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偲】孔子与阳明:汲汲皇皇与狂者胸次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7-28 20:05:22
标签:

 

 

孔子与阳明:汲汲皇皇与狂者胸次

作者:朱偲

来源:“经纶”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廿五日辛亥

           耶稣2016年7月28日

 


 

 

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陷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且诅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暇于暖席者,宁以蕲人之知我、信我而已哉?盖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疾痛迫切,虽欲已之而自有所不容已,故其曰言:“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呜呼!此非诚以天地万物者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若其“遁世无闷”,“乐天知命”者,则固“无入而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也。——王阳明《传习录》

 

“‘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每读《史记·孔子世家》都会有种莫名的感动,尤其是读到孔子晚年与子贡的对话: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进入春秋时代之后,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丧失了对诸侯的震慑力。鲁桓公弑兄长隐公自立,周天子不能予以征讨,以惩处乱臣贼子。此外,周天子之军队在贸戎被晋国打败,周桓王甚至在与郑庄公交战中被祝聃射中肩膀,“王者无敌”成为一句空话。九鼎动摇,问鼎之轻重者有之,抢天子之粮者有之。各个诸侯国内情况也类似,以鲁国的三桓、晋国六卿为代表的世卿开始坐大,对内操纵君主制废立,对外交结强援,君主反而像小侯一般,形同摆设。再往后,又出现了所谓的“陪臣执国命”。

 

在这种情况下,天下大乱,弑君、篡位、灭国、蛮夷猾夏等事件层出不穷。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说就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孔子所处的时代。为实现拨乱反正的理想,孔子离开鲁国,在外奔走呼号十四年,先后被“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终究无法施展抱负,在这之中,有人诋毁他,有人陷害他,隐士们觉得他多事,弟子中有人认为他迂腐。

 

在困顿时候,孔子曾先后问子路、子贡和颜回三个弟子:“《诗》中说‘匪兕匪虎,率彼旷野’,难道我的道是不正确的么?竟落到如此田地?”子路认为可能是老师在仁、智方面做得还不够,而子贡认为老师的道大精微但或许可以贬损变通下以区顺时势,颜回的回答是:“老师的道大精深,所以天下(诸侯)不能容。尽管如此,老师推广而践行它,不容有什么担忧的呢?不被容纳才体现君子之本色。”不同于子贡和子路,在颜回看来:“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颜回不愧孔门最好学之人,深知夫子之意。

 

孔子之所以在不利情况下,仍然汲汲遑遑匆忙于救世,如同寻觅失去儿子般,都没有心情坐下休息会儿,这不是因为孔子追求权力以及被人认可、信奉、容纳,而是因为他有秉承“万物一体”的理念,对天下之丧乱、民众之困苦有着切身的痛楚。“此非诚以天地万物者为一体者,孰能以知夫子之心乎?”阳明先生也深知夫子的一片苦心。

 

孔子如此,阳明也如此。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时秦汉后以学问而兼事功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在为学上,他倡导“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开创了明代思想的新境界;在事功上,他先后平定湘赣闽粤叛乱、平定宁王叛乱、消弭西南地区边患,在“一代无奇功”的明朝,更显卓尔不群。

 

其实,阳明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平定宁王叛乱之后,由于得罪了一些宦官和朝臣,当初跟着他一起平定叛乱的官员和弟子大多被明升暗降,没有被公平对待,阳明对此有所不满,一度要辞去自己官爵为他们求得应有的待遇,却被朝廷给压下来。尤其是在宁王之乱中与阳明共患难的弟子冀元亨,更是被诬陷下狱,在狱中饱受摧残,直到嘉靖皇帝即位后才被释放。后来,屡次有大臣推荐阳明担任兵部尚书、三边总督,甚至入阁担任首辅,但都因受到朝臣阻挠无果而终。在西南边疆叛乱后,阳明终于重新得到任用大展宏图。在边患平定后,内阁大学士桂萼有些好大喜功,劝他顺势重新拿下交阯,但阳明却不为所动,没有采取行动。因而在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阳明再度到权臣的排挤和压迫,在去世后因擅离职守被惩处,其伯爵被停止世袭。

 

在这里阳明才与弟子讨论为什么非议自己的人越来越多。众弟子有人说是因为阳明位高权重受到众人猜忌;有人说是因为阳明批评宋儒而导致时人不满;也有人说阳明弟子众多、信徒日众而引起的反作用力。阳明自己的看法是,自己在南京任职之前,还试图圆融周到,还有一些与世俯仰的意思在,而自从体悟到“良知”而行,就信手行去,在旁人看来就不免有些狂者胸次和行不掩言。《论语》上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与孔子一样,阳明的“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来自于“万物一体之仁”,正如阳明自己在给聂豹的信中指出的:“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可见,孔子的汲汲遑遑与阳明的狂者胸次是一以贯之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是孔子和阳明都并非“知而不行”的情怀党人,他们作为实践者,积极投入到变化和行动中去,见诸行事,有体有用是他们的重要特点。正所谓有体无用则劳而无功,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误国误民。有用无体则流于功利权诈,更有仁义充塞、亡天下之虞。有万物一体之仁,又付诸行动,方可真正有“遁世无闷”的达观。在这一点上,他们区别于隐士和空想家。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