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庄子批判(微集)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6-05-31 12:31:48
标签: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庄子批判(微集)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四月廿五日癸丑

           耶稣2016年5月31日

 


【破庄】《庄子》 33篇,提及孔子者21篇;《庄子》一书有寓言227则,以孔子为主要人物的有42则。该书不同篇章对孔子评价定位态度不一,有尖刻嘲讽和激烈批判孔子及儒学,有的以道家人物口吻肯定孔子某些优点,有的借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宣扬道家思想,有的让孔子直接以道家面目出现……

 

【破庄】《人间世》有《颜回将之卫》寓言:卫国生灵涂炭,颜回欲往,孔子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两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并举关龙逢、比干两个“好名者”的下场,提醒颜回不要“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要颜回去名弃智绝仁弃义,学习心斋之法。

 

【破庄】《大宗师》中有《子贡吊子桑户》《孔子论方内方外》《孟孙才善处丧》等寓言,论述儒道对待丧礼的不同态度。前两则寓言述子桑户死,吊者临尸而歌,子贡不解而问。孔子不仅没批评“临尸而歌”的反常悖礼,反而自承“丘则陋矣”,以“吾与汝共之”勉励子贡向“游方外者”看齐。

 

【破庄】《大宗师》中有寓言《颜回坐忘》。其“坐忘”之法,先忘仁义,再忘礼乐。孔子认为不够,等颜回说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之言,得到孔子赞肯说:“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认为颜回能通于大道无好恶,敏于变化不守常,自己甘心从学其后。

 

【破庄】《天运》篇中,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一君无所钩用”,老子说,你幸亏不遇治世之君。六经只是先王之陈迹,“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六经不是道本身,就像脚印是鞋子所留但不是鞋子一样。孔子闭门三月后表示明白了,得到了老聃肯定。

 

【破庄】儒道两家思想之冲突由来已久。《史记老子列传》:“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认为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说的就是两家道之不同。《庄子传》载:“著书十余万言……作渔夫、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明指庄子对儒家的诋訾。

 

【破庄】《天运》篇有寓言“孔子见老聃”,说孔子“行年五十而不闻道”,孔子自述求道“于度数”、“于阴阳”而不得,老聃告诫孔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说仁义就像先王的馆舍,只可住上一宿而不可久居,停留久了就会生出疵衅来。

 

【破庄】《天运》篇“颜渊问于师金”,批判“夫子之行”不适于时,“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适于今。如欲行之于今,则如行舟于陆“没世不行寻常”。这是误解(或故意误解)孔子。因为孔子要继承的是圣王历代相传的道统,而不是三皇五帝具体的制度。道统万古不易,岂有不适之时。

 

【破庄】“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此言颇有欺骗性,其实外行话。盖仁人仁政皆有标准,圣经煌煌,岂易窃哉。比如仁政,必须尊道统,建学统,立礼制,导德齐礼。把这些都窃去,纵假仁假义,“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破庄】“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胠箧)此说完全颠倒反常,反人性、政治和历史之常。圣人和大盗,代表文明正义和野蛮邪恶的两极。打倒圣人,大盗只会更加猖獗无忌惮地乱天下。

 

【破庄】孔孟儒家和老庄道家,历史背景和环境相同:礼制丧失精神,残留形式,即所谓礼崩乐坏,周文疲敝。对此两家都有清晰认识,但提供的救世方案大异。儒家主张继承道统推行仁政,恢复或重建礼制;道家则认为,仁义礼乐无非赘物,不如彻底抛弃,赤条条回归大道。两条道路何为中正,不可不辨也。2015-11-25

 

【破庄】儒道两家对礼制态度的歧异,鲜明的表现在丧礼上。道家或“妻死鼓盆而歌”,或“吊者临尸而歌”,或“母死登木而歌”—这个歌者就是曾被孔子斥为“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原壤。对于丧礼,道家是绝不遵守,彻底抛弃,并且反其礼而行;儒家则守之唯谨并予以完善。此处矛盾,不可调和也。

 

【破庄】儒道皆于道有得,以道为本,这是两家之同;然两家所得不同,即对道体的认证不同,故求道、修道的方法因之而异。儒家道器不二,体用一如,以三纲领八条目,内圣学外王学,将形上与形下、本体与作用、本质与现象打成一片。而道家反知反礼反利益反形式,有执道遗器、执内遗外、执性废修之弊。

 

【破庄】儒道两家都反对形式主义,然取向不同。道家反对一切形式,完全不顾礼仪,不要礼制,甚至故意违反之,认为这样才能把握道德之本质和精神;儒家文质并重,追求本质和形式的统一。在政治上,以道德统帅制度,以制度体现道德,两者相辅相成。何为歧途,何为中道,一目了然。

 

【破庄】对于佛道,要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过度排斥,等之于商韩,斥之为邪说,如王夫之,将老庄、浮屠、申韩称为“古今三大害”;一是过度推崇,纳之于儒家,或者以儒家义理为之补苴罅漏。不仅对佛道,儒家对任何学说和评判都必须中肯中正,坚持中道原则;如理如实,符合对方实际。

 

【破庄】道家主要经典是《老子》《庄子》。将道德与仁义礼乐割裂开来,重道德、蔑仁义、反礼乐是老庄的共同点。《庄子》内篇、外篇及杂篇,对儒家的态度有所不同,外杂篇比较激烈,内篇比较温和,有所肯定和尊重。但这种肯定尊重很有限,对仁义礼乐仍以否定和贬低为主。

 

【破庄】或谓“老庄之学,凡举仁义,多言假仁假义。”不然也。推崇真诚反对虚假,为儒道两家所同。道家的矛头恰指向儒家仁义礼乐本身,毫不客气。如太史公所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绌的就是儒学,诋訿的就是孔子之徒。

 

【破庄】除了儒学,佛道两家是最好的道德学。所以对于佛道,其它各门各派虽有批判自由,但没有批判的资格,没有文化道德资格。唯有坚持中道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方能求其同存其异,认其同辩其异,取其优去其弊,给以最适当的思想评判和文化定位。

 

【书痴】有忘年交见我书多,以为我好藏书,以古人“书非借不能读”相告诫。殊不知东海穷人,哪有闲钱为了收藏或摆谱而买书,买书所费数十万元都是平时酒口拔牙节省下来的。买书就是为了读。所买之书无不读过,区别只在于是精读、通读还是选读而已。且近十几年来,非需要精读通读之书不买。2015-11-25

 

【破庄】《易经》作为众经之王,为儒道所同尊,可谓两家共法。然《周易》为孔子所赞翼,易理为孔子所阐发,易学与儒学完全一致,可划等号;道家所得有限(或谓所宗易经不同),如康有为所说“只偷得易经半部”。《老子》《庄子》偏离违反易理之处,俯拾皆是。关此,我在《儒眼看老子》一书中有详细阐说。

 

【破庄】当今之世,对老庄思想之佳妙和弊病的认知,或许没有比东海更加透彻全面的了。老庄曾经是我最爱,尤其是庄子,对我思想性格影响甚深,笔名萧瑶就是取逍遥之义。直到深入并归依儒家之后,才认识到老庄之大不足。若冇老庄来引路,如麻世网至今婴。若非孔孟能降我,放荡轻狂误一生。

 

【破庄】魏晋人讲“三玄”:《老子》《庄子》《易经》。其实《易经》是儒家正经,与诗书礼春秋和四书一以贯之,一体同仁,与老庄二书则存在重大原则分歧。易学远远高于魏晋玄学,所谓的玄理并不符合易理。魏晋人将《易经》道家化、玄学化了,所以学易谈易者虽众,不得其用,徒为玄风清谈增添材料而已。

 

【破庄】庄子反对仁义,理由之一是仁义会被盗窃名义和恶性利用。这是不了解儒家仁义的真义。儒家仁义,原则性规范性强,仁者在文化道德上、仁政在政治制度上,都有一定的硬性指标和规定,不是那么好假借利用的。齐桓晋文假仁假义,毕竟有一点礼义廉耻的道德基础和尊王攘夷的事功表现。

 

【破庄】道家无礼,临丧而歌,自有其道理。《庄子大宗师》中借孔子之口说他们是游方之外者:“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疣溃。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他们视生命为多余的赘瘤,视死亡如割掉溃疡浓疮,丧事当然值得庆贺了。哭哭啼啼,何其陋也。

 

【破庄】临丧不哀,儒家大忌。临丧而歌更是反常--除非唱挽歌。对妻死鼓盆而歌、吊者临尸而歌、母死登木而歌之类悖礼之举,真孔子绝不会认同。《檀弓下》载,孔子故人原壤母死而歌,孔子装没听见而不予阻止,是顾及故人之情。《论语》中孔子以“老而不死是为贼”斥责原壤,显然很不以为然。

 

【答客】或问:“临丧而哀,是不容已。任何宗教不能例外。庄子亦是爹娘养。窃疑先秦道家之徒临盆而歌、登木而歌,所表达的不是一种普通喜悦之情。或因其生死观,而别有一种寂廖悲欣感发之意。”答:非也。庄子齐一生死,甚至以生为附赘,以死为决疣,故道家临丧不哀或放声歌唱,是真的不哀甚至可乐可贺。

 

【破庄】何以妻死不吊且鼓盆而歌,庄子自有解释:“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

 

【破庄】庄子看来,人生如梦,生死无异,所以“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大宗师);“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天地)“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知北游)

 

【破庄】庄子追求的是绝对的逍遥,摆脱一切相对,摆脱一切现象包括生死现象的束缚,离形去智,无人无我,忘生忘死,顺应自然。其生死齐一的生死观贯穿《庄子》内外杂篇。在他看来,临丧而哀,是不自然不知命。内篇《大宗师》中,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受到“孔子”高度称赞。

 

【破庄】由于见性不全,证道有漏,老庄思想虽颇有可取,又很不中正,我称之为“偏激的深刻”。见性证道,故深刻;不全有漏,故偏激。尤其是庄子,喜怒哀乐常常发不中节,发而失常。只要亮出《庄子》中的道家人物之观点言行来,有儒眼者不难发现其偏颇错误,何用东海多言哉。

 

【破庄】对庄子之病,荀子一针见血:“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知天道而为天道所蔽,不知人道,可见知而不全。天道不外乎人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孔子此言深中老庄之疾。为道远人,远于人伦日用,偏离人道之常,有索隐行怪之嫌,故孔子对道家人物既有赞同又有批评。

 

【破庄】《庄子》内外杂篇,对孔子和儒家态度有所不同,有的肆意讥笑激烈抨击,有的有所肯定温和批评,但尊老贬孔、尊道贬儒的立场一以贯之。孔子作为儒家出现时,不是以学生身份谦虚受教,就是自承孤陋自我批评。最令人反感的是,《庄子》还常让孔子化身为道家高人来批判儒家思想。

 

【破庄】尧帝教导意而子要“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道家大腕许由嗤之:“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姿睢转徙之塗乎?”认为躬服仁义如被黥,明言是非如被劓,已丧失了逍遥的资格,如“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云。(《大宗师》)

 

【破庄】对于形式主义、物质主义、利益主义和各种世俗主义,老庄思想颇有作用,但又很容易矫枉过正,走向反形式、反物质、反利益、反世俗的另一面。唯有儒家,才能将本质与形式、精神与物质、道义与利益、超脱和世俗圆满统一起来。因此,老庄思想可以偶尔药用,孔孟之道才是日常食粮。

 

【荀子】荀子之蔽恰好与庄子相反:蔽于人而不知天。蔽于人道而不知天道,蔽于习性而不知天性。

 

【破庄】孟庄同时,孟子无一语及之,具体原因不明,或许孟子不知其人其学之详,或许知道但认为没有批判的必要。庄生于僻处自语,影响有限,无关天下国家。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寓言,人皆知其假,庄生也自承,寓言即假托故事人物以寄义寓理也。另外,道家对道的推崇和不合作主义态度值得有所肯定。

 

【答客】或说:“儒道皆见性,且皆见性全。皆有各自体用。”此言不当。性即体也,儒道于性体皆有见,故各有其体和用,然道家见性不全,故其体用与儒家大不同。儒家见得全体,故得大用,三纲八目,大用无穷;道家有所见而不全,故疏于格致修齐治平,于诚意正心亦有所未能,言行常常无礼失常。

 

【破庄】儒佛道三家,于体(道体性体)皆有所见,然所见不同,故发用不同,可以比较,不可混同。儒家所见最全,得大象之全体,故思想最中正,作用最广大,其最高成果为圣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得之。佛道两家各得道体之一端,最高成果为佛果和道果,释尊和老庄得之。

 

【破庄】程明道说:“杨墨之害甚於申韩,佛老之害甚於杨墨。杨氏为我疑於仁,墨氏兼爱疑於义,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子则辟杨墨,为其惑世之深也。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此所以害尤甚。”程朱辟佛老,甚之于申韩杨墨,固然属苛责,然有儒生将佛老与孔孟等量齐观,则亦过度抬举,非所宜也。

 

【答客】或问:孔颜之乐与庄周之乐,不同处在哪?答:都是自由之乐,然所悟有异,故所乐不同。孔颜之乐,尽心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庄周之乐,乐在摆脱一切内外之束缚,超越一切现象之相对,追求无是无非无人无我忘生忘死的逍遥。非礼非人道,与鸟兽同群可也。

 

【破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此言反知,

 

把知识和智慧割裂了,不知正确的知识是开智升德的必须。儒家下学上达,以学习各种知识为上达台阶。大学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首,这里的物包括物质精神一切现象,知也就包括宇宙万物、人间万事及众生生命一切知识。

 

【破庄】道家宗易,魏晋人还将易经与老庄二书并称“三玄”。姑不论魏晋名士群,就是老庄本人,对易经的研究、对易理的把握也远逊于孔子。上九亢龙有悔,知进而不知退,老庄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知退而不知进,同样有违于易经基本精神。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孔子乎?

 

【破庄】或谓《易传》本于老庄之学,出自老庄后学之手。答:别说老庄后学,老庄本人又何能为。他们不具备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进取精神,不具备建设礼乐制度以“殊贵贱、别尊卑”的王道精神,不足以得天下之理、成圣贤之业而成位乎其中---这是儒家圣贤德业,道家何能为。

 

【破庄】对老庄和道家,有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一是过度排斥,视之为邪,以之为敌;一是过度抬举,等之于孔孟甚至超之于儒家。奉劝这两种人,将《老子》《庄子》原文好好通读一遍,然后与四书五经相比较,再得出自己的结论。人云亦云,凭空虚谈,或者通过别人的解说和观点作判断,都易自误。

 

【破庄】“相濡以沫”这个寓言出自《大宗师》,寓意是“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又见于《天运》,用以说明老聃这段话:“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可见该寓言有其特定语境和涵义,不能见仁见智,不能以非道家思想解之。

 

【破庄】无论庄子居心如何,本意如何,《庄子》一书中,对孔子的讥笑讽刺肆无忌惮,对儒家的歪解曲释连篇累牍、对仁义的贬低攻击似是而非。五四至今,庄子寓言及其思想已成为马列派和特色自由派利用来诬蔑孔子、诋毁圣贤、攻击和打倒儒家的重要武器。到了必须予以澄清和批判的时候了。

 

【破庄】由于思想偏激,《庄子》屡犯原则性立场性错误,本亦反盗贼,却常不小心站到盗贼的立场上去了。《盗跖》借盗跖之口辱骂孔子为盗丘,说孔子“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又诋毁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其毁辱之语至今仍为反儒派所利用。

 

【破庄】有人批儒:“儒家学说文意浅显,得少为足而我慢肆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轻薄文人之举绝不足取。”这不是自我掌嘴吗?如此妄言妄语批儒,将历代圣贤君子一网打尽,岂轻薄二字了得也。其实不奇怪,自古凡缺乏儒学修养的道家人物,无不具有《庄子》风范,轻浮放荡,恣意讥贬孔子和儒学。

 

【破庄】《盗跖》主张返归原始,顺其自然,似是而非地抨击儒家虚伪欺骗。在盗跖与孔子对话中,孔子赞美盗跖三德兼备,愿意为之效劳效忠,盗跖毫不买账,以大量事例说明儒家主张行不通,痛斥孔子“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孔子被骂得灰头土脸狼狈而逃。

 

【破庄】《盗跖》为《庄子》杂篇,多被认为是庄子后学所为。但由于对绝圣弃智理念的表达特别激进,对孔子的攻击特别狠厉敌视,被反儒派利用得最多。可笑的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的大盗,竟成了正面人物,并被抹上了浓厚的道家色彩。

 

【破庄】或谓庄子动机是批判虚伪的道德而不是批判道德本身。没错,然由于一切“人为”包括仁义原则和礼乐制度都为庄子所不喜,被视为“伪”,批判虚伪的道德就必然滑向批判仁义礼乐批判儒家。流弊所致,孔子就成了“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的“鲁国之巧伪人”,子之道成了“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

 

【破庄】庄子的偏激,很容易被盗贼利用来诋毁儒家,攻击圣贤,反对仁义。庄子认为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都是人道毁弃之后的人为标榜。《胠箧》说:“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这就为反对和打倒儒家提供了绝妙的借口。

 

【改庄】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东海曰: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代天地立言,明四时之法,为万民立命,尽万物之性,自强不息,至诚不息。2015-12-17

 

【改庄】《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大巧不劳,大智不忧,大德者无入而不自得。乐天而知命,无可而无不可,从心所欲不逾矩者也。

 

【改庄】《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东海曰:君子为己,大人有功,圣人留名。不为己者,学而不觉,无根者也;有位而无功,尸位素餐者也;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所疾,非圣贤也。

 

【改庄】《齐物论》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东海曰:大道自有可称,大辩未必不言,大仁必可成仁,大廉不妨谦约。唯有大勇不忮,我很赞成。忮,无论作凶狠或刚愎解,皆非大勇的表现。

 

【改庄】《逍遥游》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东海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心亦有之:盲者无以与乎圣经之美,误以六经为先王之陈迹而不足践;聋者无以与乎孔孟之道,误以仁义为眯目之糟糠而絶弃之,呜呼哀哉。

 

【改庄】《齐物论》说:“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东海曰:夫天下莫美于桀纣之暴,而汤武为丑;莫善乎盗跖,而孔子为恶。这样说是否更加深刻,更能体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高妙境界?

 

【改庄】《养生主》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君子于名,既不刻意近之,亦不刻意逃之,岂可因近名而不为善?又岂可因不近刑而为恶?君子择善而固执,执中而有权,可以修身,可以全节,可以养寿,可以尽性。

 

【儒佛道】中华文化三大家, 儒家是主统,佛道是辅统;儒家是大宗,佛道是小宗;儒家是大堂,佛道是侧室。对于中华来说,儒家必须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指导思想,居于宪位,佛道作为中国的正教正信,自应受到高度尊重,但必须守住宗教本分,不许僭越到政治领域。

 

【儒佛道】或谓“三教圣人同心”。非也,孔子释尊老子各有其道,道不同,因为立教宗旨不同,因为心不同。老子道心虚静,致虚极守静笃;释尊佛心空寂,涅槃寂静;孔子仁心,至诚不息,自强不息。其实亦非心不同,而是所证有异。论本心,岂但孔释老相同,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无不相同。

 

【儒佛道】三家应该和而不同。不同,不能强同,苟同,混同。所以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很难谋到一块去。然三家皆于道有得,不无相通,故可以道并行而不悖,可以和平相处。儒家于佛道有破有收,破其违仁背义之言行,收其尊道重德之宗旨,并尊其为辅统。

 

【儒佛道】道无高低论,文化无高低论,都是谬论。不同的文化体系,不仅有高低优劣之分,还有善恶正邪之别。同样,不同的道,也有大小和正邪之别。君子于邪道,是严辟力批,破而不收;于各种小道是不为、不认同,然也有所欣赏,如孔子对长沮、桀溺、荷篑者、荷蓧丈人楚狂接舆隐士们。

 

【儒佛道】人道政为大,政治以王道为最优,王道依于内圣。唯儒家内圣外王,得人道之正,亦得天道之中,天人合一故,道不远人故。对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诸道,儒家置而不论,论人道天道,唯儒家为大,非佛道所能望尘、所得妄论也。这不是为了与佛道争高下,而是为了对家国天下对人类负责任。

 

【儒佛道】三家礼当互敬互让,儒家应该尊重佛道,然论道论及高处,则神来杀神,佛来杀佛,泰山岩岩,寸土不让。恨不能起释尊于涅槃、出老庄于虚静而一问之,以显我仁本主义之大中至正也。以仁义屈佛道,是为了更好地申张人道之尊严,建设人间之美好,岂区区门户之争哉。


余东海2016-5-26集于南宁

 

责任编辑:姚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