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南 著《两宋之交理学道论嬗变与诗歌流变的双向考察》出版
            
           
           
           
书名:《两宋之交理学道论嬗变与诗歌流变的双向考察》
           
作者:左志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两宋之交湖湘学派、龟山学派、江西诗派道论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三大群体的学术思想嬗变过程,详细考察了三大群体学术思想嬗变影响下的诗学观念与具体创作。本书从两宋之交儒林学者与文苑士人的交往入手,以该时期突出之美学风格、凸显之文论话语与该时期理学的关系为对象,寻绎理学与文学交互影响的方式,通过典型而详细的论辩,对这种交互影响予以清晰的定位与集中的考察。
          
          
【作者简介】
            
          
左志南,文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一项。专著《近佛与化雅:北宋中后期文人学佛与诗歌流变研究》获得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绪论/001
          
第一编 湖湘学派道论与诗学研究
          
第一章 湖湘学派理学思想概述/021
          
  第一节 伦理、本体与心体——湖湘学派学术思想的三个维度与发展脉络/021
          
    一 儒学伦理:学术的理论基点与出发点/022
          
    二 本体的追寻:秩序合理性依据探索中的学术脉络/027
          
    三 心体之内涵与功用:先验认识论的提出与推演/032
          
    四 “五峰不满其兄之学”的实质/035
          
  第二节 湖湘学派之历史哲学特色与渊源流变
          
      ——以胡安国对程颐《春秋》学的继承发展爲中心/037
          
    一 胡安国对程颐《春秋传》诠释思路的借鉴与发展/038
          
    二 程颐、胡安国关于历史主体的认识及其作用的阐发/043
          
    三 胡安国对程颐历史单位认识的发展及意义/046
          
    四 程颐、胡安国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与应对/048
          
    五 历史哲学:胡寅、胡安国哲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050
          
第二章 胡安国理学思想与《春秋传》的历史哲学/054
          
  第一节 胡安国理学思想体系/054
          
    一 致知穷理:修养方式的论述/055
          
    二 心与理一:主体认知规律的体认与修养境界的界定/059
          
    三 人伦大本:个体修养、内圣外王的贯穿主旨/062
          
    四 先验后学:胡安国对二程、杨时理学思想的借鉴与弥合/064
          
  第二节 胡安国《春秋传》的历史哲学意识/067
          
    一 《春秋传》的诠释维度、诠释思路及其成因/068
          
    二 《春秋传》关于历史主体及其作用的认识/073
          
    三 《春秋传》历史单位的界定及其贯穿主旨/076
          
    四 《春秋传》对历史规律及历史认识的界定/080
          
第三章 胡寅理学体系与文学创作/084
          
  第一节 本气、穷理、尽心:胡寅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特点/084
          
    一 气:一切实在的最终本原/085
          
    二 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088
          
    三 心:本体主体的沟通关捩/091
          
    四 爲君与爲臣:内圣的外化与外王的实现/094
          
    五 胡寅理学体系的意义和局限/097
          
  第二节 枯木葩华,踵步苏黄:胡寅诗学理念与诗歌创作/098
          
    一 逸怀浩气,枯木玄酒:胡寅的诗歌创作论/099
          
    二 踵步苏黄,同调江西:师法对象的选择与句法层面的体现/101
          
    三 摄典儒经,用于关捩:理学修养在诗歌语言与结构层面的体现/108
          
    四 生生谓易,冲融和乐:静中见动的生命体悟/116
          
第四章 胡宏理学思想与其诗歌创作/121
          
  第一节 命、性、心:胡宏理学思想体系建构特点及其意义/121
          
    一 尽性至命:“性”之概念提出及其内涵辨析/122
          
    二 连接本体与主体、贯通形上与形下:“性”在胡宏哲学体系中的作用/127
          
    三 先验与已发:胡宏关于“心”体的界定与阐发/131
          
    四 胡宏理学体系建构特点及其意义/135
          
  第二节 胡宏理学思想视域下的诗歌创作/137
          
    一 “发而中节”情感规范的诗歌体现/138
          
    二 尽性至命:修养理路的诗化表现/143
          
    三 与道冥符:境界体认的诗美传递/146
          
    四 胡宏诗歌创作的诗学价值与意义/150
          
第二编 龟山学派道论与诗学研究
          
第一章 龟山学派概述/155
          
  第一节 龟山学派的确立/155
          
    一 受教龟山、传承洛学——共同的师承与追求所促成的龟山学派/156
          
    二 交往切磋、互相砥砺——相互认可及劝勉切磋强化了学派的群体意识/160
          
    三 力攻新学、排斥佛禅——驳斥“异端”学说彰显了传承师说的责任感/164
          
    四 程门正宗、倡道东南——龟山学派在时人及后人论述中的定型与成立/167
          
  第二节 龟山门人对杨时经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170
          
    一 上溯圣人之心,明确修养方向
          
      ——龟山门人的《春秋》学、《尚书》学研究与发展趋势/171
          
    二 阐发修养方式,强调反求诸己——龟山门人的四书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176
          
  第三节 龟山学派的发展与分化/183
          
    一 由博返约,重视四书:阐释对象的变化/184
          
    二 阐发义理,涵养致用:阐释策略的变化/186
          
    三 明心尽性,六经注我:阐释方法的变化/188
          
第二章 程门高弟,倡道东南——龟山学派创立者杨时的道论与文学/192
          
  第一节 反身而诚,正心执中——杨时理学体系的构架及其发展趋势与意义/192
          
    一 万物备我,反身而诚:修持导向/193
          
    二 养直持敬,以正吾心:修持方式/197
          
    三 体验未发,静以执中:修持境界/201
          
    四 杨时理学修养理论的意义及发展趋势/204
          
  第二节 中正和乐,古朴闲雅——杨时诗歌书写主题及其诗歌风貌/207
          
    一 传承斯文,追慕圣道:杨时诗歌书写主题之一/207
          
    二 反身而诚,自在和乐:杨时诗歌书写主题之二/212
          
    三 思乡怀亲,向往闲居:杨时诗歌书写主题之三/215
          
    四 发而中节的诗论与儒经诠释对其诗风塑造的影响/219
          
第三章 陈渊道论与诗歌创作考察/223
          
  第一节 爲贤爲圣,皆由心造——陈渊对杨时理学的继承与发展/223
          
    一 陈渊对杨时理学思想的继承/223
          
    二 用心于内:陈渊理学修养论的指向/225
          
    三 陈渊理学修养论的意义与缺陷/228
          
  第二节 平易自然,时露真趣——陈渊道论影响下的诗歌创作/229
          
    一 春花:生生之谓易的象征/230
          
    二 崇高刚健与悠然和乐:与物同体境界之瞬间感悟的书写/234
          
    三 书写性情之正的行旅思乡诗作/238
          
    四 自然生成的诗论与诗歌主题选择及诗风塑造/242
          
第四章 张九成道论与诗学考察/245
          
  第一节 造化何在,吾心而已:张九成理学思想考察/245
          
    一 天人一心,本无彼此:修养工夫的立论基础/246
          
    二 克己力学,内省慎独:修养路径的具体阐述/250
          
    三 纳释于儒,自成己说:张九成理学体系建构的特点及意义/257
          
  第二节 精识高标,意与物遇——张九成道论影响下的诗歌创作论探析/261
          
    一 吟咏性情,准则《诗经》——诗歌本质的论述与师法对象的提出/262
          
    二 践行孝悌,强调力学——诗歌书写内容的界定及其与诗歌境界关系的论说/263
          
    三 意与物遇,诗以咏之——诗歌创作手法的探求/267
          
  第三节 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张九成道论影响下的诗歌创作考察/271
          
    一 远绍《诗经》,近宗东坡:师法对象与题材选择之关系/271
          
    二 道立神昌,素志不改:谪居心迹及自我砥砺的文学书写/274
          
    三 心闲气正,吟风弄月:超越情怀与理学精神的诗化表达/280
          
第三编 江西宗派之儒学视域下的诗学研究
          
第一章 江西宗派儒学体系与其诗论概说/289
          
  第一节 江西宗派儒学修养的实践哲学特征/289
          
    一 实践哲学:荥阳一系学术发展的向度及其必然/290
          
    二 由工夫证入本体:江西诗派诸人的儒学修养侧重/294
          
    三 江西诗派实践哲学的局限与意义/298
          
    四 诗可证道:江西诗派实践哲学的影响/301
          
  第二节 江西宗派诗学观念之变迁/304
          
    一 师法对象的由约趋博、由今趋古/304
          
    二 技法探究的由具体而宏观/308
          
    三 风格追慕的由瘦硬到自然/311
          
    四 主体精神重视的由隐到显/314
          
第二章 前期江西宗派诸人儒释渊源与诗论形成/317
          
  第一节 江西诗派实践哲学特点与诗歌书写内容转变/318
          
    一 江西诗派诸人儒学渊源及修养工夫特点论析/318
          
    二 生命体验:江西诗派诸人禅学修养特点/321
          
    三 江西诗派诸人融通儒释之实践哲学特征的文学表现/325
          
    四 实践哲学向度下的人格范式选择与诗美追求生成/329
          
  第二节 “句法”的标举与意义:江西诗派儒学渊源与其诗论之关系/334
          
    一 文道关系在宋代儒学发展背景下的新变及影响/334
          
    二 “句法”:符号象征作用的承载/339
          
    三 “句法”的异化与江西诗派诗论的转向/344
          
    四 江西诗派诗论新变的意义/348
          
第三章 吕本中儒学体系及其诗论、诗艺/351
          
  第一节 未发与悟入:吕本中理学体系的构建/351
          
    一 天理之作用领域与心体之先验性质/352
          
    二 识“性”于未发之前/355
          
    三 爱己及物、推己及物:内外兼具的修养工夫/358
          
    四 悟入:融通内外修养工夫的关键/361
          
    五 东莱之学借鉴禅学的必然/364
          
  第二节 波澜与句法:吕本中诗学体系/365
          
    一 对象、章法与句式:研习前文系统之要/366
          
    二 参活句:揣摩前贤创作过程以增强创作能力/371
          
    三 精思频改以臻圆美:自我创作之要/375
          
    四 涵养吾气:主体精神表现力的修养与诗艺旨归/380
          
    五 东莱诗学体系的体用关系/382
          
  第三节 用事、句法与涵养:吕本中诗歌艺术论析/383
          
    一 用事与用语:吕本中诗歌的语言特点/383
          
    二 境句与意句:吕本中律诗中二联相辅相成之句法/389
          
    三 实下与虚成:吕本中律诗之对仗表意特点/392
          
    四 复辞与叠字:吕本中诗歌修辞特点与圆美诗风之关系/394
          
    五 修养与诗意:吕本中儒学修养与诗意创新/397
          
第四章 曾几理禅渊源与其诗学理论、诗歌艺术/402
          
  第一节 曾几理禅渊源与其诗论形成之关系/402
          
    一 道与技的弥合:宋代诗论发展的方向/403
          
    二 “慎勿参死句”与“风吹春空云”:曾几细化技法与以道促技之诗论实质/405
          
    三 “涵养吾气”之方:曾几诗论之哲学基础/410
          
    四 曾几之诗学观点与关注视野、书写内容的选择/413
          
  第二节 句法与涵养:曾几学术渊源与诗歌艺术/416
          
    一 旧句与己意:师法前贤与自我诗意的呈现/416
          
    二 句法与圆融:句法安排与圆融流畅的形成/421
          
    三 命意与出新:创作构思与清新活泼的生成/425
          
    四 用语与不俗:语言使用与含蓄雅致的凸显/430
          
第四编 两宋之交理学道论嬗变与诗歌流变的双向考察
          
第一章 两宋之交理学学派之文艺思想/437
          
  第一节 两宋之交理学思想特征及其与文学之关联/437
          
    一 强调反身而诚所导向的自然澄澈之审美境界/438
          
    二 追求允厥执中所导向的中正平和之审美境界/443
          
    三 探寻孔顔乐处所导向的和乐自在之审美境界/447
          
    四 圆融洒脱、一以贯之的理学思想与审美追求/453
          
  第二节 两宋之交理学文学观之特点及其形成与演进/454
          
    一 从重道轻文到道艺并重
          
      ——北宋理学家诗歌创作论之演进轨迹梳理/455
          
    二 吟咏性情之正与无意爲文而文自工
          
      ——两宋之交理学诸人对诗歌书写主题及书写方式的论述/457
          
    三 超越流俗的崇高与自在和乐的优美
          
      ——两宋之交理学诸人关于诗歌境界营造与格调追求的论述/462
          
  第三节 两宋之交理学学派文艺思想的本质及其形成原因/469
          
    一 文以载道:二程文道观的再讨论/470
          
    二 文以贯道,自然生成——两宋之交学派的文道观及其本质/473
          
    三 两宋之交理学学派文道观形成的原因/477
          
第二章 两宋之交理学、文学交互影响之必然与表现/483
          
  第一节 两宋之交理学道论演进及其与文学创作流变之关系/483
          
    一 反身而诚与下学穷理——二程儒学修养理论的差异及其外在表现/484
          
    二 关注内在体验与重视下学穷理——理学道论发展变化轨迹及原因探析/487
          
    三 两宋之交理学道论的发展分化与文学流变之关系/492
          
  第二节 吕本中“活法”说内在理路及其学术依据/498
          
    一 下学与悟入:吕本中儒学修养体系解析/499
          
    二 吕本中诗论发展脉络及其儒学依据/503
          
    三 “悟入”与参“活句”:吕本中“活法”说的学术依据与诗学意义/508
          
    四 南宋学者对“活法”一词运用的啓示/512
          
  第三节 《江西宗派图》作年、目的及意义新辨/514
          
    一 学界关于《江西宗派图》撰写时间考察的反思/514
          
    二 胡寅《和曾漕吉甫》与《江西宗派图》的撰写时间/517
          
    三 《江西宗派图》名称及吕本中写作目的新解/522
          
    四 《江西宗派图》之意义与影响/527
          
    五 结语/529
          
  第四节 宋代学术演进视域下的苏黄优劣现象及实质解读/530
          
    一 南宋儒林苏黄优劣现象概观/530
          
    二 苏黄优劣现象的出现及其原因分析/533
          
    三 南宋时苏黄优劣论的发展变化/538
          
    四 文学审美消解道统重建的批判与儒学修养高度自觉的赞誉
          
      ——南宋儒林苏黄优劣论的实质/546
          
结语/550
          
参考文献/558
          
后记/574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