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论语点睛》《春秋精神》《四书要义》《大人启蒙读本》《儒家法眼》等。 |
仁者无敌论
作者:余东海
来源:首发于 外媒
时间:甲午年闰九月初七
西历2014年10月31日
儒家对道德真理的认知特别全面中正,特别重视道德,悠悠万事,以德为本,唯道为大。道德最重要,力量也最大,是各种力量中最根本的力量,是各种良性、正义性力量的源泉和根本。
儒家道德以仁为本,孟子提出仁者无敌论。《孟子梁惠王上篇》中,梁惠王诉说自己“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的屈辱,请教孟子如何雪耻。孟子回答说: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仁者在位,必施仁政。仁政有四大内容,一是轻刑,德主刑辅;二是轻税,减轻国民经济负担;三是发展生产;四是开展道德教育。如此就能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上下同欲,天下无敌。如《孙子兵法》所说“上下同欲者胜”。
仁者得位,尊儒重道,亲仁尚贤,必然形成圣贤君子集团,以仁本主义中道指导政治、制度、文化、道德、经济、科技诸方面的建设,从而逐步建成良制良法,形成良风良俗。故仁者有其位必有其力,纵有内贼外敌,难有可乘之机;纵然内忧外患,不难化解消除。
或说:“孟子曰仁者无敌,我如果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时候,我的内心已经改变自己,我的内在没有敌人,已经摆平我自己了,这样我心中也就没有敌人了。”答:这个解释佛化了,不符孟子原义。仁者在位,众志成城,战无不胜,这才是“仁者无敌”原义。
仁者无敌论又见于《孟子·尽心下》。孟子说:
“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这段话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儒家战争态度的中正。有人夸耀自己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那是好战分子,是大恶。国君好仁,就能天下无敌,如商汤和周武王。商汤为民除害,故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武王吊民伐罪,殷商百姓“若崩厥角稽首”。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能端正自己,哪还用得着打仗?
《孟子·公孙丑下》又提出与仁者无敌论近义的“君子必胜论”。孟子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的君子,兼德与位而言,也就是德位相称的仁者。仁者自有大智大能,只要有权位,必有其功业,无论干什么,不会大失败。论领军用兵,自古圣贤,战无不胜,儒生出身的帝王或将领也都特别厉害。蒋介石先生佩服的两位大儒王阳明曾国藩更是文武双高。如果蒋先生在治国治党治军有他们一半的本事,就不至于狼狈败退,偏安一隅。
仁者无敌即王者无敌,这是《春秋》之义,《盐铁论·世务篇》说:“春秋王者无敌,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宾服,莫敢受交也。”
王者无敌即王道为敌。王道政治有三大基础:一是允执厥中,坚持中道;二是制礼作乐,刑政健全;三是教学为先,化民成俗。道统高于政统而开为学统。至于尊重民权,重视民生,发展经济科技,加强武备,提高战力,知己知彼,深谋远虑,都是王道题中之义。
王道政治道德挂帅,“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大禹谟》),在正德的前提下,利物之用,厚民之生,达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类身心的高度和谐。儒家充满科学精神,重视物质开发和科技探索,强调开物成务和格物致知,这个物,涵盖宇宙万象,包括人类肉体意识一切现象。这样的政治,这样的文明,当然是强大无敌的。
“仁者无敌”论是儒家政治大义,也是儒家经典共识。《尧典》开头就是对“仁者无敌”的形象描述:“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仁者在位,必然克己复礼,选贤与能,以直错枉,举措得宜,建设王道,何敌之有?
《尚书-泰誓》说:“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孔传:“力钧则有德者胜,德钧则秉义者强。”双方力量差不多,德者胜;双方道德差不多,义者胜。义者宜也,掌握时中原则,一切恰恰好。在武力和德义的比较中,《尚书》强调了德和义的根本性。注意,儒家并非不重视武力,只是主张以德导力。同力度德,反过来也成立,同德度力:双方力量差不多,德高者胜;双方道德差不多,力大者胜。
贾谊《新书·修政语下篇》记载了周王问政于鬻子的对话,鬻子在与周武王关于军事战略的问答中提出了“和者无敌”的观点。原文如下:
周武王问于鬻子曰:寡人愿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吾为此奈何?鬻子曰:“攻守而胜乎同器,而和与严其备也。故曰:和可以守而严可以守,而严不若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严可以攻,而严不若和之得也;和可以战而严可以战,而严不若和之胜也,则唯由和而可也。故诸侯发政施令,政平于人者,谓之文政矣;诸侯接士而使吏,礼恭于人者,谓之文礼矣;诸侯听狱断刑,仁于治,陈于行。其由此守而不存、攻而不得、战而不胜者,自古而至于今,自天地之辟也,未之尝闻也。今也君王欲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则唯由此也为可也”。
“和”是刚柔相济、和衷共济之意。鬻子认为,只要能“和”,就可以“守而必存,攻而必得,战而必胜”。鬻子即鬻熊,为周文王、武王和成王尊为国师。《史记·楚世家》记楚武王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鬻熊的思想言论主要反映在战国和西汉成书的《鬻子》、《列子》和贾谊《新书》等典籍中。《新书·修政语下篇》中也记载了周公(王子旦)回答周文王的话,认为实行德治仁政,就可以“治有必成而战有必胜,攻有必得而守有必存。”云。
《尚书-大禹谟》说:“惟德动天,无远弗届”,《伊训》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太甲下》说:“唯天无亲,克敬唯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易经》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汤诰》说“天道福善祸淫”…这些圣经圣言都从侧面说明了仁者无敌的道理。历代圣王明君的政治实践为仁者无敌论提供了大量事实证明。
道德是文明的内核,所以道德度与文明度成正比。所以仁者无敌,也就是文明无敌。真正的仁义道德,智勇双高,比任何野蛮势力都高;真正的政治文明,必与物质科技文明相配套,非任何野蛮势力所能敌。
持“文明不敌野蛮”论者,是误判。“文明不敌野蛮”有三种情况:一是文明低劣化了,二是貌似文明实非文明。低文明和伪文明斗不过真正的文明,也斗不过野蛮,理所当然。文明低伪源于道德低伪。宋襄公就是典型,所谓的仁,既低又伪,而且用之于战场,当然必败无疑。仁者岂能无智?用兵与为政岂能等同?
“文明不敌野蛮”论影响极其恶劣,很多“中国人”受其误导,野蛮了一辈子,充满恶意恶念的活了一辈子,与文明绝缘,也与幸福和谐绝缘,与失败苦难结了缘。少数人获得了一时性的成功,往往代价惨重、后患严重或下场悲惨,成功就是失败,不如失败。
徐达对朱元璋说过一句话:“师直为壮!”这也是仁者无敌的表现之一。理直义正,理直气壮,士气旺盛,军心一致,同仇敌忾,这就是道义的作用和力量。两军相逢勇者胜,两勇相逢义者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乃至逐鹿中原最后的赢家,多是占据道义高地的一方,除非在歪理邪说中浸泡久了,整个社会都颠倒反常了。
历史有顺淘汰也有逆淘汰。在中国,儒家得势的时代为顺淘汰,顺淘汰的王朝都相当长寿;反儒势力得势为逆淘汰,必难持久。顺淘汰的时候,成王败寇;逆淘汰的时候,成者固为贼寇,败者也必非王。在条件相当、力量对比并不悬殊的情况下,圣王不可能败于贼寇。败于贼寇,说明德智有限,能力有限,虽比贼寇高,不是真正的高,不是智勇双高的仁者。
或问:“现中国流行厚黑无敌,儒眼如何看待厚黑学。”答:李宗吾思想轻浮浅薄,目光错乱颠倒,厚黑学可发一噱,不值一驳。李宗吾宣扬脸厚心黑才能成为英雄豪杰,说项羽败亡是因为脸不厚心不黑。其实恰恰相反,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耳,论德论智都比刘邦差得远。同力度德,刘邦后来居上,胜在德智和道义。
刘邦谈不上仁者,但遇到项羽这种四六不搭的蛮夫和愚夫,就大占便宜了,何况刘邦从善如流,优点多多,不乏流气,亦有儒风,懂得尊儒,主动祀孔。刘项的成败,恰恰为“流氓必然弱势化”提供了历史证明。项羽一夜坑杀二十万降兵,这才是流氓之大者,暴徒之大者!
仁者至诚,不仅能破,大破一切敌人;而且能立,自立立人,为天地立心,为苍生立命。《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仁者无敌的反面是恶者多敌。极权暴政是恶之大者,必然到处树敌,内外皆敌。故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失道就是不仁,就会遭辱,就是自求祸和自作孽。《孟子-公孙丑篇》指出:“仁则荣,不仁则辱。”又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东海曾提出“恶必弱”定律。恶人恶势力,一容易弱智化,从欺人诈人始,以自愚自欺终;二容易弱势化,仿佛凶狠强横,不可一世,实则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易经说积恶亡身。恶到极致,恶贯满盈,敌方还没碰到它呢,它自己就忽然间就稀里哗啦崩溃了,就像前苏联。
刘向说:“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作炮烙之刑,戮无辜,夺民力,冤暴施于百姓,惨毒加于大臣。天下叛之,愿臣文王。及周师至,令不行于左右。悲乎!当是时,求为匹夫不可得也,纣自取之也。(《新序刺奢篇》)这就是暴君的脆弱,令不行于左右,不堪一击;求为匹夫不得,自绝后路。
儒家的仁者无敌论还可以与西哲的“优胜劣汰论”同参。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真理和天理,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共通的法则。仁者得道者为优,优则易胜;恶者失道者为劣,劣则易败。
吉人天相,凶人天谴,物竞天择也;有德为优,德高者胜,德低为劣,缺德者败,优胜劣汰也。盗贼恶棍缺德之极,暴君暴政无道之至,都是人类社会最恶劣的东西,所以脆而不坚坚而不久,纵然猖獗一时,很容易被淘汰。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余东海】儒家对西方的历史影响
【下一篇】【余东海】罪恶没有赢家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