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仁 著《教化的突破:阳明学派致良知教研究》出版
《教化的突破:阳明学派致良知教研究》
作者:孙德仁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作者简介
孙德仁,1990年生,内蒙古阿拉善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明理学与儒家哲学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编著《<大学>精读》,在《中国哲学史》《人文杂志》《周易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将致良知教视为一种思想史事件,关注从阳明到龙溪、泰州围绕致良知教所展开的具体实践,为何会呈现出“风行天下”与“渐失其传”的张力。对此问题的讨论,有以下重要内容:
第一,龙溪、泰州在发展阳明致良知教过程中所引发的“风行天下”与“渐失其传”张力,根本在教化。从思想效应上看,“风行天下”是由于阳明开辟“觉民行道”之路,其后又有龙溪、泰州学派具体的亲民教化实践,无不显发致良知教在重塑社会人伦秩序方面的意义。“渐失其传”则表现为晚明王学流弊滋生,以及明代心学家的平民性、社会性和生活性在明清转型之间逐步消逝。从思想根据上看,不论是“风行天下”还是“渐失其传”,本身是一个教化的突破与折戟过程。换言之,阳明学派的整体发展,突破在教化,折戟亦在教化,而此张力所呈现的逻辑脉络就在良知从见在到现成的演变。这一问题探讨不仅关涉对阳明学教化困境的根本反思,更是对“致良知”何以为“教”的究竟回答。
第二,作为一次教化的突破,阳明学派的具体突破有二:其一,阳明“致良知”的提出是进一步夯实“良知”作为个体德性根基,以“随时知是知非”的方式落实并推致于每一个愚夫愚妇心头,由此冲破朱子学对圣贤之路的“专断”,以“个个人心有仲尼”的方式接续儒家成德教化之路。其二,龙溪、泰州以见在化与现成化的方式认领良知,使得良知或道进一步下落、遍在化为百姓日用本身,民众直接从自然明觉中获得道德意识的自觉,在自我道德意识觉醒的基础上,成为与士大夫共同承担觉民行道、教化万民的行道主体,从而让天下有道在教化的维度中成为可能。这既是觉民行道得以落实的关键,也是中晚明王学在社会教化层面得以风行天下的重要原因。
第三,致良知教风行天下的同时,良知的见在化与现成化也逐渐显露其弊。如果说龙溪是从一念见在良知的角度出发,不仅将“人人皆可成尧舜”的教化根基变为一种理论可能性,还导致一念灵明在掺杂感性欲望与习心习境中失去教化的有效性。那么,泰州一系则在此方向上的现成化拓展,最终消解了教化之应有的超越性维度,所教只是在感官欲望与人伦日常上打转,也就无所谓真正意义的教化。与此同时,面对晚明朱子学与政治生态的双重重压,阳明学派的教化之道未能真正实现。总体而言,阳明学派教化的折戟是一方面在王门后学的流弊中逐渐失去真实意义,而另一方面受到了专制君权与朱子学的双重重压,使得“觉民行道”的教化之道虽然在民众个体道德意识方面有所唤醒作用,但真正民众政治主体意识的自觉还是难以真正实现。
第四,阳明后学从见在到现成的教化困境,并不意味着“法病”,反而是在具体落实中偏离了阳明致良知教内在法度所形成的“人病”。阳明所论“良知见在”,是基于天人体用不二的结构,所谓“见在”是依据良知本体在人伦日常中的当下显现。四句教更是从“一无三有”的结构中明确工夫教化的界限。而见在、现成化的认领方式表明龙溪、泰州较之于阳明更加聚焦于内在性的探索,由此折射出中晚明儒学世俗化的问题,即道德精神超越性与内在性的张力。儒家历来强调日用常行的价值取向,但当超越的天理世界完全内在化于日用常行时,日用常行之中不再有超越的世界,世俗生活本身构成存在意义的实质时,还能否确保日用常行的价值有效性。这一问题作为阳明学派致良知教的历史效应,不仅涉及阳明学自身特质与明清儒学转型,更关乎现代儒学在转型困境中如何更好的回归生活世界。
——节选自《导论·“良知”的历史境遇与学历进路》
目录
导 论 “良知”的历史境遇与学理进路
第一节 明清之际阳明学的三层纠偏
第二节 近现代阳明学的话语转型与范式确立
第三节 当代阳明学的研究历程及其特征
第四节 现代语境下的“真假良知”
第一章 作为思想史事件的致良知教
第一节 致良知教与王学分化
一、从见在、现成良知看王门分化
二、致良知教的定名
第二节 思想史事件的诠释面向
一、何谓“思想史事件”
二、致良知教的三种诠释
第二章 成德之路:格物悖论与致知重构
第一节 “格物”的问题意识
一、身心之学与内外背反
二、成德悖论与朱子学遗产
第二节 成德教化之路的接续
一、“心即理”:主体性的方向
二、“知行合一”:身心并到的工夫
三、“致良知”:个体德性的觉醒
第三节 讲学实践的价值指向
一、讲学与觉民的行道转向
二、天性与德性的双重维度
三、尽性与成物的合一之境
第三章 觉民教化:行道实践与内外困境
第一节 觉民方向与教化的实践性格
一、为何行道与何以觉民
二、心学教化与世俗性格
第二节 阳明学派教化之道的逻辑转进
一、从阳明到龙溪:见在化的落实
二、从龙溪到泰州:现成化的拓展
三、从见在到现成:觉民教化走向
第三节 致良知教的两难困境及其影响
一、龙溪与泰州的两系偏失
二、江右王门的救弊与补正
三、朱子学与晚明政治压力
第四章 复归良知:心性根源与工夫结构
第一节 教化的主体性根源
一、道德根源意识的良知
二、良知何以能自教自化
第二节 作为教化工夫的致良知
一、致良知的“致”与“化”
二、良知见在的“能”与“不能”
第三节 四句教与德性教化
一、无善无恶之至善何以可能
二、一“无”三“有”的回环结构
三、教化的成德指向
第五章 世俗效应:理论限度与现实张力
第一节 世俗化:阳明学派致良知教的新动向
第二节 致良知教的世俗化限度及其效应
结 语
附录 从哲理诠释、精神信仰到成德成人
——20世纪以来阳明“致良知”教研究的基本定位与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