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晖】‘悦’读?——2013年一份中大暑期入学作业引起的争议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3-10-27 21:46:18
标签:

  

 

 

‘悦’读?

——2013年一份中大暑期入学作业引起的争议

作者:黄晖(中山大学哲学系)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10月24日

 

 

 

【摘要】广州中山大学今年本科新生报到时被要求除了要交上一份“公益囊”,还要上交一份“悦”读感的暑期作业,即新生阅读《弟子规》的读书经历和读后感想。此举引来网上热议。本文拟研究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深入调查各方对此事的态度,探讨重拾国学文化的现代性意义。

 

【关键词】弟子规,国学,大学生

 

来龙去脉

 

广州中山大学今年本科新生报到时被要求除了要交上一份“公益囊”,还要上交一份“悦”读感的暑期作业,即新生阅读《弟子规》的读书经历和读后感想。此举引来网上热议。校方8月29日回应称,作业并非强制行为,学生可批判性阅读,但要形成理性思维去判断。

 

今年中山大学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会发现一张读后感表格,列出了读书时间、和谁共读、阅读感受等,“欢迎和父母、朋友一起赏析,在轻松的气氛下交流传统经典对当下的意义。”

 

为此,校方称初衷是希望新生暑假别太闲,利用假期去实践公益,多读点书。中山大学学生处一位负责人表示,之所以在众多传统经典中选中《弟子规》,是因为其谈及道德教育深入浅出,明确指出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这份读后感属于“第二课堂”的内容,希望新生们在将来的专业学习同时,勿忘学习立身做人的道理。

 

校方同时强调,两份作业只是倡导性质,作业上交给辅导员即可。(1)

 

据了解,中山大学哲学系入学前先读《弟子规》已达10年之久,今年中大把这一要求下放到全校新生,对此,作为最初发起人之一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导黎红雷教授表示,《弟子规》并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封建落后读物,而是对学子的成长成才有促进作用的经典。(2)

 

黎红雷教授在8月16日举办哲学系的开学典礼上,赠送了每位到场新生一本《弟子规》,并要求全体新生一齐起立,在他的带领下朗读《弟子规》。

 

黎红雷教授的赠书之举并非首次。2012年4月6日,在琼海市中学生2012国学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黎红雷教授发动其企业家弟子捐印36000册由黎教授编写的《弟子规》学生教材无偿赠送给琼海全市3.3万名中学生,另外,黎红雷还编写了20万字的《弟子规教师指导用书》,并在仪式上对各中学负责人、教师代表作了2个小时的辅导报告。该活动是由琼海市大园古村文化研究会和海南省“美在心灵”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琼海全市25所中学承办。(3)

 

此外,2013年5月中旬黎红雷教授到哈佛大学做访问时,也向国际友人介绍和推荐了《弟子规》。(4)(5)

 

黎红雷教授为何在浩瀚烟渺的儒家著作中独独对《弟子规》青眼有加?黎红雷教授在2009年6月岭南大讲坛的讲座上曾特别指出:“目前还没有哪一本书能够像《弟子规》一样有效地规范员工的行为。” (6)

 

校内官方人士态度

 

校方负责人表示,“悦”读感的作业是今年首次尝试。此前,几位从事教育管理的老师私下讨论,均担忧现代社会缺乏规则意识,导致社会成本高昂。“中大录取新生都是全省前2%的拔尖学生,我们想让他们在大学一开始就学会规则意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弟子规》一书,正是古人倡导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我们相信都是大学生了,会带着批判性思考去读。”该负责人表示,读《弟子规》只是一个契机,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社会。“比如,弟子规中有一句:父母要吃药,小孩要先尝。放在现在肯定不成立了,这就涉及怎么去读书的问题。一本书有什么时代背景、在什么条件下写作、对现代有什么启示,大学生应该有这个辨别力,不应全盘肯定或否定。”

 

对于网上舆论的批评意见,这位负责人持欢迎态度。他告诉记者,今年实施的效果还待进一步分析,但会吸收网友的合理批评建议。比如,结合同学们读后感的观点和共识,可提炼出“学子规”、“寝室规”或“上课规”,也可以把这些储存起来,作为多年后校友的回忆见证。

 

曾在学校开设通识课程《<弟子规>与中国传统成才之道》的中大人文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张卫红,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个好事儿”。针对当前部分大学新生出现的种种缺乏基本礼节的现象,张卫红教授称:“其实这折射出当下德行教育的缺失,重读儒家经典日益重要,而《弟子规》提供很细节的指导,对年轻人非常有益。”

 

张卫红教授认为,的确不能迷信、不能照本宣科,但也不必一听到传统就想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她建议新生熟读《弟子规》,把握主旨,透过那些严肃得似乎不近人情的规定,发现其所倡导的立足社会应该持有的健康态度。(7)

 

校内相关领域学者态度

 

对于此事在社会上引起的广泛争议,校内的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看法。中山大学哲学系冯焕珍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的最大问题,不是法律不健全,而是道德失范、信仰虚无,在这种背景下,提倡阅读乃至修学以修身养性、安顿生命为核心内容的国学(不仅是《弟子规》),不但对中国人来说如救头燃,对外国人来说也很有必要。……在当今社会,学习国学虽然不应该成为一种强制性的举动,但最好由教育部纳入学历教育系统中,作为国格与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一时做不到,也应该大力扶持民间教育机构推动这方面的教育。至于个人和民间团体推动国学教育,切忌流于书呆子气、浅尝辄止和形式主义,一定要以当今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真切、深入的国学教育。”(8)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中哲所所长陈少明认为:一是经典教育与经典学术应有区分,经典教育的文本选择需要兼顾的要求比较多,如道德立场、文化价值以及审美品味等等,而经典学术则视研究者的视野与素养而定,后者没有禁区。二是也不能按现代政治理想作为经典选择的唯一准则,否则古代经典全不合格,文化就被意识形态化。(9)

 

另外,陈少明教授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经得起质疑的经典教育》中提到,“把经典狭隘地理解为道德教育的蓝本……依此,经典只是儒家经典甚至就是“四书”,更直接说,其意义就体现在如《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道德训诫上。这与通识教育通过更广泛的文化经典的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与精神视野的目标,我以为是背离的。”

 

而另有一些专业人士则对中大此举表示质疑。中大历史系知名教授袁伟时发表评论《中山大学的新“笑剧”》,对学校此举提出尖锐批评。袁伟时教授认为,“国学”是道貌岸然者谋求名利的一盘大生意。操作者以“弘扬民族文化”的旗手和“道统”、“学统”继承者自居,孩子,学生乃至某些跟风者不过是成就他们事业的棋子。

 

他认为,把一本17世纪的蒙学教材,一下子上升为大学生必读的“经典”,力度太大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研究的学者根本不会承认它是经典。”

 

对于“可操作性强”,袁教授举多例批驳。“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袁教授认为这是奴化教育,培养的是驯服工具。现代教育与前现代教育的分水岭正在于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未成年人也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还认为,为人处世的礼仪与规范要不要发展变迁呢?它谆谆教导:“人有短,切莫揭……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做个什么人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儒家先贤尚且所不齿,能把21世纪的大学生纳入这个“规范”吗?

 

袁教授指出,把300多年前五六岁小孩念的课本吹捧为经典,要今日大学生诚惶诚恐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大笑话。这个笑话出在著名学府,令人心痛。(10)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翟振明在新浪微博上指出:大学是做学术的地方,任何要求大学生去读的东西,都要严格按照读物的本来内容来领会,不能容许"字面意义别当真,主要是领会其精神"这样的说法来扰乱新生的精神世界。更为严重的是,《弟子规》的很多内容,是明摆着的谬论,学校行政方要求学生不加批判地背诵接受,可以说是与大学教育的宗旨对着干。

 

中大学生态度

 

南方日报记者蹲守中山大学南校区,对100名新生阅读《弟子规》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56个男生,44个女生,共涵盖文理科6个学院。

 

记者调查发现,95%的受访学生读了《弟子规》并完成了读后感作业;只有5%的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不过记者发现,很多学生表示只是从网络百科上复制的,独立完成的较少,这一点男生较为明显。

 

当问及新生阅读《弟子规》读后感作业的态度时,调查发现,32%的新生支持中大的做法;17%的新生明确反对;而51%的新生持中立态度。

 

持支持态度的学生大多认为,《弟子规》作为传统的经典著作,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阅读并践行的,对于学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孝敬长辈有着积极作用;质疑者则认为《弟子规》已经过时了,里面很多封建的思想不符合时代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不利。

 

《弟子规》对于当前道德的教育操作性强吗?问卷调查发现,19%的学生认为有操作性;22%的学生认为无操作性,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而认为无所谓的占了大多数,共59%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中立的人认为这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要辩证看待《弟子规》优劣。

 

记者调查还发现,理工科学生更偏向于反对新生写《弟子规》读后感这种做法,文科学生则倾向于支持。同时记者从调查报告也得出,男生多持反对的态度,女生持支持态度的明显增多。

 

对于中大新生《弟子规》读后感这种新做法,作为亲历者的中大新生来说,他们有很多话要说。

 

“《弟子规》中的内容在今天仍然有很大作用。”中大软件学院软件专业的新生黄同学说,所以我支持学校的这个做法,“但是我更希望学校多宣传《弟子规》的思想精华,而不是以作业的形式开展,这种强制的做法,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希望开学后学校能进行更多相关的活动。”

 

而电子信息专业的新生林同学则认为,《弟子规》是儒家的思想,是不是可以考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建议学校在开展这种活动时,“不应该让学生局限于某一本书,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多多元化选择,推荐更多优秀图书。”

 

 “大学应该是一个自由、独立、包容、多元的社会,”来自信科院计算机专业新生李同学说,当他拿到通知书看到这个暑假作业,他表示很无语。虽然我是一个书迷,但我还是没有看这本书,我是在网上摘抄的。“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观点,《弟子规》带有严重的封建色彩,建议换更有时代感的读物。”(11)

 

社会各界态度(支持)

 

有无必要让大学生读《弟子规》,《弟子规》是否一无是处……这些均是“伪问题”。大学教育,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更不是墨守成规和一锤定音,而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载体,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生活,思考经典。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建议,在让大学生读了《弟子规》之后,也无妨读读“批评文章”,听听“反对声音”,永远都不会有坏处。作者:王军荣(12)

 

对“弟子规”的学习,包括一些经典名著,我们都应该奉行“汲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扬弃而读,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现在的孩子不尊老,不爱幼,没有礼数,缺少亲情的也很多,学习一下古训乃公序良俗并非就是“中毒”。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东方文明学习中国那些儒家经典和中国古典文化,必定有其精妙独到之处。比如,加拿大枫叶国际学校也讲《弟子规》,我们的大学生读读也无妨。对一些古代文明精神财富,要继承弘扬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一味贬踩也是不应有的。 作者:徐大发(13)

 

不过就是读点古文,需要那么惊心动魄吗?一者,且不说数典忘祖的现代文化流弊,就算培养点汉语言的语感,偶尔读点古文,也不算什么丑事。传统文化,没必要敝帚自珍,但也不至于妄自菲薄。一翻古书就说人迂腐的,就好像清明扫墓非要说人家封建迷信了。这样的教条思维,恐怕才是最大的冥顽不灵。二者,我们经常说高校要去行政化,呼吁自主权,但每次高校弄点创意,总要一批到底,破而不能立,这就是舆论对高校建设的情绪化思维。

 

中国人读的书,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古文也好、现代文也罢,在开学前逼着孩子休闲游戏之余看点书,就算一不小心没开好书单,咱批评得也该文雅客气点儿吧?只怕更多其他学校,还心无旁骛地在忙着算进账单呢!作者:邓海建(14)

 

社会各界态度(质疑)

 

我们反对的是以一所大学的名义要求学生去阅读。虽然学校声称这不是强制性的,但是以学校的名义,以录取通知书为载体大规模推行,这已经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了。这最起码带来了三个负面影响,第一是这种行为是在以大学的名义拔高这本书的价值,反过来讲也就是《弟子规》损害了大学的声誉。第二个负面因素则在于,以机构的名义推广,造成了机构为个体行为背书,外面会觉得,这可能是中山大学的学者们达成一致了,但也许这只是某几个人的意志,以机构的名义传递了出来,我想这恐怕是袁伟时教授一定要发出尖锐批评的原因,他要告诉公众,这不是中山大学所有人的态度。而最后一个负面影响则在于,此举没有尊重学生们的选择权。虽然没有明示的强制阅读,但绝对有暗示,以如此隆重的方式推荐,中山大学的官方思想很明显:这书好,你们要读,读完了还要写读后感,让我们看看是不是和我们的想法一致。而这种行为,才是我们要反对的。(15)

 

独立评论员彭晓芸在《南方日报》发表时评说,治学严谨的教授(翟振明)针对的是行政部门自作主张的这种思想教育会扰乱大学新生的“精神世界”或者说“学习态度”。确实,如果说文字和思想可以肆意作他解和歪曲,那么,还要学术上的求知求真做什么?道德教育如果以含混的姿态进行,这态度本身就不够“道德”——“求真”应当是学术精神的要义,如果可以“不求真,不较真”,那么,这样的学术恐怕是违背学术道德的。

 

道德教化却是要极为审慎和克制的,稍有不小心,行政部门就会掉入僭越职权的误区,好心办了坏事,引发的可就不仅仅是教授们的不高兴,而是败坏了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治学环境。(16)

 

彭晓芸认为,《弟子规》是一部修订于清代的“训蒙文”。所谓“训蒙”,源自传统文化当中这样的理念——“教儿初孩,教妇初来”,认为孩童时期懵懂无知,及时进行善的训诫效果之良好,犹如“妇人之初来”,强调的都是对妇孺要及早“规训”,以免他们生忤逆之心。而《弟子规》的相当部分内容,是反现代伦理的,所倡导的无不是“愚忠愚孝”,这对早就饱受应试教育戮害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并不合适。(17)

 

网友跟帖:(18)

 

@扫黄别打菲

跟小孩子相比,大学生还是有些辨别力的,读了《弟子规》恐怕不会像小孩子那样傻傻地全盘接受。我疑问的是:1、年轻人的礼节真的缺失了吗?2、如果是,这种缺失是没有读经典造成的吗?3、经典中的礼节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吗?

 

@news110

读《弟子规》的背景:“上面”要求,各单位开“道德讲堂”,推荐的书目中,其中就有《弟子规》。

 

读书无禁区,无论什么书都可以读。

 

但让大学生只读一种书,不读观点相反的书,就是洗脑,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相反,在读《弟子规》的同时,也读联合国“人权宣言”,读读三纲五常也无妨。

 

问题在于,只接受一种教育,而不让受教育者接受相反的教育。洗脑的同时,扼杀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

 

@杜玮*

我赞成翟老师的观点。大学必须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共同体。我们迫切需要的是理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批判式阅读。今年哲学系系里的开学典礼之后竟然有全体起立诵读《弟子规》的环节,我不清楚这是某位老师的个人行为还是系里认可的行为。退一步暂且抛开文本内容不说,这种仪式本身所包含的隐晦的集体主义是需要警惕的,而且我认为这断然不应该出现在大学校园里,更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哲学系里。所以作为新生,我的回应是起身离开。

 

@蝈蝈1968

幼儿启蒙的书让大学生读。有人说这是个笑话。我想:如果是个笑话,是小学教育的笑话,不是大学教育的笑话。原本孩子该懂的常识,很多人大了却不懂,才需要补课。教育部门应该反思,十多年的政治课教育下来,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还有人说,这本书不合时宜,有太多的糟粕。其实,哪种说教没有争议?大学生是成年人了。应该多读些书。书读多了才有鉴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况且,宗教和现行政治课中的糟粕,未必比弟子规要少。如果看到了其中的糟粕,能否编写一本更好、更能被人接受的书呢?

 

@懒熊梦话

弟子规,可推荐,但不赞成搞集体诵读这一套。把形式主义植入学生脑袋是大学的通病,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是学会了表面一套背面一套。中大要是真开风气之先,倒不如压缩下马克思、毛邓三的教学时间。

 

@刘水长东

另外,我不知道要求学生读弟子规的特别理由。如果按此标准,也许有理由要求学生读一百多本“国学经典”。讽刺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国兴起了“新学”热,陈独秀们编了新青年,我给孩子买了一套民国时期的小学国文教材,高小开篇就是谈宪政,但一百多年后,大学在强制要求学生读弟子规。很可悲的事情。中国社会真的不知道往何处走了。

 

【资料来源】

 

1)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8-20/5185519.shtml

2)逸仙部落http://blog.sysu.edu.cn/space.php?uid=6962&do=blog&id=11320

3)南国都市报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2/04/07/014254618.shtml

4)华商书院http://www.hscollege.cn/News/detail.aspx?ListID=0201&ID=551

5)波士顿华人双语网http://bostonese.com/?p=8169

6)中山大学哲学系

http://philosophy.sysu.edu.cn/papers/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73

7)广州日报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3-07/13/content_2317549.htm

8)注:该引述来自邮件采访原文。

9)注:该引述来自邮件采访原文。

10)爱思想-袁伟时专栏http://www.aisixiang.com/data/66912.html

11)南方日报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3-08/20/content_7217948.htm

12)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3-08/22/content_1919958.htm

13)网友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66c9d0101ecxc.html

14)扬子晚报http://www.xj.xinhuanet.com/2013-08/22/c_117056972.htm

15)新文化报http://enews.xwh.cn/shtml/xwhb/20130822/content_27.shtml

16)凤凰博报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9784477.html

17)彭晓芸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1dwtq.html

18)新浪微博开谈啦

http://kaitanla.com/?/question/1464?item_id-35668__fromuid-1709#answer_35668

 

【附录】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内容又符合封建伦理,是以极有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惟德学 惟才艺 不如人 当自励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责任编辑:葛灿灿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