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智慧与现代西方困境
——《幸福生活之路:中国哲学家能教导我们什么?》简评
作者:卡琳·罗马诺
译者:吴万伟
来源:译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十一日戊辰
耶稣2016年6月15日
形形色色的社会改良家都会问“耶稣会做什么?”在面对现代法律难题时,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可能搔着头皮纳闷“法律制订者会怎么想?”正统的犹太人可能会思考中世纪的拉比如拉希(Rashi)或者拉姆邦姆(Rambam)在安息日会使用“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做什么?
谁会问“伟大的中国哲学家会说什么?”
在此之前,西方很多人不会。
当然,中国哲学学者常常在阐释孔子、孟子和古代中国其他大家就挑衅性的话题和实际讨论的场景发言时表达的真正意思相互攻击,争吵不休:孺子落井(《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译注)、庖丁解牛、孝顺父母。人们假设有史以来普通中国人都在思考在牛车或地铁上是否要给老人让座,花费一些心思考虑从前的圣人可能会给出什么建议。但是,除了怪异的例子如英语杂志《那是北京》上有个建议专栏“孔子会怎么做?”,再如中国学者之间非常活跃的对话是关于孔子会如何看待习主席选择性地热烈拥抱儒家原则之外,从中国古代伟人那里寻找当今生活指南并非一种发展型产业。
这就让迈克尔·普鸣(Michael Puett)和克里斯蒂·罗·格罗斯(Christine Gross-Loh)著的《幸福生活之路:中国哲学家能教导我们什么?》成为非同寻常的受到普遍欢迎的书。该书的产生源于哈佛中国史教授普鸣在教学上的巨大成功。他给大一学生讲授的中国哲学通识课程成为大学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人文课程,甚至不得不使用桑德斯剧院(Sanders Theatre)令人敬畏的场地才能容纳700多名前来听课的正式学生。
2013年,《大西洋月刊》上刊登了克里斯蒂·罗·格罗斯写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数百名哈佛学生学习古代中国哲学?”出版商可能嗅到了商机,普鸣有可能像桑德斯剧场的其他挺进者如哲学教授如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那样成为引起轰动的学术明星,有真正突破的潜力(《幸福生活之路》已经在26个国家出版了)。
该书是普鸣和克里斯蒂·罗·格罗斯本人合作的成果。格罗斯是自由职业者作家,曾获得哈佛东亚史哲学博士学位。普鸣自己从前的著作《变成上帝:早期中国的宇宙学、牺牲和自我神圣化》(哈佛大学出版社2002)、《创造的模糊性:早期中国有关革新与诡计的辩论》(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2)都充分证明了他的学术功力和高超的写作水平。两位作者阴阳搭配相得益彰可能说服了所有人相信这是完美的结合。
在致谢中,两位作者称该书是“真正的合作:有关哲学家的讨论产生于迈克尔的课堂,克里斯蒂则添加了现代案例,并为当今读者撰写了这些思想家的观点。”
结果?自我帮助指南和有关古代中国智慧的打破偶像的突出结合。虽然本书敦促人们把使用清晰干脆的界限对事物进行分析的西方倾向放在一边,但是我们很难不以二元论的方式做出反应:首先它是一本讲授如何过智慧生活的书,其次它是对中国哲学的解释,虽然这两个议题似乎相互影响。
比如,普鸣和格罗斯集中讨论了五个古代哲学家:孔子、孟子、墨子、庄子和荀子。引人注目的缺席者是韩非子,此人有时候被称为中国的马基雅维利,支持对哪怕犯下小错的官员也要残酷刑罚的人。(他不会对大规模监禁感到担忧,甚至可能主张砍掉奥巴马总统的头,因为释放轻微贩毒者。)对于一本把古代中国哲学当作拥有迷人魅力的生活指南的书,韩非子自然有些不合时宜,因而就被轻描淡写忽略了呢?“看这儿寻找美好生活”的部分工程必然出现的问题是过多影响了对更广泛话题的评估。
该书是自我帮助指南和有关古代中国智慧的打破偶像崇拜的突出结合体。
虽然这样说,作者非常成功地突出显示了古代中国哲学获得美好生活视野的工具。他们提出令人吃惊的激进主张,即普遍被认为是儒家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仪”,常常被认为是“森严的社会等级体系、严格的性别角色、保守的行为规范”的标志,却被等同于一种解放性的“似乎”实验。例子之一是祖先崇拜,这涉及到想象祖先就在身边。作者认为,礼仪能够让人摆脱狭隘的自我观念,采取“转换的”个性的“生活方式”或者走上幸福生活的道路。
作者解释说,中国哲学家抛弃了奠定西方个人主义基础的“真实的”、“单一的、统一的”自我概念。这让古代中国哲学家拥抱的“修身”或个性培养的任务变得容易些。多数哲学家们也拒绝抽象的康德式伦理学普遍法则,对上下文和场景则往往非常敏感。他们多数都接受情感和本能在决策制订中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只是在神经科学的推动下才最终被西方思想家关注了。
普鸣和格罗斯清楚说明,古代中国哲学家在有些议题上存在尖锐分歧,比如荀子和孟子对人性善观点的分歧那样。格罗斯非常好地完成了被分配的任务,将古代观点与我们当今面临的众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从选择大学专业到应对挑剔的老板等。
按照格罗斯在单独撰写的前言所说,每年在“中国古典伦理和政治理论”课程的第一天,普鸣都向学生做出大胆的承诺:“如果你严肃对待这些文本中的观点,你的人生将为之改变。”
《幸福生活之路》的读者不应该用过于排他性的含义解释“如果”。作者自己在谈及有用的中国智慧的样本时曾宣称:“所有这些都是常识”。不过,重要的是,它们在古代中国思想家中很常见,在21世纪西方人中却并非如此。
与此同时,作者正确地强调西方人身体力行的改造性礼仪,从说“我爱你”到与孩子们玩捉迷藏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普鸣和格罗斯传达的完美中国智慧----如承认世界是“破碎和分散的”、概念常常模糊不清、知识和智慧最好从日常行动中提取等,得到反抗分析性西方传统者像维特根斯坦后期或者美国实用主
义者像皮尔斯、詹姆斯和杜威的支持。如今,像他们那样支持这些观点的人又有多少呢?
作者渴望荣誉应当属于有功之人,但是也强调,最终,“我们看到的东西中没有一样应该被看作是与西方观点截然相反的“中国”观点。”好的观点应该在任何地方发扬光大。
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名言“述而不作”。普鸣和格罗斯则灵巧地又述又作。
【作者简介】卡琳·罗马诺(Carlin Romano),《高等教育记事》批评家,乌尔辛纳斯学院(Ursinus College)哲学和文科教授,著有《哲学美国》(Knopf, 2012)。
本文评论的书是:迈克尔·普鸣和克里斯蒂·罗·格罗斯著的《幸福生活之路:中国哲学家能教导我们什么?》
The Path: What Chinese Philosophers Can Teach Us About the Good Life By Michael Puett and Christine Gross-Loh (Simon & Schuster)
译自:Ancient Chinese Wisdom on Modern Western Dilemmas By Carlin Romano HTTP://CHRONICLE.COM/ARTICLE/ANCIENT-CHINESE-WISDOM-ON/23666
责任编辑:葛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