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东】中华文明复兴的宣言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4-05-26 17:12:04
标签:


中华文明复兴的宣言

作者:魏德东

来源:《中国宗教》2014年第4

时间:20144

 

 

 

阳春三月,习近平主席在欧洲大陆卷起了一场“中国风”。从荷兰,到法国、德国,再到比利时,无不受到最高礼遇。而习主席在欧洲的一系列演讲,特别是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前所未有地明确阐述了当代中国的文明观与文化观,在当代世界文明版图上宣示了中华文明的特质与意义,堪称中华文明的复兴宣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327日,习近平主席来到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并发表了有关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也是中国国家元首在世界舞台上第一次以文明发展为主题发表公开演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称之为“历史性访问”。在演讲中,习主席主要论述了3个问题。第一,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第二,世界文明和而不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第三,以文化人,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努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主席由近取譬,从教科文组织的缘起论述和平的重要性与实现方式。“千百年来,人类都梦想着持久和平,但战争始终像一个幽灵一样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要赢得和平,习主席强调,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坚固和平的理念。人类社会总是有各式各样的矛盾,不同的国家和群体也会有利益冲突,和平的根本保障,是在思想深处确立以和平而非战争的手段解决纷争的原则。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发生过战争的国家之间,最难建立互信与和谐。每一场战争都带来生灵的涂炭,都需要极其长久的努力去化解仇恨。反对战争,保卫和平,本来就是联合国产生与存在的首要任务。然而,在二战结束60多年后,仍然有一些国家对于战争的危害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与曾经的受害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有一些国家,仍然迷信战争的力量,选择用战争而非和平的方式处理国际争端。习主席关于和平思想的论述,对于解决当代国际争端有着重要意义。

 

习主席在演讲中系统阐发了对人类文明的看法,概括出文明的3个特质。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人类文明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在论证文明具有多彩、平等与包容等三大特质的基础后,习主席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论”与“文明和谐论”。所谓文明交流互鉴论,是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所谓文明和谐论,是说:“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习主席有关文明的论述,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现实关怀。文明的本质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但是,近代以来人类对文明的认识却并非总是如此。即便在今天的国际交流中,是否对所有文明都持有平等尊重的态度,仍然大有问题。甚至进入21世纪之后,居然有人在反恐中使用“十字军东征”的说法;而“文明的冲突”更被一些人理解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习主席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描述与倡导,对文明和谐的阐述,具有全球意义,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对人类文明的特质提出系统的看法后,习主席全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特点,论证了中华文明的价值与意义。他说:“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主席的这一论述,最重要的,是宣示了中华文明在现时代的合法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文化遭遇两千年来罕见之变局,在西方文明的强大压力下,反传统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一直是重要的文化思潮。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否定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认为只有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一直都有人藐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经过百年的反传统之后,中国已经不复有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基础只能是西方文化,越“去中国化”,就越现代化。然而,最近30年来,中国基本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并在努力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如何理解中国的这一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今日中国的现代化成就是背离还是继承发展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结果?习主席一系列演讲所要阐明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资源。

 

习主席在教科文总部的演讲中,对于佛教文化着墨最多。他甚至教科书式地精准论述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与意义,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吸收、融合、提升、推广外来文化的能力。他说:“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历尽磨难,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根据他的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

 

习主席提到的唐僧玄奘,可以说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罕见的集宗教家、翻译家、旅行家于一身的文化圣贤。他主持翻译的1000多万字的佛教经典,为佛教的中国化,为印度传统文化的世界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玄奘的伟大,正如习主席所说,体现的是中国人学习域外文化的“坚韧精神”。这一坚韧的学习精神亘古至今,已经融化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当代中国人在全世界的最显著特征。最近30年来,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常常两代同堂、三代同堂地学习英语,就是这种“坚韧精神”的现代呈现。如此规模、如此持久地学习另外一种语言,为五千年人类文明史上所仅见。这种学习精神所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一脉相承的热爱,是当代中国人打通、融汇中西古今人类文明成果的决心与意志。佛家说功不唐捐,中国人信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华民族必将藉此旷世仅见的学习精神,全面系统地把握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精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创造出当代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

 

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宗教,特别对于世界宗教的多样性,以及三大世界性宗教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予以了高度肯定。他说:“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 习主席谈到了“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中亚古城撒马尔罕”,习主席论及了中国佛教名刹法门寺。在一篇文章中,全面论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儒家文化,这是中国领导人中还是第一次。

 

在巴黎演讲中,习主席空前地强调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他说:“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我们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创造出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灿若繁星的文化学说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生命及宇宙终极价值的关切。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物质主义的民族。习主席对此予以了精准的概括,指出中国人所追求的大同世界包含了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这就是“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最近一些年来,中国人的文明程度与道德境界受到严重质疑,每年近亿的出国旅行者给全世界留下的印象是喧哗、粗俗与土豪;而在国内,老人摔倒不敢扶开始成为常态。通过习主席的讲话,我们想说的是,这不是中国文化的常态,这样的中国人是遗忘、背离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结果。富而有德,人文而理性,是当代中国应有的追求,这也是中国文化最为宝贵的传统。中国人,尊重自己的文化精神,复活伟大的中国文化传统,是时候了!

 

如何才能复兴中国文化传统?最近一段时期,习主席多次论述历史文物与精神价值之间的关系,主张文物的价值不仅仅是器物的宝贵,更在于其内涵的精神。他以诗一样的语言说到,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或许是受到巴黎卢浮宫的启发,习主席以法门寺文物为例,再次论述这一观点:“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长期以来,中国广袤大地上无数的文物、遗产和古籍,往往都珍藏在博物馆里。直至今天,文物部门占用的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儒家文庙,仍然数以千计;其中秘不示人的珍贵佛像与其他宗教文化遗产,不可计数。毋庸置疑,文物部门对于这些物件的保护做出了贡献,但是今天,我们要让习主席放心的是,如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文物界、文化界、宗教界,每一个界别,每一位有良心的中国人,都应该超越个人与单位的利益局限,从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高度,充分体会习主席的良苦用心与苦口婆心。

 

也是在327日,习近平主席还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讲话,提出了全新的“醒狮论”。他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要成为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最根本的,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而中国文化的复兴,最核心的,就是习主席所说“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一名宗教学、哲学教师,我体会这是习主席向全国学术界提出的课题,也是每一个中国学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宗教》2014年第4期,第1921页。)

责任编辑:泗榕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