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引经据典》微电影座谈会召开 专家学者把脉经典传承新形式
作者:杨晓卫
来源:中国孔子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十五日丙午
耶稣2015年11月26日
座谈会现场
由由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作为摄制单位的《习近平引经据典》系列微电影项目,在习近平曲阜讲话两周年之际,于11月25日正式启动。仪式结束后,举行了《习近平引经据典》系列微电影项目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了深入讨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仲宇主持座谈会。
对于用微电影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们在肯定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之余,提出了更多切实可行的新建议和新角度。
创新形式促进融合,挖掘传统文化时代价值
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总编辑董保生表示,拍摄《习近平引经据典》系列微电影意义重大。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独具个性的重要讲话,他的讲话经常引人入胜,使人爱听,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总书记擅长引经据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发表之后,有媒体对总书记讲话中的名言和典故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解读,图书形式较多,《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和《习近平用典》都取得了不错效果。
“实际上,用这种微电影形式对总书记名句进行解读和阐释,这是一种新的形式,它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大,更加活泼。”董保生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如果用微电影的方式,用现代的媒体操作方式来解读传统文化,本身就是让经典活起来的一种创新,从这个角度讲,微电影拍摄的意义重大,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学习中国理论思想,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推广。
出版社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受到了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在董保生看来,微电影项目也是做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他认为,出版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年轻一代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发生的改变,这是革命性的改变,出版行业必须改变,要尽快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变,注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而在《习近平引经据典》微电影项目中,各项产品囊括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影视作品、相关图书、音像衍生品等。微电影这一形式,既可通过传统电视台、院线、农村院线等专业院线播出,同时,又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传播。董保生认为,将传统媒体有机融合,该项目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的一次重大实践。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强调,对于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价值,我们可以从总书记的讲话中总结出答案。学习传统文化对认识世界有启迪,对治国理政有启示,对修身养性有启发。大家都知道传统文化有营养,但是比不转化就没有办法吸收,特别是对今天青年来讲,形式与内容融合在一起,媒体发展创造性转化,最大限度把经典的能量释放出来,这是微电影的目的。
用国际视角讲好经典故事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实力逐年提高,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董保生建议,要以《习近平引经据典》系列微电影项目为契机,要用国际视角讲好中国经典故事,让世界听到中国、理解中国、喜欢中国,让微电影成为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王钧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中国经典的引用,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智慧,不仅如此,他还将中外文化有机融合。在习近平出访活动中,也经常看到听到他对到访国家的历史文化的了解甚多,对其他国家的经典也经常娓娓道来。王钧林认为,这种文化上的沟通一下子拉近了国家与国家,人民与人民的距离,他建议说:“这150篇故事,如果是定位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个角度,非常好;从全球文化视野来看,如果能够拿出一部分拍摄其他国家的经典故事,也不失为是一种有益尝试。”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表示,国际视野是当今传承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角度,而实际上,这也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国际化。有着“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早就提出,要从世界看中国。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经典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增加的,微电影项目也是可持续的工程,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搭建一个平台,集中大家的智慧,创造一个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形式,便捷、准确、有效传播经典。
经典文化故事传播要接地气、有灵魂
“历经五千年文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是什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中国人看来,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天经地义。中国人如果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就不是中国人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认为,《习近平引经据典》微电影最重要的是要拍出中华民族的灵魂,这个灵魂就中华文化。他说,经典当中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引经据典是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我们今天传承中华文化,说到底就是把民族精神的命脉,独特的精神标识继续传承,甚至传承到全世界去。
与时俱进是经典与生俱来的特质,颜炳罡指出,经典是可以被不断解读的,没有一个经典不是随着时代的转换而转换的。提起“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句经典语出《孟子·尽心上》,意译: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足为奇了。也指听过大家的演讲讲座,听其他的就不那么激动了。后人用此来表达对生命里最美好事物的怀念及后来事物的黯然失色感。这说明经典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它也可以被无数阐释解释。“每个时代的人都可以根据时代需要来对经典名句,让它更加合乎现代口味。而微电影中,经典本身就是灵魂,只要体现民族精神的灵魂,跳动着民族精神的心脏,这样的片子才能打动人心,才有意义。”他说。
颜炳罡建议说,微电影形式是为了向普通民众传播传递中华文化,就一定要做到接地气。如果每个人,包括马路上辛苦的清洁工也能懂得经典的意义,那么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和会增加很多乐趣。另外,要吸引年轻人,首先要做的也是接地气。他说:“有人说,我们看《论语》,那其实就是孔子发的微博,当中没有长篇大论,完全符合现代微时代的思维。总之,经典的诠释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经典的灵魂和精髓才能代代相传。”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考察了曲阜并在孔子研究院亲自主持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以德治国”和“四个清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明确信号。去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出席了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进一步肯定了孔子和儒学的历史地位和对当今社会建设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了基石、找到了源泉。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全国掀起了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高潮。
王大千说,在不同的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典故、文化经典的应用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有环境、有氛围,然后有经典。中国孔子基金会大型公益文化项目孔子学堂就是在这样的启迪下,为中国人创造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殿堂,孔子学堂目前已经进入到千堂行动阶段,更长远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建万家孔子学堂,影响一亿中国人。王大千说,经典为什么有力量,因为它穿越历史、历久弥新,因为她高度浓缩、以一当十,因为它博大精深、积淀丰富,容易引起共鸣。从这个角度说,《习近平引经据典》微电影使命重大、任重道远。
当日,国家行政学院《全球商业经典》杂志总编辑李占惠、《人民周刊》总编辑冯旭东、中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历史周刊》主编毛东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吕世忠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责任编辑: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