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瑊 整理《周礼注》(《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本)出版暨前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23-10-02 23:01:18
标签:

石瑊 整理《周礼注》(《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本)出版暨前言

 

 

 

书名:《周礼注》(《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本)

作者:[东汉]郑玄 注;石瑊 整理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内容简介】

 

《周礼注》,东汉郑玄撰。“三礼”之一的《周礼》在内容上偏重于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王权政治中职官体系和行政运作的一种理想化设计。东汉郑玄网罗众家之说,博收约取,择善而从,撰《周礼注》十二卷,是汉代《周礼》研究之集大成者。本次整理,底本选用《四部丛刊》初编《周礼注》影印本,删去《释音》及句读,而施以现代标点。又取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本《周礼注》通校,并参考殿本及阮刻《十三经注疏》的相关校勘成果。

 

【整理者简介】

 

 

石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特聘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历史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经学与经学史研究,兼及秦汉史、文献学等相关问题。近期代表作有专著《清代“〈孔子家语〉王肃僞作”说再检讨》(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论文《何谓“通义”:〈白虎通义〉的体例及其性质再鞫》(《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27辑)、"The Way to the White Tiger Hall Conference: Evidence Gleaned from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Baihu Tong" (Early China, Vol. 45)。

 

【目次】

 

周礼卷第一 20

大宰 32

小宰 40

宰夫 44

宫正 47

宫伯 48

膳夫 49

庖人51

内饔 52

外饔 53

亨人 54

甸师 54

兽人 55

䱷人 56

鳖人 56

腊人 56

周礼卷第二 58

医师 58

食医 58

疾医 59

疡医 60

兽医 60

酒正 61

酒人 63

浆人 64

凌人 64

笾人 65

醢人 66

酰人 67

盐人 67

幂人 68

宫人 68

掌舍 69

幕人 69

掌次 70

大府 71

玉府 72

内府 73

外府 73

司会 74

司书 75

职内 75

职岁 76

职币 76

司裘 77

掌皮 78

内宰 78

内小臣 81

阍人 81

寺人 82

内竖 82

九嫔 83

世妇 83

女御 84

女祝 84

女史 84

典妇功 85

典丝 85

典枲 86

内司服 86

缝人 88

染人 88

追师 89

屦人 89

夏采 90

周礼卷第三 92

大司徒 105

小司徒 114

乡师 118

乡大夫 120

州长 122

党正 123

族师 125

闾胥 126

比长 126

封人 126

鼓人 127

舞师 128

牧人 129

牛人 130

充人 131

周礼卷第四 132

载师 132

闾师 133

县师 134

遗人 135

均人 135

师氏 136

保氏 137

司谏 138

司救 138

调人 139

媒氏 140

司市 141

质人 144

廛人 145

胥师 145

贾师 145

司虣 146

司稽 146

胥 146

肆长 147

泉府 147

司门 148

司关 148

掌节 149

遂人 150

遂师 153

遂大夫 154

县正 155

鄙师 155

酇长 155

里宰 156

邻长 156

旅师 156

稍人 157

委人 157

土均 158

草人 159

稻人 159

土训 160

诵训 160

山虞 160

林衡 162

川衡 162

泽虞 162

迹人 163

卝人 163

角人 163

羽人 164

掌葛 164

掌染草 164

掌炭 164

掌荼 165

掌蜃 165

囿人 165

场人 166

廪人 166

舍人 166

仓人 167

司禄 168

司稼 168

舂人 168

飠熙人 168

藁人 169

周礼卷第五 170

大宗伯 182

小宗伯 190

肆师 194

郁人 198

鬯人 198

鸡人 199

司尊彝 200

司几筵 202

天府 203

典瑞 204

典命 207

司服 209

典祀 211

守祧 212

世妇 212

内宗 213

外宗 213

冢人 214

墓大夫 215

职丧 216

周礼卷第六 217

大司乐 217

乐师 222

大胥 224

小胥 225

大师 226

小师 228

瞽蒙 229

眡了 229

典同 230

磬师 231

锺师 231

笙师 232

鎛师 232

韎师 233

旄人 233

籥师 233

籥章 234

鞮鞻氏 234

典庸器 235

司干 235

大卜 235

卜师 237

龟人 238

菙氏 239

占人 239

簭人 240

占梦 240

眡祲 241

大祝 242

小祝 247

丧祝 248

甸祝 249

诅祝 250

司巫 251

男巫 251

女巫 252

大史 252

小史 254

冯相氏 255

保章氏 255

内史 257

外史 257

御史 258

巾车 258

典路 262

车仆 263

司常 264

都宗人 265

家宗人 266

神仕 266

周礼卷第七 268

大司马 280

小司马 289

军司马 289

舆司马 290

行司马 290

司勋 290

马质 291

量人 292

小子 292

羊人 293

司爟 294

掌固 294

司险 295

掌疆 296

候人 296

环人 296

挈壶氏 297

射人 297

服不氏 300

射鸟氏 301

罗氏 301

掌畜 301

周礼卷第八 303

司士 303

诸子 305

司右 306

虎贲氏 306

旅贲氏 307

节服氏 307

方相氏 308

太仆 308

小臣 310

祭仆 310

御仆 311

隶仆 311

弁师 312

司甲 313

司兵 313

司戈盾 314

司弓矢 314

缮人 317

槀人 317

戎右 318

齐右 318

道右 319

大驭 319

戎仆 320

齐仆 320

道仆 321

田仆 321

驭夫 321

校人 322

趣马 324

巫马 324

牧师 325

廋人 325

圉师 326

圉人 326

职方氏 326

土方氏 330

怀方氏 330

合方氏 331

训方氏 331

形方氏 331

山师 332

川师 332

邍师 332

匡人 333

撢人 333

都司马 333

家司马 333

周礼卷第九 334

大司寇 346

小司寇 349

士师 353

乡士 356

遂士 357

县士 357

方士 358

讶士 359

朝士 360

司民 362

司刑 362

司刺 363

司约 363

司盟 364

职金 365

司厉 366

犬人 366

司圜 367

掌囚 367

掌戮 368

司隶 369

罪隶 369

蛮隶 370

闽隶 370

夷隶 370

貉隶 370

周礼卷第十 371

布宪 371

禁杀戮 371

禁暴氏 371

野庐氏372

蜡氏 373

雍氏 373

萍氏 374

司寤氏 374

司烜氏 374

条狼氏 375

脩闾氏 375

冥氏 376

庶氏 376

穴氏 376

翨氏 377

柞氏 377

薙氏 377

硩蔟氏 378

翦氏 378

赤犮氏 378

蝈氏 378

壶涿氏 379

庭氏 379

衔枚氏 380

伊耆氏 380

大行人 380

小行人 385

司仪 387

行夫 392

环人 392

象胥 393

掌客 394

掌讶 397

掌交 398

掌察 399

掌货贿 399

朝大夫 399

都则 399

都士 400

家士 400

周礼卷第十一 401

轮人 406

舆人 412

輈人 413

筑氏 418

冶氏 419

桃氏 419

凫氏 420

㮚氏 422

段氏 424

函人 424

鲍人 425

韗人 426

韦氏 427

裘氏 427

画缋 427

锺氏 428

筐人 429

㡛氏 429

周礼卷第十二 430

玉人 430

楖人 433

雕人 433

磬氏 433

矢人 434

陶人 435

瓬人 436

梓人 436

庐人 440

匠人 441

车人 447

弓人 450

 

【整理前言】

 

《周礼》起初称《周官》,而其改名《周礼》,时间约在王莽 居摄之初。此外,《周礼》尚有《经礼》《礼仪》《礼经》《正经》等别名。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周礼》归属于经部礼学的大门类。礼学向来以《仪礼》《礼记》《周礼》三部经典(三《礼》)爲主干。但与《仪礼》以士礼爲中心,《礼记》是诸儒说礼杂编不同,《周礼》集中讨论的是有关礼制的内容,且它的编排更加系统,取旨也更爲宏大。

 

《周礼》全书分爲《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徒》《冬官司空》六篇,分别对应王权之下政府的六大行政部门。篇题所列既是部门长官,也是府衙名称。其下的每篇文字由叙文、叙官、职文三部分组成。叙文总言该部职官的设置之由,叙官详列该部职官的名称、爵位、属员编制等内容,职文则具体介绍该部职官所负担的职责与行政事务。具体说来,天官府掌“邦治”,属职63项;地官府掌“邦教”,属职78项;春官府掌“邦礼”,属职70项;夏官府掌“邦政”,属职70项;秋官府掌“邦禁”,属职66项;冬官府掌“邦事”,属职30项(此据《考工记》),全书共计职官377项。可以说,《周礼》的作者通过对政府各部门职官的精细化建构,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王权政治的职官体系和行政运作的一种理想化设计。

 

正缘于此,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改革,往往从《周礼》中获取灵感。无论是西汉末年王莽改制,还是西魏 恭帝“建六官”,再到北宋 王安石变法,《周礼》的影响无处不在。所以它得以与《仪礼》《礼记》鼎足而三,共尊经典,完全是由自身独特的思想内容与宝贵价值所决定。

 

有关《周礼》的作者和时代问题,迄今尚无定论。传统上,主要有三派意见。(一)认爲《周礼》是西周初年周公所作,信从者以郑玄爲代表。《周礼·天官·叙官》“惟王建国”,郑玄注云:“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二)认爲《周礼》是战国时人所作,支持者有东汉 林孝存、何休等。唐 贾公彦《序周礼兴废》云:“林孝存以爲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何休亦以爲六国阴谋之书。”(三)认爲《周礼》是西汉末年刘歆僞造,目的在于协助王莽篡汉。此说系宋人胡宏首倡,而在近代由康有爲在《新学僞经考》中极力宣扬。

 

尽管现代学者依然有人支持《周礼》爲刘歆僞造的说法,但此说证据薄弱,持论者多牵强臆断,论证时往往带有现实隐射攻击的目的,已不爲当前的学界主流所接受。而《周礼》在西汉的发现与存在,《史记》《汉书》的记载皆足以提供线索。《汉书·景十三王传》谓景帝时,河间献王 刘德“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尙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如果说刘德获得古文经典的情况,不见于《史记》,而《汉书》是东汉文字,难以作爲确证的话,《史记·封禅书》中的记载则更加值得注意。《史记·封禅书》:“《周官》曰,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史记》此处约略取用《周礼·春官·大司乐》之文。《大司乐》云:“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锺爲宫,大蔟爲角,姑洗爲征,南吕爲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清 孙诒让《周礼正义》谓“司马迁以此圜丘爲即南郊之祭。其云‘迎长日之至’者,兼取《郊特牲》文也”。贾公彦《序周礼兴废》称“《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司马迁所用,或许即当时秘府之藏本。

 

必须承认,在现有条件下,要精确论定《周礼》的作者及其产生时代是非常困难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周礼》记载了大量有关周代制度的内容,同时又不乏理想色彩。根据当前学界对于中国早期文本生成的认识,如同其他经子典籍,《周礼》在长期流传中必然经历了多次传抄整理。至其在汉代形成比较稳定的文本面貌,整个过程非一时一人之功。而《周礼》流传至汉代,阙《冬官》一篇,汉人取《考工记》补之。这说明相对完整系统的《周礼》文本在先秦时期应当已经出现。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周官传》四篇”,这应是《周礼》最早的注释文字。但爲之作传者已不可考。《后汉书·儒林传》谓“《周官经》六篇,前世传其书,未有名家。”东汉 永平之初,刘歆弟子河南 缑氏 杜子春年且九十,研治《周礼》,能通其读,颇识其说,传其学于郑众、贾逵。郑、贾二人受学后,各自着有《周礼解诂》。马融又在二解的基础上作《周官传》。除此之外,东汉《周礼》注家尚有郑众之父郑兴,以及卫宏、张衡等人。至汉末,郑玄从马融与东郡 张恭祖受《周礼》,同时网罗众家之说,博收约取,择善而从,撰《周礼注》十二卷。

 

郑氏《周礼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是汉代《周礼》研究集大成的著作,同时,在郑学的理念下,三《礼》应以《周礼》居首。因此,《周礼注》实际担负了郑学“以《周礼》爲纲,调和三《礼》”的中心任务,学术意义特爲突出。汉代之后,魏 王肃有《周官礼注》十二卷,西晋前后行于一时,几夺郑学之席。然而东晋以降,郑学逐渐复兴。南北朝的经学好尚虽有差别,但三《礼》之学宗郑则一。至唐代,有贾公彦爲郑玄《周礼注》作疏。后经宋人将郑《注》、贾《疏》合刻作爲《十三经注疏》之一种,郑氏《周礼注》作爲正经之正注的经典地位不再存在挑战。

 

郑玄《周礼注》现存宋本基本完整者有两部(不数重言重义及纂图互注本),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一)索书号7922,宋 婺州 市门巷 唐宅刻本,有劳健抄补并跋。半叶13行行25字,小字双行行35字,白口,左右双边。有《古逸丛书三编》及《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本。(二)索书号8635,附唐 陆德明《释音》,宋刻本,有清 费念慈跋。半叶10行行19字,小字双行行23字,细黑口,四周双边。有1934年文禄堂影印本。

 

民国时,张元济先生编印《四部丛刊》初编,《周礼注》采用明 嘉靖刻本影印。此本系用清 叶德辉 观古堂旧藏,附唐 陆德明《释音》,有句读。半叶8行行17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张元济《缩本四部丛刊初编书录》谓此本“每卷题‘周礼卷第几’,次行顶格书篇名,下空五格题‘郑氏注’,《释音》以圈隔之。通体有句读,左栏外有耳。款式均与武英殿所翻岳本《五经》同”,或可见其渊源。

 

本次整理,爲纪念张元济先生,底本选用《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本《周礼注》,并依据《国学小丛书》的既定体例,删去《释音》及句读,而爲之施以现代标点。同时,选取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本《周礼注》通校底本,又参校以武英殿刻及阮刻《十三经注疏》。此外,点校者还适度参考了现代学者对《周礼》的整理成果,力争最终能爲古籍爱好者提供一个简明而妥善的阅读选择。当然,限于水平,失误和错谬再所难免,恳请学界方家不吝赐教,以便日后修订完善。

 

石瑊

二〇二〇年二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