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第三十四期礼学沙龙,许子滨主讲“郑玄礼注据《论语》推明礼意探析”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5-04-11 00:03:00
标签:

原标题:郑玄礼注据《论语》推明礼意探析(许子滨教授主讲)

来源:“燕园礼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二月廿七日甲午

          耶稣2025年3月26日

 

2025年3月21日午后三时半,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十四期礼学沙龙在静园二院208室如期举办。岭南大学中文系许子滨教授带来了题为“郑玄礼注据《论语》推明礼意探析”的精彩讲座。

 

 

 

本次讲座由吴飞老师主持。吴飞老师对许子滨教授的到来表达了热情的欢迎,并向听众推荐了活动第二日及第三日许子滨教授在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将要进行的其他两场讲座——“由春秋经传及新见王家咀楚简孔子曰重探西周春秋庙数”和“郑玄礼注的现代诠释与‘郑学’重构——以《论语》绘事后素章为例”。

 

 

 

许子滨教授的讲座从郑玄气说及其性命之学入手,讨论人情与礼的关系,指出圣人制礼的本意在于“礼与心的合一”,“形式与情意,犹如衣之表里,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内外交融”。许老师对古今礼家未自觉区分的“礼意”与“礼义”概念进行了区分,“礼意”是细节性的行礼者所表达的内在情意,而“礼义”是纲领性的制礼的义理或大原则。二者都指向制礼者的原意。

 

在此基础上,许老师通过对《论语郑氏注》与郑玄三礼注部分条目的分析,指出郑玄注礼“究心礼意,尤善于体察人情,曲尽其意”且“礼注与《论语注》彼此呼应,互为发明”的特点。

 

之后,许老师详细讲解郑玄对“己帅而正,孰敢不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宾不顾”、“入公门,与君图事”“臣事君以忠”、“循循然善诱人”、“夫子何为”、“童子将命”“杖者出斯出矣”、“故旧不遗,则民不伦”、“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九条《论语》经文的注释,讨论其如何与《仪礼》转相发明,说明了郑玄根据《论语》推明礼意或行礼者用心所在的方法,同时提及了《论语》与《礼记》发挥旁通的例子。在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讨论中,许老师还提及了松平赖宽《论语征集览》与郝敬《论语全解》中的解说,指出经文解释的多样性。

 

许老师在讲解郑玄礼注中对“谦”字的使用后总结说:“《论语》所述人言行的准则,一切待人接物的道理,诸如谦敬退让、仁爱忠信、矜恭谨慎、殷切诚恳之类,到了郑玄礼注都变成了礼意”。最后,许老师提及了《论语郑氏学》一书出版的计划,强调了构建《论语》郑氏学过程中,《论语郑氏注》与《三礼注》相互论证、双向诠释的重要性。

 

 

 

吴国武老师围绕“礼义”、“礼意”与“礼容”的关系与许老师进行了交流,指出履礼过程中因时不同而有所权宜的一面,并与许老师交流了黄式三、黄以周等晚清学者受到松平赖宽等江户日本学者影响的可能。

 

 

 

程苏东老师指出,学界一般认为郑玄先注三礼,后注论语,围绕郑注论语中是否有与三礼不一致之处的问题与许老师进行了交流。

 

 

 

 

 

李霖老师继续围绕郑注差异问题进行了讨论。李霖老师强调郑玄经注的语境化特点,指出郑玄经注作为一种注释,而非著作,跟随经文语境而有所侧重是其基本特点。围绕郑玄经注中对“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不同经书中有所侧重的特点与许老师进行了交流。

 

 

 

马楠老师强调了章句、义疏的贯通性特点,指出《论语》作为公共文本,在东汉被大量地解说,而《仪礼》《礼记》中也有讲解礼义的内容,郑玄论语注与三礼注的贯通可能与前人分享了具有共通性的特点和思路。之后,马老师举郑玄对《论语·雍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注释为例,说明《论语注》也有牵合《周礼》的内容,值得关注。

 

 

 

吴飞老师围绕郑玄性命之学是否承接孟子性善论的问题与许老师进行了交流,指出陈澧《汉儒通义》中已经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宋儒有的思考是不是汉儒已有”。在讨论中,吴老师结合《韩诗外传》,认为人性论在汉代尚未完全凿实,可能不能认为汉儒已经接受了孟学。

 

最后,许老师热情回答了听众的问题。在静园明媚的春光中,第三十四期礼学沙龙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