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再复斯文——首届中国青年儒学论坛札记
作者:柳灵梦
来源:弘道书院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十三日甲辰
耶稣2015年11月24日
2015年11月21、22日,由弘道书院与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儒学论坛”在古城常州召开。论坛旨在促进当代儒学之思想创发,形成 共同体,夯筑中国 发展之基。来自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26所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和书院的三十余位青年学者会聚一堂。这群以“80后”为主,拿到博士学位不久的学者们分别来自经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专业及治学方向,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族群身份,在儒家人文教化的熏陶习染下共同探寻中国之道。《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时儒门俊彦齐聚龙城,济济多士,气象粲然。原常州市政府副市长、常州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张立航等领导前来致贺并发表讲话。弘道书院姚中秋院长、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张戬炜院长、复旦大学哲学系白彤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任锋副教授担任本届论坛学术委员。
21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幕。常州大学副校长芮国强先生致欢迎词并简要介绍学校常州大学办学的基本情况。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张戬炜院长从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出发,回顾了常州文脉历经千载绵延不绝,体现中华文化之悠远广大。他期勉与会青年俊秀,奋发精进,为中国文化写就斯文复盛之新章。
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张戬炜院长致辞
弘道书院姚中秋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会聚青年学者论道是弘道书院设想已久的重大项目,首届全国性儒学论坛的启动将会对儒家传承、斯文复盛具有重大意义。本次会议特别创新采取了“务虚会”的形式,不设专业学术命题,而是旨在回应当今时代,集中探讨儒家与中国文化复兴中面临的七大前沿命题,使各位青年学者以自身专业学科为背景,深入研议。姚院长认为,跨学科、多角度关注儒家的各种议题尤为重要。他期许与会青年嘉宾跳出专业窠臼与日常学术科研体制的羁绊,从中国自古传承之道的视野回应时代命题。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时亮博士发言
儒家是否宗教?近年来以蒋庆、陈明为代表的“儒家是宗教说”与姚中秋为代表的“儒家文教说”分别代表了“大陆新儒家”群体的两大重要面相。本届青年儒学论坛的首个主题便围绕“儒家道统:宗教拟或文教”展开了激烈讨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时亮博士的发言尤为引人深思,他指出,自己作为基督徒一直恪遵“信耶尊孔,乐道以行”的信念,在拥有宗教信仰的同时对儒家思想拳拳服膺,而儒家宗教化的观点反而可能丢弃了其最为有力的教化社会的维度,是为一种自我窄化,并不利于儒家复兴。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博士发言
经学是儒学的核心,读经与解经是儒者的基础工作,无经学的奠基则无儒学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儒家议题受到的高度关注,从事经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也越来越多,论坛以“经学、儒学与中国哲学”为第二大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博士认为,经典与哲学之发挥效用,都要力图进入生活,比如通过教化的方式,或通过政治制度、法律条文等形式。否则,我们不可能重新走进一个“新经学时代”。中共内蒙古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闫恒博士指出,现在亟需建立新经学的研究范式,既尊重史上固有经学传统的若干原则,又统摄现代诸种社会科学,提升儒家经典的解释力,提高儒家对现代社会议题的参与能力,让儒家经典重回现实生活世界。
中共内蒙古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闫恒博士发言
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士君子是儒家的人格载体,也是“上学下达”,沟通传统中国国家与社会的主要群体。论坛第三单元讨论“士君子与知识分子、意识形态”,将“何为士君子”、“士君子之养成与行范”、“士君子与知识分子之差别”以及“现代士君子如何可能”等问题端上台面。来自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的张薇薇博士回顾了近代以来的“法律士君子”,她指出,吸收古典儒学传统,当代法学家也应俱备新旧交替风气中的士大夫特点:亦即从精神和道统方面予以改造或守成之士大夫,同时,其之政治言论与价值辨谈,亦应具有时代之法学思路。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张薇薇博士发言
儒家之学是秩序之学,是凝聚共同体之学。“重建共同体”便成为第四单元青年俊彦们讨论的议题。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李竞恒博士认为对于早期儒学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应当追溯到三代礼乐文明的大背景中去。而如果说秦以后,华夏的历史进入了“今”,那么其中儒学守护和不断输入的便是“古”的元素,旨在保有元气,守护文明,因此能在各种溃败与灾难中延绵不绝,不至于被印度化(如佛教)、波斯化(如祆教、摩尼教)的重要原因所在。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李竞恒博士发言
儒家式的现代政治秩序究竟为何?它与肇源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宪政能否融合相生?论坛将“儒家治道与自由、民主、宪政”作为第五单元的研讨重点。时亮博士特申发其“民本自由”之论,指出民本思想并非单一的法政思想形态,而是贯穿上至神学下至经济等多个层面与维度的综合性思想形态,是为先秦诸子与后世历代思想家所共享的中国思想文化基座。未来中国思想与文明之创发,亦必须立足于民本思想之大体,并积极消化西学有益元素,才能实现固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雷博博士指出,儒家思想中一直存有制约权力的理论并屡付实践,他以宋代政制为例,对“先王之法”等宪典约束做出了梳理,认为好的宪法必须植根于自身的精神和历史传统,面对并回应政治中的复杂性。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雷博博士发言
五四以来,随着激进主义大行其道,中华文化花果凋零,而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前辈大儒为代表的“港台新儒家”遂成为现代中国独特的思想文化流派。然而近年来,“大陆新儒家”的勃兴与其独特的取向皆呈现出与“港台新儒家”不同的面貌。论坛第六单元把“港台新儒家与大陆新儒家”作为主题。台湾政治大学曾暐杰博士认为两岸儒学的根源是共同的,因此港台新儒学和大陆新儒学需要相互包容,将共识统合在儒学义理的基础之上,建构平等对话的语境。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张城博士指出,无论是港台新儒学,还是大陆新儒学,双方的基本共识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台湾政治大学曾暐杰博士发言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张城博士发言
儒家治道凝定的中国具有极为广泛的包容力,思考新天下秩序如何构建也是儒家所要面对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论坛最后一个单元特将“现代中国的国族认同与天下秩序”作为压轴大议题。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班布日先生发言指出,从历史上“法统”和“政统”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并非仅仅依靠民族主义完成建构。欧洲为罗马秩序板块,中亚为阿拉伯板块,而东亚则为华夏的天下秩序板块。蒙古帝国虽然是一个唯一的贯通三大版块的帝国,但其迅速瓦解,而散落融入到其他板块之中。在东亚,蒙古帝国迅速融入了儒家的天下秩序,而元代对于中国共同体的形成影响甚巨,完成了东亚诸多族群的整合融入。古典华夏的天下治理秩序仍然惠泽当代世界秩序之重构。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班布日先生发言
《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22日中午,会议成功闭幕。弘道书院院长姚中秋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全国青年儒学论坛将当前儒学发展的各方面前沿问题均进行了深入探讨,影响深远,意义不凡。无论是宗教还是文教,儒家都指引我们将问题关切引向中国之道如何行于天下,引向中国人对于自身生命形态的理解。今后弘道书院会将此种形式的论坛继续举办,以期能够汇聚更多青年儒学俊秀,共同探寻当代儒家和中国治理治道、回应时代问题、引领未来世界秩序重塑。
责任编辑:梁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