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书院举办“浴火重生:抗战中的国家精神”研讨会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5-08-24 18:37:53
标签:


 

 

弘道书院举办“浴火重生:抗战中的国家精神”研讨会

原标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浴火重生:抗战中的国家精神

作者:海中青

来源:弘道书院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七月十一日壬申

           耶稣2015年8月24日

 

 

 

  

 

2015年8月22日下午,弘道书院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浴火重生:抗战中的国家精神”。来自儒学、政治学、历史学、思想史等相关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并围绕主题阐发论断。会议由弘道书院院长姚中秋教授致开幕辞,由任锋副院长主持。

 

姚中秋院长致开幕辞,并发布“精神困局中的抗战”,试图基于儒家立场对中国现代历史的思考代入到讨论中。民国建立以后,直到30年代初,日本有大规模地占领中国意图之前,整个知识界与现代国家构建议题脱节,而他们恰恰控制了文化教育界、控制了现代传媒、控制了现代城市中的各类公共空间。可以说,在抗战之前,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是脱节的,精英群体是严重分裂的,不要说武力对抗的集团,就是相对温和的精英群体,也对国民党的国家建设努力持不合作态度。可以说,国民政府的政统是非常脆弱的,而道统,从来就没有形成过。一个没有道统的国家,其脆弱可想而知。国家最深层次的凝聚力在于道统重建,而这有赖于文化与政治精英之共同努力。惟有当道统重建,一个稳定的现代秩序才有可能,我们也才能完成一百多年前先贤所确定之目标:现代国家构建。

 

在接下来第一单元的讨论中,与会嘉宾主要从 史的角度,探究抗战前后中国知识人的思想面向。

 

清华大学翁贺凯先生发布“抗战与启蒙:1930—40年代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之讲演,他认为,李泽厚先生的“救亡压倒启蒙”之论断,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看到强大国家和个体启蒙之间并非是矛盾的。同时,张君劢在此期间的民族文化意识值得关注。张倡导西方理智加东方道德的文化重建之路,民族危机之时,其对西方更加偏重。

 

沈阳大学刘宪阁先生发布“张季鸾谈《儒行篇》与政治教育”之讲演,刘先生认为,作为近代知名报人,张季鸾对于中日关系的认知值得关注。他在文化上是位保守的传统人士,其对于中日关系的认知,呈现出“重外患,轻政体”等特点。其对于日本在国际上之险诈早有识判,此后之认知往往随形势而变化。儒家关学对他影响巨大。

 

外交学院杨晖先生发布“新型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精神分析——以萧公权为例”之讲演,杨先生指出,抗战前后,中国出现法统、学统和道统之间的脱离。萧公权知识结构西方化,而其精神世界,又可见传统士大夫之精神。其对于抗战,主张实力与道义并举,建设有兵之文化。国人的仁智、公平等精神与抗战胜利密切相关。

 

搜狐读书宋晨希先生发布“抗日战争中的史学研究发微”之讲演,宋先生指出,陈寅恪的历史研究中,民族文化本位凸显。在其所做的古体诗中,亦透射出浓厚的政治关怀。其认为,民族文化所凝聚的国家精神是抗战得以胜利的重要因素。抗战中的史学研究界对于中国文化持有坚定的立场——中国文化必会浴火重生。

 

  

 

在第二单元的讨论中,与会嘉宾主要围绕抗战与中国国家建构、儒学与东亚秩序等主题展开讨论。

 

四书书院赵寻先生发布“抗战建国中有关国家的不同取向”之讲演,他指出,围绕国民政府提出的抗战建国论(1938年),政治界和知识界对其的争论在当时一直未停,其留存的思想遗产影响至今。大陆方面,社会主义与传统主义逐渐和解,自由主义成为一种文化主义和西学的修辞。在台海方面,传统主义与自由主义和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海波先生发布“抗战期间山东根据地与1949年之新中国”之讲演,他认为,抗战期间,山东根据地的发展建设与1949年新中国建立密切相关。在山东根据地建设中,社会主义理想与传统文化得到很好地调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均平之理念根植于国人心中,这亦是抗战之后社会主义得以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飞龙先生发布“统一战线、联合政府与抗战政体建构”之讲演,他指出,抗战为各种政党及其他势力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施展建国方略之平台。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适合抗战大局的根据地发展,其实施的三三制抗战民主政体的建设,努力维系的抗战民族统一战线等,这在此后成为人民民主得以胜出的重要因素。

 

外交学院施展先生发布“抗战与东亚秩序”之讲演,他认为,东西海通以来,近代东亚构建秩序的主题,逐渐变为国家之现代转型。儒家文化之中原正统性,使其难以完成近代现代国家转型之动员体系建设及边疆民族整合之需要。抗战是中国现代国家转型之重要环节,战争之生存需要使得国家之动员体系得以提升,凝聚力巩固。

 

中国社会科学院彭春凌先生发布“大抗战历史视野下东亚儒学之趋向”,她指出,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所形成的国体论是理解近代日本之关键。明清之际,东亚各国儒学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其对于近代秩序影响深远。晚清儒学表现为公羊学的激进主义逻辑,可视为儒学之左翼;日本承续之宋明理学,反对革命逻辑,为儒学之右翼。

 

在之后进行的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就抗战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社会主义与传统中国等主题展开论辩,讨论逐渐深入。在主持过程中,弘道书院副院长任锋先生指出,抗战与现代中国国家建构之间有着深层次的思想关联。如果历史地看,看中国的历史展开,近代转型的开头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而到1945年,五十年后现代中国经历了一个关键点——日本的侵入引发了中国国内国外秩序的突变,在这个突变中,中国现代国家的成长经历了既升既变的过程。一方面受到了外在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的强大推动,另一方面又在内在经历了政治战略、政治集团之间非常有竞争性的博弈。这样的题目,不仅仅从历史学的意义上值得我们回顾,更值得我们今天从开阔的学科视角进行多边的探讨。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