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雅忠】春耕园儒学教育实践

栏目:民间儒行
发布时间:2016-06-24 17:40:19
标签:

 

 

春耕园儒学教育实践

作者:邵雅忠(春耕园书院院长)

来源:“春耕园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十九日丙子

           耶稣2016年6月23日



 

 

 

一、学校介绍

 

 

 

1、概况。学校前身系深圳明道国学培训中心,己丑年(公元2009年)春迁至圣城曲阜,改为今名。春耕园者,文化复兴之春机已动,学校育人犹如农夫耕耘;天南海北师生共聚一园,为文化复兴之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谓也。现有教职工四十余人,学生一百三十余,全部全日制寄宿。设蒙学、经学两部。蒙学部学制六年,招收六至十二岁儿童,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及书数之文。经学部学制十年。前八年以宋元人注四书五经,及史记、汉书、通鉴等史书为教材,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后二年浅涉子部、集部及西方哲学,以粗略了解古今中外其他文化现象。另有师资班归经学部,随到随跟经学课程。两部皆设琴棋书画等课程。总之,依传统教育之方式,学生于洒扫应对进退实践中养正,于琴棋书画习练中涵养,于经史学习中穷理正心、修德立人。以期知类通达,强立不反,成为家国天下有用之才。


 

 

学校成立至今,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从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到教学资金、教学场地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基本想法。(1)孔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故春耕园教育,不做社会道德教化工作,而在童蒙养正基础上,依先儒注释,逐字逐句讲明经义,并将儒家整体精神贯穿其中,以引导正学。从儒家精神体会,社会教化非民间组织之功能,亦非其所能成就其功。乃君行于上,政治推动,上行下效,方能风行草偃。孔孟周游列国,寻找明君,以其偌大教育集团,人才济济,而不自行社会教化,即此意乎?春耕园有学生请教,欲敦促家乡兴祭祀、修家谱等云。师谓之曰:今尔穷小子一个,何以服人而使人听信?孔孟之圣,尚且明君未遇之下,退而修诗书、继学统而已也。然此并非否定今民间组织对儒家文化兴起之推动。(2)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者,修身为本也;为人者,辞章之学也。孔子之意,当修身而为己。故春耕园教育,不采用考据研究之方式,以避免学生追求外在知识。而是在经典学习中,重义理之思辨,体儒学之大道,使学生体会圣人之心。加之因材施教,纠正其性格偏向等,以使德性渐化,各有所得。是为为己之学。为贯彻此精神,学校不进行经典章句考试,惟恐其重于经文注言,而轻于感受体会、纠己之偏,从而提高德性而变化气质也。如此学习,或其所得者实,可直接用于自身生活,乃至治国平天下事业。

 

 

3、创造总体氛围。办学之指导思想,必须把握准确。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矣。学校之整体氛围,必须配合主导思想,以整个环境,塑造人格。如此,为己之学之教学方法方能落实。(1)学校管理层及老师们,对儒家理念,要有深刻的体会,不至于在管理老师和学生方面,与经学课程所学相悖。为此,学校组织所有管理层和一线老师,要求必须跟上经学课程。师生同修,教学相长,则理念相协和矣。(2)学校管理,循德高者位尊,功大者禄重之古训。功德别,上下明,则管理思想易落实。且君臣上下心气顺矣。心气顺,则管理学生之心宽厚。(3)课余音乐,谨慎选择,以古琴曲及体现华夏民族恢宏气势之歌曲为主。使师生在此氛围中工作、学习,以代古之乐教,安定师生之心。而刺激性音乐,乱亡人心者也。(4)儒家学问,主以涵养德性。涵养之法,重在顺乎人情。故对学生管理,张驰有度,御之以宽。导而弗牵,不拔苗助长。强而弗抑,使不生逆气。开而弗达,使进德不止。如此,学生对学习不以为负担,不至抵触,而渐感兴趣,则可立志向学矣。(5)学校以经学教育为主,而经师难寻。为此,学校给经师足够之尊重,《中庸》所谓敬大臣,前述所谓德高者位尊也。以示全校学生好好学习经学,修养德性,《学记》所谓诱而御之也。(6)知学之难成,故学校教育不急功近利;知君子求诸己,故学校不追求浮华之声誉。等等。

 

上述种种,在无形中皆引导着学生心之所之。如此而久,坚持不懈,按部就班,循序而进,不大声以色,学生则朝着沉稳好学、文雅善问、敦厚、真诚、坦荡方向发展。而新生入学,也自然而化,在不自觉中改变。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也。本学期有一新生,自己不愿来春耕园学习,父亲想办法说服他,许他仅学一个月。因孩子心有逆气,学校几乎不对他作过多要求,只是跟着课程而已。一个多月后,学生回家办事,家人朋友都说,几年来未见这么好的精神状态。而且办完事,又自觉回春耕园学习。这种变化,学生本人是不知觉的。

 

二、蒙学部之养正教育

 

童蒙时期,贪欲少,杂念稀。天生丽质,犹如一张白纸。此时对老师之教导易接受,故更易施教。随着年龄增长,私念、欲望及逆气逐渐增加,犹如白纸上涂鸦已满,再纠正其问题则难。《学记》曰: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故童蒙时期,关在养其本来之善,不使受污,是为养正教育。童蒙养正教育,除学礼乐射御(今已不存)书数之文之外,重其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1、就洒扫而言,各班保洁区,各自课桌、床铺等,要求干净整洁,不许有垃圾污秽。久之,学生们养成卫生习惯,则心不容垃圾污秽。以此期其以后修养身心时,心不容杂念与不善。每天看着六七岁孩子抢着扫帚扫地,或者不协调地提着与身体比高的垃圾簸箕倒垃圾,老师们欣慰孩子们的成长过程。

 

 

 

2、在细小生活中养育德性。例如,上课看课桌正不正,不正的调整好。书本、学习材料摆放整齐,然后再坐下。养成此习惯,心中就能种下正的种子。生活习惯上的正能养好,社会上非礼、不正、邪恶的事心中都存不下,更不愿意行。上述习惯,还期养成学生一生,无论思想还是做事的条理和秩序性,养成凡事认真的态度。

 

3、轻松愉快中学习应对进退之节。既然养正教育以存养为主,故不多修。让孩子学会遵守学校基本的纪律即可。孩子本性皆善,用外在的条条框框衡量评定孩子,很可能把本来天真的心带向虚伪。故《弟子规》教育不作强硬要求,不以违反哪一条指责孩子。仅让其知道当循《弟子规》而行而已,不以教条评定孩子。如此,对学生日常管理轻松愉快,学生则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与老师和大同学相处与交流。其结果自然养成真诚平和之态度,自然做到师长呼,应勿缓之类,以及当进则进,不胆怯;当退知退,有眼色。此其所谓应对进退之小学功夫也。

 

4、真诚的力量。子曰:“巧言令色,鲜以仁。”故不鼓励孩子能言善辩。学校从总体氛围中,注重学生的实际行动,鼓励学生的真诚。有一位十一岁的学生,上课好做小动作,老师观察他许久,未批评他。一次下课后与老师同行,老师不经意地问他:“我看你上课精力不集中,自己意识到没有?”他说:“老师,我每次上课,仅在开始五分钟能把精力集中起来,后来就散了。”老师说:“你这孩子真是个诚实的孩子。能做到诚实实在不容易。但是你知道,精力不集中,什麽也学不了,总不是办法。以后一生的路还长着哪。这样,我教你一个办法。开始五分钟后精神快散时,提醒自己,再坚持五分钟。集中精力时间从五分钟向十分钟努力,以后再向二十分钟努力,你看怎么样?”他说:“好,老师。”如此两个月之后,该学生成为学校最认真听课的学生之一。

 

5、就实践效果而言。养正教育不重外在知识学习,而德性进步犹如自然如此,所谓少成若天性也。故不好评价教育实践之效果。若与体制学校比较而言,春耕园蒙学部学生,年龄六至十二岁,相当于体制教育的小学。毕业后一部分学生进入本校经学部,一部分进入体制学校之初中。入初中的学生普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反馈情况为:(1)、能约束自己,守纪律,有定性。(2)、比同龄孩子思考问题成熟,处事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强。(3)、刚入校时不适应考试,成绩都在班级后几名。一般两个月左右,成绩就上升到班级前几名。例如李彦昆同学,从小在春耕园学传统文化。初三入曲阜实验中学,因成绩突出学校主动提出帮助建立学籍。2012年考入曲阜最好的高中----曲师大附中,现上高二,成绩是现在班级第一名。

 

三、经学部之为己之学

 

圣贤道德存乎经典之中。学传统文化,不学经典,就无从谈起。春耕园从2011年开始,依宋元人注引导学生学习经学,为十三岁以上经学部的学生讲解四书五经。

 

1、教学的方法与理念。

 

在经学老师引导下,藉助宋元大儒之传注,逐句逐章体会四书五经之言。万事万物之理,皆在圣经贤传之中。每个章句都有一个或若干个义理在。义理细微而深刻,必须老师引导,学生方能体会进去。换个说法,即是让学生体会圣贤之心,圣贤何以如此说?何以如此做?如此体会,则可达至君子知几(万物义理之细微不显处),知命(万物发展所趋之吉凶悔吝),知道(万物义理之当然)。由此,学生的心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明于万物义理之所在。这样,随着学习深入,学生逐渐会发现自己以前认识之偏颇,发见己心及性格之偏颇。既已发见,则心不容己不纠正。而纠正过程,即是儒学切磋琢磨、精一执中之功夫。随着己偏之纠正,对圣经贤传之理解,因之愈深。如此交互作用,则德性愈高矣。换言之,德者,得也。本性之善、本性之明得之于心也。天命之性人人有之,皆为善性,善性之心本明如镜,然因私欲之障蔽,人心之偏邪,故而不善不明。儒家之修学,即是存天理(天理即人性),去人欲,以修去障蔽;以圣贤之心作标杆,使己心之偏邪归正。如此,性善心明皆复得之于心,是之谓德。有德性,则心之所发皆善,以心识辨万物之理皆明。在现实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知道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何者可谓善,何者视为恶。如此,在善心明德之下,事上磨练,使己心自然合乎天理人性,合乎万物之道义,而人生幸福、事业成功亦在其中矣。由上述可见:

 

(1)儒家教育是德性教育。不同于外在知识的学习。这和现代教育区别很大。现代教育像职业培训,而传统教育是复性教育,即回归本性的教育。复性是一个过程,圣人至诚无息的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然而我们能复多少都有其现实的意义。修到一个道德层次就有这个道德层次的德行,就有与这个道德层次相应的言行和功业。事业和人的德性一定是相配的。

 

(2)儒家学问是为己之学。学生学习,是在老师辅助下,修正自己。故学文必须与个人的身体力行相结合,否则体会不到经文传达的深刻的义理。义理既化入心中,自然会促使自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行有所感,再对应体会圣贤之言。如此交互作用,德行才能提高。在同龄人还迷于游戏,思想浅薄不知生活为何物的时候,我们十五、六岁的学生在听经学课的过程中,开始思考自身、家族甚至家道的问题:我能不能倡导修家谱?父亲和叔叔有矛盾,我怎么做能使家族和谐?有一个深圳的学生课后问老师,父母离异后,母亲和姥姥不让我见父亲,我如何尽孝?等等。


  


(3)儒家教育是因材施教。学习就是纠每个学生的偏处,而每个学生的偏处都不同。一者在学习经典中,学生自我体会发见己偏的方向和程度,进行自我调整。二者,许多同学向老师请教说:已知自己之偏处,但就是纠正不过来。老师根据他们的情况加以点化。在经学课之后,同学们总是围着老师请教类似问题。如此就能各有所修,各有所得。经学部学生来源不同,有从蒙学部升学,基础比较好的;有从体制学校转学,习惯为考分而学的;有父母认为是问题学生(厌学、逆反)而送来的;还有企业管理人员、大学老师来学习,他们主要是受民主自由思想影响的。大家都上同一门经学课,却都能有各自不同角度的收获。(后附部份感想)

 

(4)儒家经学寓教于课堂上下。经文竖版繁体,晦涩难懂,而其所讲义理深刻,讲师语气平和。就竖版繁体之经文,学生每学必面对,久之可练就耐心细致的功夫;就晦涩难懂之经文,听课前要预习,听课后要复习,皆须逐字逐句体会,久之可练就平心静气之德性;就其义理之深刻,听课稍一疏忽,老师所讲前后之言则不能接续,因而不能听懂,久之养成认真态度,而思想亦逐渐变得深刻。讲经老师语气平和,平和之气通过课堂传达给学生,则可纠正当代人普遍存在之心浮气躁,使学生心气日趋平和。如此教学,学生即使如子路不善学文,其德性之进,亦非学外在知识之可比。

 

 

 

2、教学的进度及效果。

 

就进度而言,春耕园学生听经学课三年,讲完了四书和《诗经》,现正学《尚书》。大多数学生能从经典中体会其义理,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去辨别义理,辨别是非善恶,使自己行事能合乎义理。

 

就效果而言,以下实例或可体会。

 

(1)学校没有对学生作一些行为上的要求和规范,学生下课总有人帮老师倒好茶,走到路口会让,等等。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关键是发自内心,在没有要求和倡导的情况下所做。

 

(2)一位同学在学期总结中提到:“性格上的很多偏失,现在自己能发见出来,但又不能尽改,时不时还会跑出来。做事情也不粗枝大叶了,但又不敢担当太多,怕自己做不到,或不能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地做好。我会不断地慢慢地再消化修正。”

 

(3)有一女同学,假期回家跟母亲说:上学期听了《诗经》课,完全改变了我的家庭观、婚姻观、恋爱观。以前您整天跟我说不要早恋,我听不进去,入不了心,学了《诗经•国风》,我自己认识到早恋的坏处,无论如何也不会早恋了。

 

(4)有一惠州学生,母亲坚持送他来春耕园上学,家里其他人都不太认可。暑假,祖母生病,一直是他在照顾,早晚侍候非常尽心。祖母说:我七十多岁的人,谁孝顺,谁不孝顺,一眼就看出来。现在十五岁的孩子,哪个能做到这样天天侍候!家人因此而支持孩子学习传统文化。

 

(5)很多人误解,认为离开体制学校,学生会与社会脱节。我们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提升德行以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与当代之文凭没有任何关系。圣贤教育下培养出的有德行的人,我们称他君子。君子的心态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做任何事存一个敬心,不敢大意,一切事都能做得合义合理,都能做好。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学校有一学生初中时家长安排进体制学校,放假回春耕园,很感慨地说,我现在才知道春耕园学习对我的意义,专注、认真、谨慎、负责,这才是与现代最接轨的。

 

(6)很多人在社会上总是碰壁,原因都是自以为是。真正的谦下是内在很深的东西。《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学习,真正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心才能真正谦得下来,一生受用无穷。学校平时对学生没有太多外在礼仪上的要求,但明显能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恭敬。有一位老师很感慨地说:我们的学生真好,内在的敬多过外在的礼。这是真正的恭敬和谦下。学校组织春游去台儿庄,当地旅游局安排我们和别的学校学生一起,二天时间,带队工作人员一直对我们老师说:你们学校的学生太不一样了,有秩序,善服从。吃饭不浪费,心气平和。不比较,我们也没感觉有何不同,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7)春耕园现在已有几位学生,正式参与学校的工作。有的只有十六、七岁,他们有经学基础,能体会春耕园办学理念,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其中一位同学负责整个蒙学部十几位教职工、六十多名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学校也希望能有更多自己培养的老师参与学校工作。

 

总之,从春耕园教育实践中,可总结一下几条:

 

1、童蒙养正教育,虽不重知识之积累,然养正之德性下,学习知识易如反掌。

 

2、经典虽然晦涩难懂,义理博大精深,在善喻老师引导下,十三岁以上学生皆能听懂,且产生兴趣。

 

3、理解经典基础上,学生皆能自觉与自身践行相结合。

 

4、师资班学员职业不同,学历深浅差异。然其听任何一部经,不仅能听懂,产生兴趣,而且深感经言义理对自己人生有无穷指导意义。

 

5、讲经教育本身,即是对学生所施之教化。学生言行举止、气质变化非常明显。当然,此非社会教化。

 

6、学生之所得,皆为实得于己者,非外在之强加。相信如此可直接培养出合格人才,且适应当代。

 

我们期望,未来传统文化教育,向此种实学转变。而随着我校教学深入,亦会有更多实践经验与大家探讨和分享。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