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2024年第3期(总第203期)目录
来源:“孔子研究杂志”微信公众号
时间:西历2024年6月5日
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儒家思想
王楷丨生命、价值与自我 ——儒家亲子伦理的价值基础及其现代境遇
王锟丨儒医会通 :论元代大儒朱丹溪“理学化”的中医哲学
孔祥来丨“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儒家的经济干预主义及其限度
儒学源流
宋志明丨孟荀合论——先秦儒学新解
赵卫东丨孔子治道中的道家因素
海外儒学
景海峰丨艮斋经学思想的特色及其意义
王超 [ 韩 ] 梁承武丨退溪李滉对阳明“知行合一”之批判及其回响
原典新诠
李记芬丨荀子对孟子“推恩”说的演进
李富强丨“致知”与“无知”的合鸣 :儒道知识论的实践智慧之维
现代新儒家
谢远笋丨圆教形态下的道德情感问题
刘伟丨“心性论”视域下梁漱溟伦理思想论析
圣裔研究
贺晏然丨清代儒家先贤奉祀型家族的生成与扩张
周海生 徐国峰丨明清曾氏袭封五经博士考
青年论坛
李健源丨牟宗三对胡宏哲学心性结构的继承与转化
生命、价值与自我 ——儒家亲子伦理的价值基础及其现代境遇
王 楷
摘要:本着一种祛魅而不解构的理论自觉,在现代性视角之下审视并重理儒家亲子伦理的价值基础。传统儒家孝道以亲生子这一自然事实作为存在论基础,如此,亲子一体不仅在发生学上解释了一个人之所由来,更在价值上规定了一个人之所应是。这也意味着人子的道德自我是先天受限的、残缺的,从而在实践层面可能造成“从父”与“从义”之间的紧张。在现代性视角之下,仅仅基于亲生子这一生理事件的孝道只是干瘪的生殖崇拜,并不足以从自然推出价值。较之传统孝道强调亲生子这一自然事实的本体论意义,更应看重亲子伦理的生成性(“父父,子子”),如此方可在自我与“一体” 之间寻找一种恰当的平衡。
关键词:生命 价值 自我 孝 一体
作者:王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伦理学。
儒医会通:论元代大儒朱丹溪“理学化” 的中医哲学
王 锟
摘要:中医长期以阴阳五行、元气运化为理论基础,但至宋元时期,随着理学成为主流学说,儒理与医理关系开始被人思考,陆九渊、王阳明、颜钧等均曾就理学与医学关系进行隐喻式讨论,其中卓有建树者当推元人朱丹溪。朱丹溪以理学家与医学家双栖身份,深度会通儒理与医理,力图为中医建立系统的“理学”基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学医学化和医学理学化,值得珍视。
关键词:朱丹溪 滋阴派 理学 儒医会通 中医哲学
作者:王锟,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研究。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论儒家的经济干预主义及其限度
孔祥来
摘要:不同于完全的自由放任主义,儒家将“富民”作为政治的第一要务,认为国家干预对于矫正自由竞争的缺陷和弥补私人生产能力的不足是必要的,如为劳动者分配必要的生产资料,指导生产活动,提供资本支持,维护经济秩序,应对经济危机,建设基础设施,救助弱势群体等。但基于“富民”的唯一目标,国家干预必须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为基本原则,而不能附加任何财政目的,不能像 “轻重论”那样利用干预手段谋取经济利益。儒家认识到,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物质生活富足了,其建设礼乐文明的社会理想才可能实现。
关键词: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经济干预 富民 儒家经济思想
作者:孔祥来,历史学博士,浙江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思想史、儒家经济思想。
孟荀合论
——先秦儒学新解
宋志明
摘要:孟子和荀子之间的第一点共识: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出发点。出于对人合群体性的关切,孟子展开了理想主义的仁学;荀子展开了现实主义的礼学。第二点共识:都以圣人为价值终极目标。孟子立足于性善论,主张超凡入圣;荀子立足于人性有善有恶论,主张“化性起伪”。第三点共识:都期盼一统天下,建成民族共同体。孟子重视仁的感召力,荀子重视礼的组织力。在孔子那里,儒学还只是想法;到孟子那里,想法变成了说法;到荀子这里,说法终于变成了做法,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奠立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孔子 孟子 荀子 先秦儒学
作者: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
孔子治道中的道家因素
赵卫东
摘要:道儒两家初创时期已有互动,这既体现于《孔子家语》《庄子》《礼记》《史记》《韩诗外传》等文献中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也体现于《论语》中隐士与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相互批评。这种互动使孔子的人生态度有了道家意味,并进而使其治道中产生道家因素,主要表现于其“无为而治”的治道理想与“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出处选择。
关键词:孔子 治道 无为而治 无道则隐
作者:赵卫东,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儒道哲学研究。
艮斋经学思想的特色及其意义
景海峰
摘要:田愚(号艮斋)是朝鲜朝晚期的朱子学后劲、性理学巨擘,被称作是“海东巨儒”、儒家性理学说的收官者。他的经学思想以朱子学为基底,以四书诠解为中心,拳拳服膺程朱理学及栗尤学术的义理精神和重性旨趣,发挥性即理的思想,通过阐发性理之内蕴,来揭示四书中所包含的性本体学说。艮斋对四书学中性理思想的抉发,以心性之辩为重点、以“尊性”为旨归,所以,凡是抬高心的作用,将心置于本体地位,乃至于尊心贬性的,他都给予了严厉批评。而对于经典诠释活动中蔑视性理、纯任考据的倾向,他亦作了坚决的驳正。
关键词:艮斋 性理学 四书学 性师心弟
作者:景海峰,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学、经典诠释学、中外哲学比较。
退溪李滉对阳明“知行合一”之批判及其回响
王 超 [韩]梁承武
摘要: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退溪学派创始人李滉认为“形气”“义理”层面的“知”分别是“不勉而行”“勉而后行”,故前者可说“知行合一”而后者不可。对此,栗谷学派的吴道一和韩元震严守朱子对“知”“行”的分判,反对以“形气—义理”的框架来判断知行能否合一;同属栗谷学派的金钟厚则以“形气—性命”对应“人心之知—道心之知”,来分析“不能真知”与“虽真知亦有不能行”之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论述不仅展现了朝鲜性理学的理论样貌,也能为重新理解朱子学和阳明学提供启发。
关键词:知行合一 先知后行 义理 / 性命—形气 道心—人心
作者:王超,哲学博士,天津工业大学博雅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儒学、域外汉籍。 梁承武,文学博士,韩国中央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儒学、儒学现代化。
荀子对孟子“推恩”说的演进
李记芬
摘要:孟子重视仁政,倡导君王“推恩”以践行仁;荀子则进一步指出,“推恩”的关键是“理”,“推恩而不理,不成仁”。以理为指导,仁恩的推广才能得以展开。仁的推广欲尽其全,需要以义理为指导,“处仁以义,然后义也”。仁的施行还要尽善,关键在于礼,“礼,节也,故成”“先仁而后礼”。相较于孟子,荀子仁学强调仁的实践品格,既重视行仁的深入拓展,也凸显成仁的整体完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荀子 推恩 仁 义 理 礼
作者:李记芬,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和中西比较哲学。
“致知”与“无知”的和鸣:儒道知识论的实践智慧之维
李富强
摘要:实践智慧作为实践的理智德性,代表的是一种拥有实践知识的实践推理能力,其目的是引导行动主体选择一种值得过的美好生活。儒家“致知”论和道家“无知”论所关涉的知识形态是实践知识,其知识论中的实践智慧之维内在地含蕴了对人类生活实践的整体认知。儒家“致知”论所关注的是如何在变动不居的现实情境中增进主体的实践智慧,以便更好地处理伦理—政治方面的实践事务。道家“无知”论所关注的是如何消解知识理性对人的本真生活的消极影响,以达致“体道” 的“真知”为境界指向。儒道两家在知识论上的实践智慧维度,彰显了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特质,即它是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实践哲学。
关键词:致知 无知 知识论 实践智慧
作者:李富强,哲学博士,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暨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
圆教形态下的道德情感问题
谢远笋
摘要:康德哲学中存在道德动力不足、道德责任两头落空的问题,牟宗三提出本体论的觉情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明辉接续牟宗三的思路,援引舍勒的现象学伦理学思想,对本体论觉情做了诠释。但是,基于牟宗三提出的圆教模型,李明辉之论尚是权说,仍属别教形态。照此逻辑,牟宗三提出的无情之情才是道德情感问题的最终解决途径,不过新的问题又继之而来,因为圆教形态下的无情之情并非感性形态,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失为走出这一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道德情感 现象学伦理学 圆教 牟宗三
作者:谢远笋,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现代新儒学。
“心性论”视域下梁漱溟伦理思想论析
刘 伟
摘要:梁漱溟指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主要内涵包括家族生活是伦理社会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伦理社会的核心,“情谊”是伦理社会的主基调,伦理融入组织管理并主导经济、政治、宗教等社会领域。梁漱溟伦理思想之哲学立场依然是心性哲学。无论是“关系”根植于“生活相续”的本体论、“情谊”根植于“三量说”的认识论,还是伦理组织功能根植于“直觉”的价值论,其理论根基则是以性善论为核心、以“尚情”“无我”为特征的心性论。在当时“全盘西化”,反传统的时代背景下,梁漱溟把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传统儒家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有机融合,目的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作学理上的辩护,其伦理思想正是他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梁漱溟 伦理思想 伦理本位 心性论
作者:刘伟,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论语》学。
清代儒家先贤奉祀型家族的生成与扩张
贺晏然
摘要:明清时期儒家先贤奉祀逐渐得到中央朝廷的重视,陆续设置五经博士和奉祀生承担先贤奉祀职责。此前主要集中于山东的先贤奉祀,随着清初奉祀生的大量增置而扩展到山东以外的区域。在此过程中,地方家族通过对奉祀制度规定的祠与谱的构建,重塑先贤后裔身份,形成了一批儒家 “奉祀型家族”。以江南为代表的这类家族呈现出与以衍圣公府为核心的山东有差的奉祀结构,也造成了背靠衍圣公府的奉祀族裔和地方族支之间多元的竞合关系。考察清代儒家先贤奉祀制度发展过程中“奉祀型家族”的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儒学社会化在清代政治环境中的发展路径,关涉家族、衍圣公府、各级官府和中央朝廷的儒家先贤奉祀的活态也可由此得以呈现。
关键词:儒家奉祀 先贤 奉祀生 奉祀型家族
作者:贺晏然,东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儒学史。
明清曾氏袭封五经博士考
周海生 徐国峰
摘要:宗圣曾子后裔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始于明嘉靖十八年。明清两代,共有十四位曾子后裔承袭五经博士且实际任职。因曾氏后裔播越流寓,散之四方,明代曾氏首位五经博士的承袭,为地方查访,朝廷裁定。曾氏五经博士冒袭、争袭事件,显示了曾氏族人对宗子身份的挑战与争夺,进而呈现出宗法与礼法、族权与政权、地方与中央之间纠葛的复杂面相。清初定型的五经博士承袭制度,标志着曾质粹后人的宗子身份与承袭合法性的确立。曾氏五经博士的承袭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其承袭程序,清代较明代更为规范和严密,凸显了帝制时代皇权对五经博士册封的强力控制。
关键词:曾子 明清 五经博士 曾质粹 爵位承袭
作者:周海生,历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思想文化、儒学文献。 徐国峰,曾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曾子与曾氏家族文化。
牟宗三对胡宏哲学心性结构的继承与转化
李健源
摘要: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中,打破历来学界以朱子为中心的宋明儒学研究,指出南宋湖湘学派的领军人物胡宏是儒学正宗。在牟宗三看来,胡宏哲学中的心性结构不仅符合儒学天道性命相贯通的脉络,其“心以成性”的说法更被牟宗三进一步发展为“以心著性”的证成理论,其形态为 “心体”通过形著“性体”而证成“性体”,“性体”证成以后反过来贞定“心体”的理论圆环,由此完成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因而,相较于陆王心学,牟宗三的儒学理论构想更多是借由对胡宏哲学中心性结构的继承与转化,尝试以之解决儒学传统中天道论与心性论如何贯通的问题,使儒家心性之学的普遍性基础得以确立,为重建价值秩序与人文精神提供了基于宋明儒学资源的一种思路与可能。
关键词:牟宗三 胡宏 性体 心体 以心著性
作者:李健源,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马来西亚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儒学与当代新儒家。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