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辉】昆山徐氏“一门三鼎甲”的家世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06-25 17:48:02
标签:

昆山徐氏“一门三鼎甲”的家世

作者:孙广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博士后)

来源:《文史天地》2024年第6期

 

捧起书本即是名门,放下书本便是平民。自隋唐以来,入仕为官已经不是世家大族的专利,社会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家风传承、家学积累和科举考试完成阶层的跨越,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昆山徐氏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名门望族,其家族由田园走来,跻身书香世家。至康熙间,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三兄弟凭科举而晋身为清朝的新贵。徐乾学于康熙九年(1670年)中探花,官至刑部尚书;徐秉义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探花及第,累迁至吏部侍郎;徐元文中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官拜文华殿大学士,被时人称为“昆山三徐”“一门三鼎甲”。整个家族一时门庭极耀,无疑为苏南第一阀阅。学界对徐乾学兄弟家世的考察较为简略,本文立足史实,介绍三徐的家族故事。

 

农耕家庭

 

徐乾学祖上原居江苏常熟,自九世祖徐良开始,才迁居昆山。徐良,字子忠,号朴庵,力农成家,先是住在昆山墩上,后来定居湓渎村,享年80岁。徐良到徐昊的三代人,从勤恳的田间劳作到后来的生活富足,中间必定是经历了生活的困苦,从徐昊年少入赘,和其父生平不可考究足以想见。但从徐良因其子徐春而获封监察御史来看,其家族就已经具备了常人不能及的家教和品格。徐良常常劝勉同辈说:“人生在勤,不勤则匮,一旦饥寒迫身,悔何及耶?”乡里的不学之徒又经常因他的严肃正直而退避三舍。每当社日时,乡里摆设宴席,徐良因备受敬重而居上座。徐昊,字德克,因其子徐申而获赠刑部主事,卒后葬于城南九图戚家湾。徐昊年少时入赘同乡高家,后来担任赋长。他为人和厚,遵孝道,等到生活稍稍宽裕,便把父母接到城南居住。晚年乐善好施,热心调解邻里纷争,维护邻里和睦。正是他的坚韧和勤劳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可以让其后代静心读书,为徐申创造了进军科举事业的物质基础。

 

 

 

昆山与周边府县示意图

 

举业初兴

 

六世祖徐申,字周翰,号南川。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乡试举人,嘉靖时曾任蕲水知县、上饶知县,后因施政有方,升任刑部主事。徐申任蕲水知县期间,县里有一处险要滩涂名曰“迥风矶”,其上有一个连通圻湖和长江的重要港口,徐申带领民众用装满石块的竹笼和砂石填湖固港,最终使得百姓交通便利。任刑部主事时,徐申因在寿宁侯事件上直言而遭廷杖,随后被贬为湖州府推官。然而,他拒绝赴任,选择回归故里,与同乡魏校、方凤等人以吟咏诗歌为乐。徐申著有《诸儒奥论》,因其回到湓渎村旧居,后人称之为“南川先生”。自此,徐申拉开了昆山徐氏一族兴盛的序幕。

 

五世祖徐一元,字伯阳,号在川,以诸生身份入太学,因学识渊博,曾被大学士严讷延为幕宾,教导严讷诸子。时值浙江倭乱严重,物价横飞,民不聊生。一元有感时局危急,代大学士严讷草拟《蠲粮疏》三千余言,并劝其上奏。起初,严讷犹豫不决,问计于占卜。一元巧施一计,令卜者解以吉卦,这使严讷信心大增,从速上奏。朝廷依奏并下旨“减豁漕粟百万”,百万东南百姓得以存活。一元随后被委任为交河主簿,治理泊头镇,被江南人称为“交河生”。任职主簿期间,他采取了免除赋税、疏浚漕渠、振兴教育等一系列休养生息的善政,对地方发展贡献良多。一元因年老告归,著有《光训堂集》,卒后被追封为翰林院检讨。

 

徐一元之子徐汝龙,字言卿,号凤池,自幼聪明颖异,14岁就成了秀才,而且明孝悌之义,待母亲去世后,侍奉父亲和继母仍恪尽礼数。父母身故后,将田产悉数分予三庶弟并厚待异母姐妹四人。汝龙先前居住的南门老宅因遭倭患损毁,而投奔外祖家。后来生活稍稍宽裕,汝龙即反哺外祖家,迎养亲老,抚恤后嗣,报答外祖家患难相依之恩。汝龙卒年65岁,死后葬于城南七图水圩,因其子徐应聘而获封翰林院检讨。汝龙为人正直倜傥,扶危济困,虽然于科举上没有更进一步,但幸运的是保持了家学和家风,扶危墙于既倒,培养出了徐氏家族第一个进士徐应聘。

 

金榜题名

 

徐应聘(1554—1617年),字伯衡,号端铭,少年时即以才华盛名,12岁应童子试,被县令王用章“许以玉堂中人”。万历十年(1582年)中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成进士,随后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翰林院检讨,在史馆负责搜集整理历代典章制度。应聘以文章、风义被后进的翰林官所推崇,所提出的关于西北水利的建议均被采纳施行。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京察”考核官员,应聘遭流言中伤,未等贬黜便拂袖而去。主考官沈一贯主政,几次招他,应聘终不出仕,家居10多年后,被起用为行人司副,随后升为尚宝司丞。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应聘升光禄寺少卿,下决心整顿浮费现象,对寺中不必要支出进行优化,节约经费开支数万计,随后假归返乡。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升太仆寺少卿,应聘犹豫许久才赴任。当时寺官甚缺,应聘入职后身兼多职,兢兢业业,入职不满四月即卒于任上。应聘敬父母,爱兄弟,为人端方高洁、性情率真,死后葬于城西南刁泾无庄圩,入祀乡贤祠,著有《春王正月辨》和《友竹居诗集》。应聘的突然离世给徐氏家族以沉重打击,徐氏科举世家险些断送于此。

 

徐应聘有二子,长子徐永芳,字懋孺,次子徐永美(?—1617年),字含孺,均为贡生。徐永美中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副榜,成为当时读书人所宗仰的学者。可惜,父亲去世后,永美悲伤过度,身心遭受重创,逾年而卒,留下其妻潘氏(1587—1643年)和徐开法姐弟四人。潘氏是上海光禄丞潘元升的女儿、工部尚书潘季驯孙女,身为贤妻良母的她,坚韧刚毅,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备尝艰辛,故有“节孝徐母”之称,卒后入昆山徐节母祠。永美虽然早卒,但因其出色的后代徐乾学而获赠刑部尚书。

 

家学淬炼

 

昆山三徐的父亲徐开法(1614—1666年),字兹念,号坦斋,明贡生,生前被敕封为翰林院修撰,卒后因儿子乾学而被追为刑部尚书。其妻是同为昆山书香世家的才女顾氏(1616—1676年)。可以说开法夫妇将徐、顾两家的家学和家风全部倾注到了乾学兄弟身上,才造就了后来徐氏家族科举事业的盛景。开法自幼聪慧而有卓识,受家风的影响,不仅勤力治学,还立志行善,慷慨好义,走的也是科举入仕、振兴家业的道路。开法屡试乡试不第后,援例进入国子监,以期大展宏图,但向南明朝廷上书数十事均石沉大海,如开屯岛屿、募练乡勇等建议。后来因失望于朝廷混乱的政局,便不再出仕,归家育子,但浓重的家国情怀又使其不忘关心时政。

 

开法自幼秉持门风,读圣贤书,注重种德养心,仁礼孝悌,养成了乐善好施,维护公义的性格。开法急人之所急,去南京赴试途中,经常给一同应试的贫寒子弟提供行资,对因拖欠租税而被捕的秀才,开法设法周济他们,以免除他们的牢狱之灾。正是因为开法扶持贫士、匡扶正义不遗余力,故其去世时“四方悼者皆哭失声”。关于开法刚直好义的性格还流传着几个故事。

 

其一,沪上静安寺乡有王、叶两家人,早有婚约。后来王氏夫妇去世,只留下1子,家业没落。叶氏打算将女儿嫁给富裕的秦家,而把王氏儿子赶到油坊里当长工。开法知道后,对叶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承诺出资置办嫁妆,并操办婚礼,最终促成了两家的亲事。其二,嘉定真如镇陶圆的女儿天生丽质,被人贩子拐卖到了王副将开设的妓院,衙门无法制衡。陶圆夫妇痛哭流涕,却无能为力。最终开法与王副将据理力争,自掏50金将女子赎出交还给了其父母。另,清军进攻到昆山时,某镇将劫掠了数百名女子,强占了开法的宅院当作监禁之处,并让开法充当看守。开法趁其不备,将这些女子都放了,为了掩人耳目,毅然将自己的宅院全部烧毁了。等镇将来索人时,开法谎称疏于防火,发生火灾,人都烧死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正是诸如此类的举动,开法被时人称赞为少有的具有正义之气的人。

 

开法自少年时,学习能力就冠绝同龄人,常常一目十行,12岁时就能作文,15岁就中秀才,成为苏州远近闻名的才子。开法虽然怀才不遇,出仕无望,但不仅没有放弃钻研学问,反而更加用功。他博览群书,尤其精熟司马光《资治通鉴》,著有《甲子会记考证》。他沿袭家族研究易学的传统,搜集并整理易学书籍极其精要,使邑中学易士人皆尊其为宗。此外,他还广泛搜求典故及天下志书,对钱谷盈绌、科名盛衰、人才进退之事熟稔于心,并整理出了洪武、永乐两朝乡试、会试两榜的人物事迹。因开法擅长文章之道,顷刻间便能下笔千言,金溪许湾地区的书贾纷纷慕名前来,求取文章,刊刻发行。由于书中内容评论精当,楚粤士人争相抢购,竟一时造成“洛阳纸贵”。

 

开法隐退后勤勤恳恳地教导和督促儿子们学业,让乾学兄弟诵习他誊写的古今文章,并从旁指导他们执笔作文,稍有不贯通,便严厉批评。乾学兄弟每每参加考试,开法都等在考场外,考试一结束就让他们背诵所作的文章,如有谬误便当众斥责,从不在意旁人眼光。开法对儿子的鞭策从未放松,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年),乾学已成举人,元文考中状元,开法来到京师,不等元文问候的话讲完,仍像当初督课一样,先问元文当时学习国史的情况如何。此外,开法也经常督促女婿申穟的课业,勉励其要把科举功名放在心头。同时,开法亦重视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每当乾学兄弟读书闲暇时,开法会向他们讲述前人的嘉言懿行,以使他们明理正心、修身进德。顺治十一年(1654年)底,乾学与元文北上京师赶考时,开法赠给他们一封长信,内容都是检点自身、待人接物的箴言。时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元文中状元。开法闻讯立即寄信京师,仍是言辞恳切地诫勉元文。开法有感于年轻时无暇料理自己的生计,故而对儿子们的生活和前程格外地精心谋划。开法一生无法晋身仕途,转而把期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悉心教导与抚育儿子,希望他们能够取得功名,光宗耀祖。诚然,后来“徐氏三鼎甲”诞生,开法功不可没,正如叶方蔼说:“虽天之产才特异,而公善教之功,亦岂可泯哉?”

 

 

 

徐乾学画像

 

开法虽然隐居,但实际上一直关心着时局的发展,尤其关注东南地区。开法深厚的才学深得时人钦重,地方官时常登门向开法请教时政要务,开法便“条列兴革事宜”。当时漕政腐败不堪,差役勒索无度。开法认为必须正本清源,要从上至下进行政策改革。为此开法考察明朝历代漕运制度,指出其弊端与改进措施。当时苏州府和松江府赋税较重,开法多次向官员建言,应该仿照耶律楚材旧制或酌情减免税收,以缓解百姓的困苦。尽管其赋税方面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仍使闻者叹服。开法这种忧国忧民造福地方的事例不胜枚举。

 

三徐的母亲顾氏也有着极厚的家学积淀,其高祖顾济,正德丁丑进士,刑科给事中;曾祖顾章志,嘉靖癸丑进士,南京兵部右侍郎;祖父顾绍芳,万历丁丑进士,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编修;父亲顾同应,廪生,专心治学,甘于清贫,受东南士人推崇;母亲何夫人,也是学识渊博、精通诗书之人,被时人称为女先生;兄长为顾炎武,明末清初大儒。顾氏4岁就能吟诗作对,于诗书无不精通,15岁嫁入徐家,侍奉婆婆潘夫人孝谨备至,料理家事井然有序。开法离家南游期间,顾氏独自照料家庭抚育儿女,传授乾学兄弟诗书和修身立德之道。

 

顾氏悉心教育儿子读书治学。遇年景不好的时候,顾氏几乎把所有家资用于为儿子延请老师,自己只吃粗茶淡饭。老师不在的时候,顾氏亲自教导乾学兄弟课业。顾氏要求乾学兄弟所学诗书必须熟记于心,晚上入睡前都要观察乾学兄弟是否在谈论经书文艺,如若他们在嬉戏玩闹,便加以严厉责备。战乱期间,顾氏带着三子一女避乱高巷、张浦两地,尽管生活环境异常艰苦,顾氏仍不停止教乾学兄弟阅读《史记》《汉书》等。乾学三兄弟同在苏州府学时,顾氏辅佐开法监督儿子们课业更加严格,常常亲自披览他们所作的文章。

 

关于修身立德之道。乾学拔贡国子监,元文举于乡,进京前,顾氏教导儿子,交友不可不慎,要求儿子“与端人正士游处,不使稍暱近小人”。适逢奏销案,乾学遭革举人,元文被贬,顾氏告诫儿子,仕途之上要敬贤礼士,要保持平常之心看待仕途的进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元文中状元之后,乾学、秉义陆续探花及第,顾氏更是严加诫勉乾学兄弟要勤于修德。面对孙辈,顾氏早早重视德行教育,孙辈还在襁褓之中时,就叮嘱乳母“勿嬉笑勿多言勿诟谇”,以防后辈的品行受到影响。孙辈幼年时,顾氏便时常谆谆教诲“一切耳目嗜好不得杂进”。

 

 

 

徐秉义画像

 

科第绵长

 

在重视读书治学和德育培养的家族传统影响下,乾学兄弟积累了厚重的学识,主持了多部国家典籍的编修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徐乾学总裁《明史》《一统志》《大清会典》等,参修《鉴古辑览》《御选古文渊鉴》等,著有《憺园文集》《读礼通考》《资治通鉴后编》等,建有冠绝一时的藏书楼传是楼。徐秉义总裁《明史》《一统志》《律例》等,著有《培林堂文集》《经学志余》等。徐元文总裁《明史》《一统志》《三朝国史》《平定三逆方略》等,著有《含经堂集》《得树园诗集》等,为清初史学的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在乾学兄弟的勠力培育下,徐氏家族又陆续迎来了“五子登科”和“一弄十进士”的科举佳话,乾学的五个儿子都成为了进士,秉义和元文的5个儿孙也中了进士,徐氏家族的科举神话再次得以延续。可见,深厚的家族文化传统和优良的家风成为改变个人前途命运和维系家族兴盛不衰的不二法宝。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