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家朱高正谈读书

栏目:
发布时间:2015-12-20 15:24:24
标签:



国学名家朱高正谈读书

来源:大河邦邦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甲午正月廿九庚午

            耶稣2014年2月28日

 

   



朱高正先生是我国台湾新一代的国学大师,朱先生为学对康德、《易经》都有专门研究,从高中二年级就开始熟读《易经》,可见其治学之早,现任《中国通》杂志社社长,并被聘为中国社科院特邀教授,此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朱熹的第26代嫡孙。故而文化基奠深厚,一生博览群书,融贯中西,对读书有自己的理念和技巧,并对解决现代人的读书问题又有独特的视角和读书之法,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的。

 

2011年11月12日朱高正先生“新儒学与新经济——儒学与中国未来”演讲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朱先生旁征博引,纵论中华儒学。以其深厚的儒学功底,全面剖析了新儒学,阐述了儒学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响。演讲之后,我们的记者对朱先生进行了深入采访,他跟我们谈到了他的读书之法。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这是朱先生的祖先朱熹品评的读书之道,而他个人也推崇宋代先师张载的读书论:“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朱先生延续祖先之法亦结慧言融会贯通,得出他的读书技巧:“人生在世,学有所本,书必读多,一本读精,终身受益。”即读书一定要读精,择众书之一,一本读通看透,才能终身得益。

 

现代人没有时间读经典国学著作怎么办?


“挤时间学”。朱先生自己就是“挤时间”做学问的最好例证,不仅要撰写精品书籍也要参与社会事务性活动,时间设置通常很满,于是朱先生就在等飞机的时候读书,等人见面的时候读书等等情况下挤出时间,他的很多著作都是在这种“挤时间”的情况下完成的。他提醒现代人读书一定要先学会“慎独”,即谨慎独处,合理安排自己的单独思维和活动的时间。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就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现代人大多工作忙碌、熬夜等等都不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仅从早起一项来看,朱先生每年春秋之际每日六点起床,夏则四点半,而冬则主藏为七点半起床,完全顺应四季日出规律,从微小的四季不同时间起床的细节上就表现出他对于自己生活习惯的严格要求,严谨治己才能严谨治学。他还有一个有趣的对自己的硬性要求:晚餐后便不读书,据他所述大抵是因为非自然光对眼睛的伤害过大。他的生活习惯跟当下热行的中医养生理念不谋而合。

 

现代人如何读经典国学著作?


当下很多学者主张背诵经典,但朱先生认为背诵不能只是一朝一夕之事,应为毕生之事业,每天背30分钟,而非这次背了第一篇,二十天后又从第一篇背起。“精思、深思、慎思”是他阅读经典之法,他还提到,不仅要背,而且要把经典文化内化到我们的内心中,成为我们立身行事的最高准则。而现代人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只背不懂”“只背不做”,读书抓不住要害,舍本逐末,那么就只是文字代码的脑内嵌入,而非读经典著作的真正意义。

 

另外,读经典要择优而读。举个例子,读透《静思录》,即可知《易经》精华,为立身行事之精;而成年人去读《弟子规》,智力会退化,那是给小孩子看的,是在开倒车,所以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经典去读,去深思。

 

最后,读经典也要有新视角。传统文化重要但也不能强调过头,当下社会已经不再是小农经济社会,而诸如《静思录》等皆为我国几千年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文化产物,作为现代人,要会用现代条件下的新视角去对经典著作进行新的诠释,才是真正的读书之道啊。


责任编辑:梁金瑞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