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义理与中国协商政治传统”思想对话成功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06-12 15:19:10
标签:

 

 

原标题:思想对话:“儒学义理与中国协商政治传统”成功举行

来源:“弘道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初八日乙丑

           耶稣2016年6月12日


 

2016年6月5日上午九点,弘道书院思想对话:“儒学义理与中国协商政治传统”成功举行。对话由清华大学苏鹏辉博士主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何包钢教授,清华大学谈火生教授,弘道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中秋教授,以及弘道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任锋教授参与了对话,并就儒学义理与中国协商政治传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何包钢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何包钢教授首先发言,并从儒学全球化,儒学研究方法,儒学的民主改良方案,以及通过协商民主来解释和发扬传统王道政治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何包钢教授指出,当今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以英文来写作与讨论儒学思想,儒学的发展已进入全球化阶段。儒学可对民主制度所存在的缺点提供改良方案,包括以考试制度改良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和以中国古代谏议制度改良政党制度。就协商民主与儒家传统关系而言,我们需要转换视角,以协商民主来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阐释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

 

 

 

任锋副教授

 

弘道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任锋教授探讨了公议政治与协商政治的关系。认为公论政治是协商政治的前身或渊源。自宋以来,公论政治明显地出现在中国的政治世界当中。天下人对于公是公非的共识,在公共领域中进行协商辩论的公议和社会的公共舆论是公论政治的三个层次。此外,公论不局限于政治领域,公论广泛地体现在基层社会和家庭的层面中。自宋明以来,先贤从思想,制度以及政治实践上,对公论政治进行了大量的思考,观察和论述。这些思考和论述可以为我们研究协商政治带来很多启示。最后任锋教授讨论了公论与党论党争的转化,以及公论与公共权威的关系。

 

 

 

谈火生教授

 

清华大学谈火生教授运用协商系统的概念,探讨了中国政治传统中关于协商政治的实践与制度安排。中国传统构建了一个有机整体的协商系统,包括廷议制度,经筵制度和言官制度等正式的制度安排;公共领域中的学校制度,书院制度,会馆,士大夫的雅集;以及祠堂等属于庶民的公共舆论空间。这个协商系统通过士大夫群体的衔接成为一个整体。公共领域的协商讨论,经由士大夫,通过经筵,廷议和言官制度被带入到政治决策过程中。而采风制度和致仕回乡制度则将庶民之间的大众舆论与国家正式的政治过程进行衔接。此外,“道尊于势”的观念保证了公论有效的运行。

 

 

 

姚中秋教授

 

弘道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中秋教授讨论了中国协商政治传统的儒学义理基础。姚中秋教授首先指出,我们对于当下中国政治,社会治理,制度构建以及政治理论的思考,需要关注中国政治内在的,在观念与制度上的连续性。思考传统的治道在当下可以生成怎样的制度。协商政治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实践,姚中秋教授从“天下为公”出发,探讨中国协商政治传统背后的儒家义理基础。儒家的政治观念与“敬天”有密切的关系。“天下”一词蕴含着天之下人与人平等的观念。姚中秋教授谈到,在中国人对政治基本的理解中,政治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自我成长与相互成就,“合群共生”是政治的核心,“协商共治”是政治运转的基本机制。基于儒家义理和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对“政治”一词的含义做一个重新的理解。最后,姚中秋教授将政党政治与中国传统的士人政治进行了对比,指出士人的养成与遴选是中国协商政治传统的基础。

 

 

 

对话现场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