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明书院第十期理学班会讲于曲阜春耕园学校顺利举办

栏目:会议讲座、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08-05 16:49:26
标签:

原标题《理学的中和乙巳理学班会讲综述》

来源:“钦明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闰六月初八日壬寅

          耶稣2025年8月1日

 

 

 

2025年7月14日至7月20日,钦明书院第十期理学班会讲于曲阜春耕园学校顺利举办,今兹述会讲详情如下:

 

开班首日上午,本期理学班特邀西南政法大学董卫国老师展开《朱子格物致知的方法与宗旨再思考——从对阳明和现代新儒家朱子学反思说起》的讲座。董老师论及古今学者对朱子格致思想的误解,根源在于三组关系的模糊:其一,心-性与物-理的关系;其二,穷理与主敬的关系;其三,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的关系。这些误解分别由徐复观、冯友兰两位先生认为朱子格物说是追求客观知识、陈来教授未能明确“天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衔接、牟宗三先生在朱子格致论的理解上将知识技能与德性修养完全割裂所呈现。在董老师看来,朱子说的格物之物是与主体相关的价值事实,也就是“事”,因此“穷理”是一个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同时,主敬与格物绝非两阙工夫,而是“一本互发”的关系。牟宗三先生对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的理解是割裂的,基于此,董老师提出朱子格致说强调分殊之理达到理一之理,对应地从“当然之则”通达于“所以然之故”的体证。贵州大学李秋莎老师提出,朱子说:“物,犹事也”,“犹”字尤其需要充分考察。四川大学曾海军老师非常赞同董老师对话阳明学和新儒家朱子学的做法,认为通过这种反思,能更好地澄清朱子学的本义。

 

开班首日下午,四川大学王才文博士就本期理学班常设议题“古典学的方法”作引言。首先介绍了“古典学”这一名义的提出和内涵:古典学建设的内在动力有经学缺失、中国哲学专业化局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求等方面。进而阐述古典学的传统,以及古典学的学科边界。古典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目的、对象与方法有着特性,比如文明整体性、时代连续性和当下实在性。在古典学的研究方法上,学界目前尚有许多讨论,其方法上多对其他学科,如考据学、哲学、经学等有所参照,然而就其根本而言,古典学的研究方法是立足于经典本身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及在古典学研究上的几个问题,包括古典学的建立对于中国学术体系的意义、当下对于经典的研究方法、学科教育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大家围绕古典学的引言展开讨论。

 

 

 

 

 

7月15日下午,四川大学王才文博士主讲《从“观未发”到“贯动静”——朱子“中和”思考中的延平渊源与理论突破》的论文。文章从延平“观未发”工夫及其思想理路谈起,并以朱子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学问长进历程为线索,展现了朱子的早期思想发展中对于延平教导的吸收和突破。郑州大学毕冉老师和四川大学谢鹏飞博士对文章进行评议:文章性体心用到心统性情的发展脉络需要更加明确。

 

7月16日下午,四川大学范恺歌博士主讲《“未发即中”还是“未发有不中”——朱子及其后学论“未发”、“中”与“大本”的关系》一文。文章由夏灵峰、夏靖叔兄弟之问切入,阐明朱子看似矛盾的表达其实一贯而周全,由此判定黄勉斋、胡敬斋、陆桴亭、吴竹如对“未发是否即中”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得出结论:“中”是一种操存性的存在状态。“未发即中”指向圣凡同,“致中”工夫所以能然且自然;“未发有不中”指向圣凡异,“致中”工夫所以不得不然。

 

7月17日下午,四川大学谢鹏飞博士主讲《“品节”以致“中和”——朱子<中庸章句>中的圣人立教》。该文围绕朱子《中庸章句》对“修道之谓教”的注解,探究其中蕴含的教化理想及具体路径。“修道之谓教”的前提是“性道同”与“气禀异”两面,圣人作为“修道立教”的主体,通过“品节”的方式来实现教化。同时,“品节”又与“致中和”所呈现的“天地位,万物育”的理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评议认为,文章在谈到人、物气禀时,有混同之嫌;文章的主体结构很好,但是具体内容上仍然需要充实。

 

 

 

7月19日下午,郑州大学毕冉老师主讲《朱子<中庸>诚论及相关诠释变化》一文。这篇文章就朱子《中庸章句》中“诚论”及相关问题的诠释进行讨论。以“诚”为突破口,进而尝试回溯朱子《中庸章句》中展现出的本体、心性、工夫等各方面的问题。评议人从文章逻辑、材料理解、表达叙述、问题阐释几方面进行评议,后续讨论中大家对文章中“有无”、“阴阳合散”、“诚与心”、“致中和”、“事物”等问题进行往复。

 

7月20日下午,贵州大学李秋莎老师主讲《格致诚正与戒惧慎独:<学><庸>心性工夫合论》一文。据朱子读书法,《大学》《中庸》作为四书的一始一终,定于学者用功之难易。《大学》之易,在其有清晰的三纲八目结构。《中庸》虽“皆实学”,详于择善固执、戒惧慎独,而论理精微,于初学为难。就一始一终而言,当可以《学》贯《庸》,以《庸》应《学》,在成德希圣之学的统体视角下,使二书工夫相验互发,避免歧误。以格致诚正贯戒惧慎独,我们就能明见朱子在“致”字处明言“自戒惧而约之”“自谨独而精之”,且于《中庸章句序》论道心人心、精一执中,有近于补格致传之用意。以致中致和应格致诚正,我们就能明见格致并非在心性论域之外别为一种“知识论”,而是切实作用于心之全体大用。评议提出:论诚意对于致知的作用,说知行同时肇端,用意似过强;从“致”中和,论格致由“约之”“一之”发微,似较勉强;将格致诚正安顿于未发已发,也有可商榷之处。

 

7月20日下午,李秋莎老师的论文会讲结束后,召开本次理学班的总结会。理学班全体成员合唱班歌《鹿鸣》。后续发言环节,班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卓然博士首先总结此次理学班的收获与不足,本次理学班在班旗落实、时间安排以及游学交流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主讲在论文准备上多有不足之处。然后,特邀学者董卫国老师,以及各位主讲、参与、旁听同学各自发表收获与体会。在此次为期一周的“理学的中和论”探讨里,大家在“致中和”、已发未发、中和新旧说等方面都有更加细致、深入的理解。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