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学会讲四氏嫡裔再聚首,礼乐嘉年华春潮涌动 ——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成功举行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5-04-13 17:03:44
标签:

家学会讲四氏嫡裔再聚首,礼乐嘉年华春潮涌动

——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成功举行

来源:“至圣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三月初八日甲辰

          耶稣2025年4月5日

 

孔、颜、曾、孟四氏嫡裔跨越时空再聚首,礼乐嘉年华数万人参与再现“舞雩之乐”。2025年3月31日,“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在曲阜尼山圣境举行盛大开幕式。4月1日上午,两岸青年同祭孔在曲阜孔庙举行,“斯文在兹”——儒家四圣家学会讲在济宁学院举行。4月1日下午,海峡两岸“礼乐嘉年华”在济宁学院启动。孔子文化春会期间,还举行了“走进孔子”台湾青年行读儒学体验营、就道·弘道敬师礼、海峡两岸崇圣成人礼等文化活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守护海峡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

 

3月31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山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济宁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至圣孔子基金会联合举办的“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在曲阜尼山圣境尼山讲堂启动。山东省委常委邓云锋出席并宣布活动启动。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于晓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黄文涛,济宁市委书记温金荣,前台北县长、台湾旺旺集团副董事长周锡玮,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马英九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出席并致辞。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连三主持启动仪式。

 

 

 

于晓明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动两岸交流合作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参与民族复兴进程,是两岸同胞神圣的共同历史使命。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就是在新时代进行的一个新的尝试,已经连续举办3年,成为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和重要品牌。希望通过此次春会,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深化鲁台两地合作发展,愿大家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满载而归,携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张连三在主持中表示,在2500多年的岁月长河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光耀四方、历久弥新,是紧密连接着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三年来,孔子文化春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逐年提升,已成为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重要平台。希望两岸青年能够携手共进,共同开创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温金荣表示,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精髓,超越时空,跨越海峡,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心中,希望两岸同胞以孔子文化为纽带,秉承先贤智慧,赓续血脉亲情,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黄文涛对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的开幕表示祝贺。黄文涛指出,本次活动的举办,是山东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对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在孔子故乡举办春会,对推动两岸共同传承中华文化意义深远。希望通过春会,不断增进两岸同胞情谊与文化自信,用儒家文化的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汇聚起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周锡玮表示,台湾新北市每年都会举办祭孔活动,现场庄严而隆重,向至圣先师孔子致以最大敬意,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论语》中蕴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中国人“爱好和平”“博爱”“止于至善”等理念都源于此。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和共同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记忆,希望两岸同胞精诚团结、携手同心,共同建立美好未来。

 

 

 

孔垂长表示,今年的孔子文化春会,延续了前两年的精髓,更见新章。不仅继续举办传统与时代相结合、让亲子为之泪目的崇圣成人礼,也将青年学子喜闻乐见并踊跃参与的礼乐嘉年华推上一个新台阶,更有旨在将儒家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儒家四圣家学会讲”。我们期许通过孔子文化春会,将中华礼乐文明的火种传续后世、传播四方,让传统智慧与时代精神相交融,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力量!

 

 

 

萧旭岑表示,中华文明是人类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直至今日,台湾民间仍然保留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深深烙印在台湾的每一个角落。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台湾青年代表郑雅羚表示,山东不仅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山东元素在台湾的街头巷尾处处可见。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儒家文化的血脉始终将两岸紧密相连。孔子的智慧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两岸青年的心田,我们愿继续努力,共创两岸美好未来。

 

 

 

 

 

现场举行了“海峡两岸《论语》读写接力大会”颁奖仪式。“海峡两岸《论语》读写接力大会”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举办,自2025年2月启动,历时40余日,共收到诵读类、书写类作品2万余件。本次共遴选100幅书法作品在春会现场展示,充分展现了两岸书法的艺术魅力,促进了两岸同胞的情感共鸣与思想碰撞,架起了两岸文化沟通的桥梁。

 

 

 

孔垂长先生向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市民族小学、济南市历城二中、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4家单位赠送了孔子像。

 

 

 

活动现场,庄重肃穆的“佾舞”、节奏明快的街舞“孔夫子请指教”、轻盈飘逸的扇舞“和扇之美”轮番上演,传统与现代交织,经典与潮流碰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4月1日上午,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两岸青年同祭孔在曲阜孔庙举行,邓云锋、于晓明、黄文涛出席活动并向至圣先师孔子敬献花篮。

 

山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周云平,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孔繁轲,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党委委员、副主任刘皓,江苏省台办副主任封志成,山东省台办副主任王清玉等出席启动仪式。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江苏省无锡市有关人员,以及来自台湾地区的各界人士参加了相关活动。

 

“斯文在兹”——儒家四圣家学会讲

 

为积极传承和弘扬儒家家学,4月1日上午,“斯文在兹”——儒家四圣家学会讲在济宁学院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学者、孔颜曾孟四氏后裔代表及当代教育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四圣家学传统的传承、转变和当代价值,展望未来教育发展之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注入鲜活力量。

 

 

 

“斯文在兹”儒家四圣家学会讲由国家一级作家、至圣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许石林主持

 

山东省委常委邓云锋,济宁市委书记温金荣,山东省台办主任张连三,山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周云平,山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一级巡视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孔繁轲,济宁学院党委书记仲红波,济宁市委常委庞建栋,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清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委员、副主任刘皓,山东省台办秘书处处长赵西颖,济宁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杨福雪,曲阜市委副书记、市长崔加清,曲阜市政协主席董洪波,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推进办主任朱湘华,曲阜市委常委毛玉华出席活动。

 

四氏学是历史上衍圣公府为孔、颜、曾、孟四氏“圣裔”特设的学校。儒家家学特别强调儒家思想在家族内部的传承与发展,注重家族成员对儒家经典的学习、理解和实践。活动伊始,一段历史短片将观众带回90年前。90年前的1935年,改爵为官,孔、颜、曾、孟四氏嫡长孙在南京齐聚一堂,展示了家族成员的血脉相连和儒家文化的传承延续。90年后的2025年,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首倡孔、颜、曾、孟四氏嫡裔再聚首,共同探讨四圣家学传统的传承、转变和当代价值,展望未来教育创新之路。

 

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和济宁学院党委书记仲红波先后致辞。

 

 

 

孔垂长先生表示,90年后,孔、颜、曾、孟四氏嫡裔跨越时空再聚首,不仅是对先祖精神的追思,更是对“家学不灭,斯文在兹”信念的庄严回应。举办会讲的礼堂所在的四氏学旧址,承载着儒家家学教育向现代公学教育转型的历史记忆,我们在此地重启四圣家学的对话,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当前,世界风云变幻,人类文明面临新挑战,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成为时代命题。我们相聚于此,正是要重启四圣家学的智慧,探索既能扎根传统、又能面向未来的教育之路——让经典融入生活,让家风滋养社会,让教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仲红波书记表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本次会讲旨在深入挖掘四圣家学的时代价值,促进优秀家风家训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孔垂长先生出生在台湾,他是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第一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之嫡孙,也是“曲阜县官立四氏初级完全师范学堂”创办人孔令贻的曾孙。任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兼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名誉理事长,济宁学院名誉院长等。会讲中,孔垂长先生以祖父孔德成先生言传身教的具体事例谈孔氏“诗礼传家”及其现代意义。孔垂长强调,今天教育界津津乐道的现代教育思想,总结起来是人格完善,强调“有高尚之知识及道德”。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孔子教育的核心理念。由此可见,现代全世界奉行的教育思想完全与孔子契合,而孔子提出得更早,在德性和成人教育方面更可以弥补现代教育之不足。

 

 

 

颜秉刚先生出生在山东。他是颜子第七十九代嫡长孙,第一代“复圣奉祀官”颜世镛之嫡孙,山东省政协常委,世界颜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颜子祭祖大典主祭官,山东颜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新加坡颜氏公会永久荣誉会长,全国家文化研究机构联席会议执行秘书长。颜秉刚先生援引《颜氏家训》中警句,讲述了颜氏家学的传统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指导意义。颜秉刚说:《颜氏家训》不仅是一本古代家训,它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桥梁。作为颜氏后裔,有责任将家族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曾令霞出生在山东,是第一代“宗圣奉祀官”曾繁山嗣子曾祥符之女。现任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曾子研究会秘书长、济宁市政协委员、曾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令霞女士以曾子家学的修身传统为切入点,揭示了曾子家族的仁孝家学以及当代影响。曾令霞说:两千多年来,曾子后裔以仁恕修身,以孝悌齐家,仁孝成为曾氏家学最根本的底色,不仅对曾氏家族,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其他家族家风的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孟令继出生在台湾,是孟子第七十六代嫡长孙,第一代“亚圣奉祀官”孟庆棠之曾孙。现任孟氏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每年9月28日参与孔垂长任主祭官和奉祀官的台北孔庙祭孔大典,在崇圣祠祭奠中担任西配分献官。孟令继先生结合孟母教子的故事,剖析母教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孟子所讲的“大人之学”。孟令继说:现代社会面临信息爆炸、价值多元,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培养坚定而纯正的内心力量,成为现代教育与个人成长的重要课题。藉由重新理解这些经典思想,我们或许能更清楚地定位教育的本质。

 

 

 

随后,海峡两岸教育专家、学者,结合四氏家学,探讨传统教育传承以及对现代教育创新的意义。

 

 

 

董金裕是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至圣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先后曾任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大学教务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副会长。曾以总召集人身份主持台湾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会讲中,董金裕教授讲解了传统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董金裕说:孔子以六艺教人,六艺有下列教学特色∶(1)文事与武备兼具,(2)道德与知识、技艺并重,(3)身心交融,人我互动。可谓德、智、体、群、美五育并进。

 

 

 

颜炳罡是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省政府特聘泰山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前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任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颜炳罡教授以《 <颜氏家训> 就是“颜氏家学”——兼论颜氏家学的本质特征与文化属性》为题,讲述了颜氏家学的忠烈传统以及和儒学的本质关系。颜炳罡说:《颜氏家训》就是“颜氏家学”,颜氏家学就是以经史为主的儒学,颜氏家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忠孝传家。

 

 

 

张晓生是台北市立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理事。曾先后担任台北市立大学儒学中心主任、中国语文学系主任,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学术副校长。兼职有中国经学研究会理事、台湾古籍保护学会理事等。会讲中,张晓生教授从“传统到现代的智慧传承”、从“知识传授”到“生活实践”的转化和经典教育的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享了如何让经典智慧在现代教育中焕发新的生机。张晓生说:道在人伦日用之间,让我们将经典智慧落实到每一个教育场景,每一次师生互动,每一个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让经典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的光彩。

 

 

 

刘振佳是济宁学院儒学与区域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副主任,教授。社会兼职有教育部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孔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山东省孔子学会理事、济宁市委党校特聘教授等。刘振佳教授从四氏学堂到现代师范教育的演变,展望了“全人教育”的儒家智慧方案。刘振佳说:继承孔氏家族“庙学”、“家学”“三氏学”、“四氏学”所积淀生成的“山东曲阜山东省立二师文化精神”,是一种我们强化新师德师风建设,不可多得的优质历史资源。我们要想更好开展全人教育,或者说“成人”教育,让我们学生成长为“人”,既是完整的人,又是高层次的人,为此要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方式的教育,培养塑造中华民族一代新人。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台湾东吴大学李克明教授以“孔子遇见哈佛”的幽默比喻,阐释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对话可能;深圳“儒士社”总祭酒罗仁和分享青年践行儒家礼仪的心得,展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济宁学院学生的提问更是引发全场对修身传统的当代实践的思考。

 

礼乐嘉年华展现青年风采和舞雩之乐

 

4月1日下午,“2025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礼乐嘉年华”在济宁学院启动。

 

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董金裕,济宁学院党委书记仲红波,台北市立大学教授、前副校长张晓生,至圣孔子基金会执行长陈泰旭,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推进办主任朱湘华,曲阜市政协主席董洪波,济宁孔子文化旅游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孟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曲阜市支行党委书记孔凡群,济宁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志刚共同上台,启动海峡两岸礼乐嘉年华之旅。

 

 

 

济宁学院党委书记仲红波和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中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先后致辞。

 

 

 

仲红波书记表示,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今天,我们以“礼乐”为桥,与台湾同胞共叙文化根脉,共话青年成长,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也是对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深情诠释。

 

 

 

孔垂长先生表示,礼乐嘉年华为青年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从孔子时代的“舞雩之乐”,到我们今天的礼乐嘉年华,儒家文化始终倡导“礼以节人,乐以发和”,礼乐嘉年华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融入生活的体现,礼乐文化绝非故纸堆中的教条,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生活美学。文化的生命力,正在于代代青年的相知相和。

 


礼乐嘉年华启动仪式由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清明主持。

 

活动现场,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将题写的“论语大会”四字,赠予济宁学院与济宁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文化竞技类综艺节目《论语大会》。据了解,该栏目自创办以来,以文化竞技和艺术演绎形式推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年师生以“诗礼乐”为脉络,为现场观众奉上古典舞《相和歌》、舞蹈《武佾舞》以及合唱《孔子颂》等文艺节目。

 

 

 

 

 

 

 

活动现场还举办了由至圣孔子基金会礼乐团队执礼的“崇圣成人礼”,来自海峡两岸的24名受礼学子,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接受家族责任、个人理想与使命的加冠之礼。三加礼的深意,恰如儒家对生命境界的层层递进:从家族传承的手环,到“志于道、据于德”的徽章,再到“信义立身”的印信,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华文化对修身齐家的永恒追求。

 


序立入班

 


上香礼

 


读崇圣辞

 


引礼准备

 

 


 

初加:父母将授予学子刻有其姓、名、字印记的手环。手环系腕,既是血脉亲缘的纽带,亦是人生根基的象征。

 

 


 

再加:师长将授予学子镌刻圣训的徽章:志于道以明方向,据于德而立根基,依于仁而怀天下,游于艺而精术业。

 

 


 

三加:社会贤达将授予学子象征信义的印信。此印在掌,既是立身行道的圭臬,亦是经纶天下的符信。

 


醴冠者,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董金裕为学子监酒。师长将赐醴酒于学子:一敬天地化育之恩,二承先贤诗书之教,三立己身修德之志。

 

 


 

字冠者,主礼者孔垂长先生为学子命字。幼名承父母之爱,冠字立成人之德。

 

 

 

4月1日下午,在礼乐嘉年华启动仪式现场,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接受了中国台湾网等媒体的采访。孔垂长先生表示:海峡两岸孔子文化春会作为文化桥梁,正在书写三个维度的意义:首先,它是文化血脉的活化传承。当两岸同胞共祭先师、同习礼乐时,我们不仅是在复现礼仪的形式,更是在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唤醒共同的文化记忆。其次,它是以文润心的情感纽带。在孔子文化春会中,我们看到台湾青年学子与大陆学子共同演礼、合奏雅乐,这些超越语言的文化共鸣,正是对共同的文化根脉最生动的诠释。最后,它是守正创新的文化平台。两岸青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以不同的形式诠释着文化的时代创新,这体现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文化自觉。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文化实践,让儒家思想成为两岸青年的"最大公约数",共同为中华文化在21世纪的发展开辟新径。

 

 

 

据了解,礼乐嘉年华作为孔子文化春会的特色内容,采用游园会的形式,100多个摊位展示非遗和文创产品以及社团的各种创意活动。活动持续两天,并向市民群众开放。有数万名青年学生和社会人士参与了相关活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