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年 弦歌不绝——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重焕生机的故事
作者:龙军
通讯员:曾欢欢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3日 09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八月十三日戊戌
耶稣2016年9月13日
拜谒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最为抢眼的是门口那副名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作家余秋雨在《千年庭院》中这样描述:“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
穿越历史,千年学府走出的一代又一代,无不打上张栻当年“传道济民”的烙印,心系国家命运,献身国家发展。“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振我民族,扬我国光”,充分表达了岳麓书院一直秉持开放办学、爱国务实等基本主张,而独具特色的“岳麓书院模式”则揭示了这座千年学府能够老而弥新、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无穷魅力的原因所在。
文脉不绝的学堂
公元976年,岳麓书院正式创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因此也被称为“千年书院”。
然而,一如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所言:“继承岳麓书院的房屋、匾额、碑刻容易,如何将岳麓书院内在的精神和文化遗产纳入当今大学体系,传承下去,任务仍然艰巨。”
自20世纪80年代岳麓书院获批修复起,岳麓书院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书院的优势与现代大学的发展相结合。无疑,教育是最好的赓续方式。
1984年,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成立,下设理学、书院、文物和古建筑四个研究室。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岳麓书院在经学史、礼制史、宋明 史、书院文化史、湖湘文化史等研究领域表现突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
1986年书院恢复教学,招收第一届湖南大学历史班学生。1990年,获专门史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专门史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同年获批准许招收历史学本科生,201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后改为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点。至此,岳麓书院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格局,招收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学生。
“岳麓书院修复保护文物古建的同时,激活了自身曾经在历史上发挥巨大作用、产生深远影响的核心功能,尤其是学术研究和教育办学功能,成为古老书院现代转型的成功范例。”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正如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先生指出的,‘现代大学建制固然对书院有一些束缚,但岳麓书院今天的兴旺发达,仍获益于这一体制、机制’。”
文化传播的殿堂
自从“朱张会讲”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在这座千年庭院里,文化传播的火炬就从没熄灭过。
从1999年开始,岳麓书院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千年论坛”。中外著名学者、艺术家、经济学家,纷纷应学校之邀在这里开坛设讲。在搭上了电视直播的快车后,这里成了家喻户晓的思想碰撞、百家争鸣的舞台。
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社会各界也对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地标的岳麓书院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岳麓书院顺应时代潮流,抓住互联网等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机遇,与凤凰卫视、凤凰网开展战略合作,构建起“互联网+国学”的传统文化传播新模式,面向全球推广国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岳麓书院讲坛”……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释放出更大能量,让社会各界人士在这里收获了优质精神产品。
“组建书院文物保护、文化研究机构等措施,推动了当代书院建设及书院活动,促进海内外书院研究与交流。”肖永明说,“比如岳麓书院创立的‘中国书院学会’,为进一步促进书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领域的全国性、国际性交流与合作,搭建了组织平台;开放中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国书院文物的研究中心、收藏中心、展示中心与交流中心;讨论联合申遗,为中国书院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贡献等等。承担‘以文化人’的社会责任,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将继续深入发展‘岳麓书院模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将岳麓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国学重镇。同时,还注重将书院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利用相结合,继续探索和打造独具特色的‘岳麓书院模式’,为当代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谈到岳麓书院的责任和明天,肖永明踌躇满志。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