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中汲取向上向善力量
——“中华经典共读计划”圆满收官
来源:“中国孔子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三年岁次癸卯三月初五日壬子
耶稣2023年4月24日
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的红利时代,如果你能用一年时间用心读中华经典,势必收获意想不到的丰富智慧和巨大力量。
近日,由中国孔子网策划推出的“中华经典共读计划”活动圆满收官。活动从2022年4月23日第27个世界读书日启动以来,用经典之声陪伴着大家走过了365天的时间,创下4万余次打卡记录。
名家推荐诵读经典从《论语》开始
“中华经典共读计划”带领大家学习的第一部经典是由著名文化学者彭林、傅佩荣、杨朝明、鲍鹏山、刘强共同推荐的《论语》,虽然这部书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但却鲜少有人能真正识得其中蕴藏的巨大“宝藏”。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论语》?同济大学教授刘强在为听众寄语时说,《论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乳,对中华文明根本精神的凝聚和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塑造作用和巨大影响。《论语》语言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富含精妙睿智的格言警句,鲜活生动的历史故事,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情理兼备的价值判断,任何人读了都会获益一生。
“中华经典共读计划”选用权威读本——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系”为范本,由山东省演讲学会会长武传涛正音诵读,中国孔子网主播做内容阐读,带领大家逐字逐句的正确诵读、正确理解《论语》《大学》《中庸》《孝经》等儒家经典,引导启发人们对于生命的积极思考与实践。
“诵读经典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读。”武传涛对于经典诵读一丝不苟,力求情感到位,读音相对规范。他表示,经典诵读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有效载体,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用诵读感染更多的人是使命职责。
知行合一让诵读经典成为习惯
儒家经典的育人功能,被世人普遍认知,其中大部分内容是谈修身做人,很多名句被人们作为座右铭,诸如“仁者爱人”“格物致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等等。经典就像一面镜子,帮助人们拂去脸上的灰尘,摒弃心中恶念,时时提醒“三省吾身”。
每天早上6时,“中华经典共读计划”诵读群晨读准时开始,打卡消息接踵而至。“学了中华经典,感到自己有根了。”李敬是学习传统文化的获益者,多年来,他致力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自己学习经典的收获倾囊相授。他带领自己的公益诵读团队加入了“中华经典共读计划”,并志愿挑起了公益领读人的大旗,组织举办了多场中华经典诵读交流互鉴线上活动。
学习经典的目的是躬行实践,成为更好的自己。李敬坦言:“在不断地困顿过后,才对‘为天地立心’有了一些体会,对成年人如何‘去知与故’‘损之又损’有了一些体验,对‘中国文化的未来’有了一些思考。”
通过参加“中华经典共读计划”,大家也对经典当中的智慧和深刻道理有所领悟,并逐步实践于工作和生活当中。“通过对中华经典的诵读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来自山东济南的朱启迪用一年的时间学习打卡,他在感想中写到,我渐渐发现自己的身心状态更加平和了,与家人和朋友同事关系更加融洽了,怨天尤人的情绪更少了,心情愉悦的时刻更多了,遇事行有不得,适时能够反求诸己。
收获四季激发传统文化时代活力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的书。”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为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2022年3月至12月,中国孔子网特别策划推出“《论语》诵读接力大会”,历经“春韵、夏歌、秋颂、冬赞”四季,吸引了全国各地中小学校、书院、读书会、儒学社团及全国孔子学堂的竞相参与。3万余名《论语》爱好者,以吟诵、朗读、京剧唱白等形式参与其中,共投递2万余件作品,在全社会营造了学经典、诵经典、用经典的浓厚氛围。
活动专题页面视频播放量630余万次。百度搜索“论语诵读接力大会”词条达390余万条。
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根基,今天,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华文化巨大能量再次喷涌,唤醒了中国人对文化的高度自信,担负起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责任,其精髓的主流仍然是孔子之道,这也是世界永久的福祉。
无论是“中华经典共读计划”还是“《论语》诵读接力大会”,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对于文化“两创”繁荣发展的有益实践,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