1933年,受友人许思园推荐,到中央大学哲学系任助教。1944年升任教授,并任哲学系主任。1947年受邀为江南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49年到香港,与钱穆、张丕介等创办亚洲文商夜学院,后改为新亚书院,任教务长兼哲学教育系主任。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受聘为哲学系讲座教授兼哲学系系务会主席,并被选为中大第一任文学院院长。1978年2月病逝于香港,后落葬于台北观音山朝阳墓园。

 

唐君毅先生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其宗旨在疏通中国文化生命之命脉、护持人道之尊严、保住价值之标准,其心愿在此文化意识之唤醒。其“三向九境”的哲学体系,力图囊括人类文化的各种价值形态,古今哲学的各种义理,冶中、西、印及儒、释、道于一炉,在近百年中西文化的汇聚冲突的大背景下,实践着融通儒佛道、涵化印西中的学术途径,对中国近代哲学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唐君毅全集》(新编本),以1991年台湾学生书局版《唐君毅全集》为基础,对唐君毅先生部分著作进行重新编辑、校对、增补和分类,至于台湾学生书局版《唐君毅全集》的内容以及原编者的注解说明,谢廷光女士亲书全集及各册书名等,新编简体本保留其原貌。新编本力求完整地呈现唐君毅先生在“花果飘零”的时代对中华民族、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其“灵根自植”的信念坚守和返本开新的创造精神;同时也真实地呈现其“立三极”“开三界”,融通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的理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以及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中国人、一个真实的现代世界的中国人的独特人生轨迹。

 

 

书目

 

《唐君毅全集》分为六编三十九种三十九卷:

第一编:早期文稿(思想萌芽之作)〔两种两卷〕

第一卷 《早期文稿》

第二卷 《中西哲学思想之比较论文集》

第二编:道德人生(立人极之作)〔九种六卷〕

第三卷 《人生之体验》

第四卷 《道德自我之建立》《智慧与道德》

第五卷 《心物与人生》

第六卷 《爱情之福音》《青年与学问》

第七卷 《人生之体验续编》《病里乾坤》

第八卷 《哲思辑录与人物纪念》

第三编:人文精神(立皇极之作)〔九种八卷〕

第九卷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国文化与世界》

第十卷 《人文精神之重建》

第十一卷 《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

第十二卷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第十三卷 《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上)

第十四卷 《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下)

第十五卷 《东西文化与当今世界》

第十六卷 《新亚精神与人文教育》《宗教精神与人文学术》

第四编:思想体系(立太极之作)〔九种十三卷〕

第十七卷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第十八卷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第十九卷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一)

第二十卷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二)

第二十一卷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三)

第二十二卷 《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

第二十三卷 《哲学概论》(上)

第二十四卷 《哲学概论》(下)

第二十五卷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上)

第二十六卷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下)

第二十七卷 《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第二十八卷 《中西哲学与理想主义》

第二十九卷 《英文论著汇编》

第五编:书简日记(生命实践之作)〔三种四卷〕

第三十卷 《致廷光书》

第三十一卷 《书简》

第三十二卷 《日记》(上)

第三十三卷 《日记》(下)

第六编:著作附编(生命印证之作)〔七种六卷〕

第三十四卷 《年谱》

第三十五卷 《图传》

第三十六卷 《亲人著述》

第三十七卷 《纪念集》(上)

第三十八卷 《纪念集》(下)

第三十九卷 《著述年表》《唐学研究文献索引》《总目》

 

 

附录二

 

牟宗三(西元一九0九—一九九五年)字离中,山东栖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乃熊十力先生特为器重之嫡传弟子,亦是当代新儒家最具特色的代表人物。

 

在大陆时期,先后任教于华西、中央、金陵、浙江等大学。四十岁以后,在台湾师大、东海大学任教,五十二岁,应香港大学之聘,赴港讲学,后转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六十五岁退休,随即应教育部之特聘,在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授课。从此,台港往返,两地讲学。他晚年在台,深觉师生之间,生命性情与学问思绪,通契交感,乃平生讲学最为愉快之阶段。八十五岁时,译注康德三大批判最后一册出版。越明年与世长辞,寿八十七。

 

他在八十寿宴上讲话,有云:自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是即反省中华名族的文化精神,以重开中国哲学的途径。这话是真的,他确实已开辟出中国哲学的新途径,他的著作可以为证。

 

卒后之八年,《牟宗三先生全集》重新横排出版,共分八辑:(1)中国传统哲学,九种。(2)历史与文化,三种。(3)理则学,三种。(4)西学译注,五种。(5)哲学系统之建立,四种。(6)论著汇编,六种。(7)讲录,八种。(8)自传与年谱等,四种。分装三十二册,外加总序、详目为附册。由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出版,联经出版公司发行。

 

以下,只就牟宗三先生的学术贡献作一综述。

 

一般而言,学者的学术成就及其贡献,通常都是“点”的,有些是“线”的,但是极少“面”的。而牟先生自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多年的学术工作,却使他取得了通盘而纵贯的成就。他的贡献,不但是“面”的,而且是“立体”的。兹分为五端,以说明他的学术贡献和文化影响。

 

1.  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

 

心性之学,是儒释道三教的基本特色。牟先生以《才性与玄理》表述魏晋阶段的玄学,此属道家的智慧。以《佛性与般若》表述南北隋唐阶段的佛学,此属佛教的智慧。以《心体与性体》表述宋明阶段的理学,此属儒家的智慧和义理。

 

自古以来,学者的讲论都偏重某家某派,从未有人分别以专书通贯的讲述三教者。而牟先生这三大部著作,无论系统网维的确立,思想脉络的疏解,义理分际的厘清,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精透明彻,而使三教的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至于如何存心养性、尽兴尽性,以完成己立立人,成己成物,则是实践之事,人人有责。)

 

2.  发挥外王新义:解答中国文化政道与事功的问题

 

儒家一贯地要求内圣通外王,要求修德爱民,推行仁政王道,这个道理,当然很好。但“天下为公”的理想,却始终只靠圣贤来宣导,而未能真正体制化;“选贤与能”的原则,也只限于治权方面的科举,而尚未推广到政权方面以设计出选举国家元首的制度。因此,如何落实于体制以开出客观化的外王事功,这正是中国文化生命的症结所在,也是当代新儒家所面对的时代课题。

 

面对这个大症结而深入思考,并直接提出解决之道的,首推牟先生的新外王三书:《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治与治道》。这三书有一个共同的主旨,就是“本于内圣之学以解决外王事功的问题”。归总而言之,也即所谓“三统并建”。承认在“道统”之外,还有“学统”(发展出科学)、“政统”(落实于民主)的问题。道统的肯定,是内圣之学的承续光大;而学统的开出和政统的继续,则显示儒家外王学一步新的充实和开拓。五四以来所谓新旧文化的矛盾冲突,到此已开显化解之路,而中国文化的事功精神,也可循此而获得空前的开发。

 

3.  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儒释道三教的智慧系统。但五四以来,国人的文化自信,几乎荡然无存。而中国哲学所涵蕴的观念思想与哲学问题,也从未有人做过通盘的省察和深入的探析。

 

牟先生除了以三部专著讲述儒释道三教的“玄理、空理、性理”之外,也疏导名家的名理,晚年又以《中国哲学十九讲》综述各时期思想的内在义理,以及它所启发出来的哲学问题。由于这十九讲的讲述和疏导,使得中国哲学得以真正进入世界哲学之林。从此以后,中国哲学固有义理的性格,以及它本来发展的轨辄,都已不再隐讳;而继往开来的道路,也已确立指标而有所持循。

 

4.  消纳西方哲学:注译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

   

德国大哲学家,以三大批判讲论人类文化中的“真善美”。书出以后,各国皆有翻译。但以一人之力全译三大批判的,牟先生是二百年来世界第一人。他不但翻译,而且融贯中西,加写详确的注译。这份成绩,功不下于当年鸠摩罗什之译大智度论与玄奘之译成唯实论。

  

尤有进者,牟先生不但译注三大批判,他还译随消化,分别撰专书以融摄康德之学:(1)以《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与《现象与物自身》二书,消化融摄“纯粹理性之批判”。(2)以《圆善论》消化融摄“实践理性之批判”。(3)以专论长文“真善美之分别说与合一说”消化融摄“判断力之批判”。他这几部书的主旨,是要抉发中国传统哲学的要义来融摄康德,同时又借资康德哲学来充实中国文化。他所开显的文化思想之通路,在中国,在世界,都是空前的。

 

5.  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文化必须交流,思想应求会通。但数十年来有关中西会通的种种言论,多半只是一些零散的意见,很少具有系统性的学术价值。而牟先生则继《中国哲学十九讲》之后,又在台大哲学研究所讲述中西哲学会通的分际与限度,对中西哲学的种种问题,提出层层的对比和深入的疏解,并取佛家“一心开二门”作为中西双方共同的哲学框架。这个思路,必将对人类文化的融合,开显一条常态的康庄大道。

 

他谢世前一年,又发表《四因说演讲录》(共二十讲,现已出版),主旨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对显儒释道三家哲学的要义及其精采。这是牟先生针对中西哲学之会通,再一次提出他深刻的思考。

 

以上五点说明,大致可以代表牟宗三先生对文化学术的贡献。尤其可贵的,是从大学以来,牟先生的学术生命,便一直在运转,一直在深入,一直在开拓。一般学者的学问,四五十岁以后,通常只有量的增加,很少再有质的升进,而牟先生的一生,则年年有进步,时时开新机。临终前数月,他写示门人,自谓一生著作,古今无两。这并非狂言,而是以平常心说出来的一句老实话。

 

《牟宗三先生全集》共八辑,三十二册,汇聚了当代哲学大师牟宗三先生、全套33册(加总叙一册) 全部学思历程的精心著述。约一千二百三十九万字。

 

书目

 

1 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

2 名家与荀子/ 才性与玄理

3 佛性与般若(上)

4 佛性与般若(下)

5 心体与性体(一)

6 心体与性体(二)

7 心体与性体(三)

8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王阳明致良知教/ 蕺山全书选录

9 道德的理想主义/ 历史哲学

10 政道与治道

11 逻辑典范

12 理则学/ 理则学简本

13 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上)

14 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下)

15 康德的道德哲学

16 康德“判断力之批判”(上)(下)

17 名理论/ 牟宗三先生译述集

18 认识心之批判(上)

19认识心之批判(下)                                                         

20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

21 现象与物自身

22 圆善论

23 时代与感受

24 时代与感受续编

25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上)

26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 牟宗三先生未刊遗稿

27 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

28学的特质

29 中国哲学十九讲

30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宋明儒学综述/ 宋明理学演讲录/ 陆王一系之心性之学

31 四因说演讲录/ 周易哲学演讲录

32 五十自述/ 牟宗山先生学思年谱/ 国史拟传/ 牟宗山先生著作编年目录

33 总叙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