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儒学论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07-18 13:08:51
标签:


“国际儒学论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国际儒联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初六日壬辰

            耶稣2016年7月9日


 

 

 

2016年7月9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举办的“国际儒学论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蒙古、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阿富汗、伊朗、阿联酋、阿曼、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埃及、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越南、新加坡、斯里兰卡等国家的驻华使节,国际儒学联合会在京副会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各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以及新闻媒体记者近二百余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

 

 

 

近年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并深刻阐述“开展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互学互鉴”的重大课题。他指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是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开展亚洲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互学互鉴是开展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和互学互鉴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开展和推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外交场合发出“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倡议,并提出“传播东方智慧、弘扬亚洲价值”的主张。这次研讨会正是以习近平主席的有关讲话精神为指导思想筹备召开的。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中国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及中国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叶选平,分别发来贺信,祝贺大会召开并祝会议取得成功。

 

福田康夫在贺信中指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对话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进步。他在贺信中还特别提出,中国古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蕴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和智慧,应该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定律”。

 

叶选平在贺信中指出,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和互学互鉴,不断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乃是济世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亚洲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亚洲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亚洲价值、东方智慧是一座丰饶的精神宝藏,加强对它的挖掘、研究和运用,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全球治理水平,促进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进步,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戴秉国在贺信中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次会议邀请亚洲和世界30多个国家的学者就“加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是一件是很有意义的文化盛事。他指出,亚洲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古往今来,无论是亚洲不同区域的文明之间,亚洲与其他大洲的文明之间,相互交流、互学互鉴早已成为一种光荣的历史传统。文明形态的多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是平等的。在平等对话中互学互鉴,在互学互鉴中取长补短,这是实现各种文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基本途径。今天的亚洲,在世界经济文化全局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亚洲各国各地区虽然民族聚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总的来说,都在一如既往地恪守和而不同、求同存异,都在致力和平相处、平等交往,都在期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都在向往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集中体现了亚洲各国各地区人民的这种共同意愿,因而首先得到亚洲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今天亚洲充满生机、活力与魅力的发展和进步,必将为推进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为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多极秩序,开创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贡献更多的力量、经验与智慧。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张西平主持开幕式。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在开幕式上首先致辞,他一开始引用中国历史典籍中的三句诗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代表会议的主办方向与会的所有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并称这次研讨会的召开是令人可喜、可嘉、可贺的文化盛事!接着,他回顾了习近平主席2014年9月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讲话中对开展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提出的四点重要意见,进而指出,只要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这些意见来开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就一定会呈现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交融会通局面,一定能达到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他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亚洲各地区分别形成和发展了具有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与文明,大致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中亚五个文化、文明圈。这些地区文化、文明圈,从来都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会通、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始终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同存异、相辅相成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之间进行交流互鉴,是一件常做常新的事,开展这种交流互鉴的动力与活力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希望专家学者们加强对亚洲文明、亚洲价值、东方智慧的研究与运用,不断地结出丰硕的学术成果,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各国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服务,促进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服务。

 

随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杜越在致辞中指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开展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并采取了切实具体的措施。亚洲文明不仅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使时至今日,亚洲文明在世界经济文化格局中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一步发掘、发挥亚洲文明的现代价值成为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国际儒学论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推进文明对话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是一次积极的、有益的尝试。

 

 

 

李慎明在致辞中主要围绕如何建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合作共赢,让世界和世界各国人民都好”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五点建议:必须承认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尊重和维护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必须坚持和维护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必须坚持各种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必须对本土文化和文明坚持自尊、自爱、自信、自立,做到固本守源。

 

 

 

彭龙在致辞中认为,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有着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在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亚洲文明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史上谱写了壮美的篇章,也必将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进步发挥重要作用。他表示,北京外国语大学将继续与国际儒学联合会等机构合作,加强对亚洲文明的价值和智慧、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的研究和运用。

 

 

 

 

 

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埃及全球化问题研究专家萨米尔·阿明、中国西北大学名誉校长张岂之、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日本知名历史学家滨下武志、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罗曼诺夫、中国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六位知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张岂之在题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民本、和谐、会通》的演讲中指出,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许多具有深刻内涵的理念,其中最核心的理念有三个,即民本、和谐、会通。这三个核心理念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与亚洲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必要性,也实际上蕴含了中华文明的三个特色:中华文明是人文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结合、中华文明具有自我修复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中华文明善于学习和借鉴域外文化。

 

成中英演讲的主题为《当代儒学的多元发展兼及开发亚洲新儒学之反思与构思》。他认为,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儒学文化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于发展和保持儒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会形成挑战和考验,比如儒学文化的发展只求多元发展而忽略多元整合、只求适应时代发展而忽略“反身而诚”的自我建构等。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和需要,抛弃仅把儒学作为抽象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心性义理之学的做法,面对各种现实问题,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同时人类自身必须进行反思,通过相互对话与建立动态共识来重新确认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

 

 

 

 

 

滨下武志在题为《全球化中的东亚地缘文化与其历史动态》的主题演讲中,通过反思“历史是否只要发挥为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提供过去的事实这一作用”,提出了建立一种新的亚洲历史研究视角和理论的可能。他认为,亚洲和欧洲在地理环境方面有很大不同,在历史文化传统上更是差别很大甚至有些理念截然不同。研究近代以来亚洲各国关系的发展,就自然离不开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宗主国--藩属国”的朝贡制度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楼宇烈在题为《东方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主题演讲中,对“以西方文化为圭臬”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他指出,在相当多人的头脑中潜伏着一种唯西方文化为是、为优的思维模式,正是这种奉西方文化为圭臬的思想导致了现代的人们在享受物质富裕和快捷方便的现代生活的同时,也正在精神上和肉体上不同程度地经受着由这种现代生活带来的种种病变的煎熬。他认为,以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为主要内容的东方文化对防止和医治这些种种病变大有启发和可借鉴之处。

 

 

 

罗曼诺夫在题为《欧洲理念中的中俄对话》的主题演讲中,着重围绕开展中俄文化交流的对两国关系发展的作用,以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中俄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源远流长,应该继承交流互鉴的历史传统,深入推进两国文化交流,这对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深化两国友好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参与其中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创造了文化交流的机会。

 

 

 

卓新平在题为《亚洲宗教多样性及其文明对话》的主题演讲中侧重从宗教的角度对亚洲价值和东方智慧进行了探讨。他指出,亚洲文明一个最为典型的特点就体现在亚洲是世界宗教的摇篮。两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三大河系产生了世界的主要宗教,提供了人类灵性精神的基本范畴和思维特征;而这三大河系都在亚洲,亚洲故而为人类文明宗教之源,此地产生了多种宗教,是世界宗教之源,而且为宗教多样性之集大成。对亚洲价值之源、东方智慧奥妙之所在的探求,离不开对亚洲宗教原创性和多样性为代表的深入理解。从精神意义上探索,亚洲宗教理解上接“天道”;从自然意义上体悟,亚洲宗教流传下连“水源”;其世界观念且以人为本,相信上下打通、神人感应。亚洲宗教的原创性和多样性对人类宗教发展起了决定性影响,在亚洲文明对话体系中应重视宗教文明的对话。

 

本次研讨会是“国际儒学论坛”的系列会议之一,会期两天半,包括开幕式、主题演讲、分组讨论、会议总结及闭幕式等环节,与会代表将围绕“开展并推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分别从“历史上形成的东亚文明、东南亚文明、南亚文明、西亚文明、中亚文明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各自对整个亚洲文明、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历史上中华文明同亚洲各地区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促进共同进步的情况”;“亚洲不同地区的文明在长期的互学互鉴过程中共同形成的具有亚洲特色的智慧和价值”;“在当今新的形势下开展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亚洲各国人民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建议”四个方面展开学术研讨。设立“国际儒学论坛”是国际儒学联合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步骤,也是为了讲好“两个故事”(即讲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而采取的切实措施,已先后在新加坡、韩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成功举办了多届,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受到了有关各方的积极评价,已经成为国际儒联的一个知名学术品牌。

 

附:

 

“国际儒学论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滕文生会长发表主旨讲话

来源:国际儒联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初十日丙申

           耶稣2016年7月13日

 

“国际儒学论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经过两天半紧张的学术研讨后,于7月11日圆满闭幕。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式参会代表100余人,来自亚洲和世界其他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到论文近90篇,涉及亚洲不同地区文明的基本特点和历史贡献、亚洲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形成的具有共性的亚洲价值和东方智慧、亚洲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启示等相关问题,有25位学者作大会主题发言,67位学者在学术分组讨论上围绕会议主题谈了观点和看法。

 

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桂晓风主持会议闭幕式。

 

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存山就第一学术小组的讨论情况作了总结。他指出,第一学术小组的学者以东亚地区为主,所讨论的问题基本属于“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范畴,比较集中和关注的问题是东亚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志强就第二学术小组的讨论情况作了总结。他指出,学者们从各自的国家和各自的专业领域深入探讨了亚洲诸文明和诸宗教之间交流互动的丰富内涵,以及由交流互鉴所形成的亚洲不同地区文明共有的鲜明特色。

 

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单纯就第三学术小组的讨论情况作了总结。他指出,第三学术小组的讨论重点在亚洲文明传统及其现代转型方面,涉及到了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唐朝时期西亚诸族与中华民族的交往等相关问题。

 

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郭沂就第四学术小组的讨论情况作了总结。他指出,第四学术小组的学者来自印度、缅甸、黎巴嫩、约旦、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13个国家,学者们主要围绕“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在亚洲文明形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亚洲其他地区文明的交流互鉴”“亚洲不同地区文明的各自特点”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最后,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作了主旨讲话,围绕本次论坛中与会代表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亚洲文明的历史贡献”和“加强对亚洲价值和东方智慧的研究”进行了深刻阐述和高度概括。

 

关于亚洲文明的历史贡献,滕文生会长指出,历史上的亚洲的各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东亚、东南亚,还是南亚、西亚、中亚地区的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尽管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和优势,但都为亚洲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也都为世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他认为,亚洲文明对欧洲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所作出的建树,是有史实为据、有公论可证的,这是值得亚洲人民所珍重和自豪的光荣。

 

关于加强对亚洲价值和东方智慧的研究,滕文生会长指出,亚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生产和生活、物质与精神、个体与集体、自主与他助、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国家与国家、现实与未来等关系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蕴含宝贵价值与智慧的思想基础。这些价值和智慧,可以初步归纳为但不局限于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和而不同、和合一体”,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其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二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主张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相符合、相统一的一种思想智慧,意在强调人们的认识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三是“克勤克俭、自立自强”,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生产与生活、积累与消费以及自主与他助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四是“重视集体、克己奉公”,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重视集体并把集体主义思想作为价值观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亚洲文明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鲜明优势;五是“德法并用、标本兼治”,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治国理政手段中的德治与法治以及治本与治标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德治是治本之策,法治是治标之举,二者相辅相成;六是“亲仁善邻、和平相处”,这是认识和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几千年来,亚洲各国各地区虽然也发生过不同范围、不同情况、不同性质的冲突和战争,但是广大亚洲国家和人民对“亲仁善邻、和平相处”这一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一直是向往和珍视的,而且这也是历史上亚洲国家关系发展的主流;七是“诚敬为本、互敬互信”,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行为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亚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深知,诚敬为本、互尊互信不仅应成为个人交往的重要规范,还应成为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交往的重要原则;八是“义利结合、互惠互赢”,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个人之间、社会之间、国家之间不同利益上的道义原则与物质利益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主张明义正利、义利兼顾,倡导互利互助、合作共赢,自古至今都是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个人交往、社会交往、国家交往中所践行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亚洲价值与东方智慧中富有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九是“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坚持互学互鉴、取长补短,这是不同文明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必由之路,亚洲人民历来主张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文明应该相互融通、互学互鉴,所以亚洲文明才能成其不断进步的历史局面。

 

本次研讨会是“国际儒学论坛”的系列会议之一,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举办,围绕“开展并推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主题,分别从“历史上形成的东亚文明、东南亚文明、南亚文明、西亚文明、中亚文明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和各自对整个亚洲文明、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历史上中华文明同亚洲各地区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促进共同进步的情况”;“亚洲不同地区的文明在长期的互学互鉴过程中共同形成的具有亚洲特色的智慧和价值”;“在当今新的形势下开展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亚洲各国人民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建议”四个方面开展了学术研讨,取得了比较丰富的学术共识和研究成果。设立“国际儒学论坛”是国际儒学联合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步骤,也是为了讲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而采取的切实措施,已先后在新加坡、韩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成功举办了多届,受到了有关各方的关注,已经成为国际儒联的一个知名学术品牌。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