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枫 周春健 主编 《清人经解丛编》出版

栏目:
发布时间:2023-03-12 19:31:26
标签:《清人经解丛编》

刘小枫 周春健 主编 《清人经解丛编》出版

 

 

 

书名:《清人经解丛编》

主编:刘小枫 周春健

 

【清人经解丛编】

 

如今我国处于数百年难逢的历史时期,修复我国已然破损的文明传统,乃当下的世纪性学术使命。清代学术的辉煌传世成就,显见于整理国故历代经典,此乃学界共识。21世纪中国学术能否有成、能否化解西方文明的挑战,不仅端赖当今学人掌握西方历代经典的进深,亦当基于对中国历代经典的重新认识。

 

 

 

▲ 阮元辑《清经解》与王先谦辑《清经解续编》刻本书影

 

【出版说明】

 

如今我国处于数百年难逢的历史时期,修复我国已然破损的文明传统,乃当下的世纪性学术使命。清代学术的辉煌传世成就,显见于整理国故历代经典,此乃学界共识。21世纪中国学术能否有成、能否化解西方文明的挑战,不仅端赖当今学人掌握西方历代经典的进深,亦当基于对中国历代经典的重新认识。八十年代初,中华书局推出“十三经清人注疏”整理规划,见目二十余种,刊行十余种,嘉惠学林,功莫大焉。惜乎这一计划尚未完成,且未囊括的十三经清人注疏不在少数,令人惋惜。

 

本“丛编”愿承继前辈心志,继往开来,继续整理十三经清人笺注。整理方式为:繁体横排,施加现代标点,针对难解语词、人物职官、典章制度、重要事件等下简明注释。如今的典籍整理,大多点校为止,如此习惯做法使故书仍然是“故书”,我们的企望是,通过笺释使得故书焕然而为当今向学青年的活水资源。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中国典籍编注部甲组

2009年5月

 

 

 

▲ 《清经解》书影,道光年间初刻本

 

【已出书目】

 

● 《三家诗遗说》(2010年) 

● 《经学通论》(2011年/2021年) 

● 《孝经集注述疏》(2011年) 

●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附《读书堂答问》(2013年) 

● 《皇清经解提要》(2014年) 

 

01

 

 


三家诗遗说

[清]冯登府 著 房瑞丽 校注154页,2001年5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冯登府(1783-1841),字云伯,号勺园,又号柳东,嘉兴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二十五年进士。一生以著书立说为业,对经史百家无不广闻博记,而经学造诣尤深。与阮元、李富孙交往密切,著作甚丰,《清儒学案》中专为其立《柳东学案》。清代中后期,三家《诗》辑佚成果斐然,冯登府所撰《三家诗遗说》即为其中一部代表作。书中对所辑之三家《诗》说进行概括,探寻三家《诗》义,乃冯登府三家《诗》研究的总结性著作。此次校注底本以天津图书馆所藏李富孙抄本为依据,参校国家图书馆所藏稿本。此校注本的问世,将有助于学界深入理解和研究三家《诗》。

 

【目  录】

 

点校说明 《三家诗遗说》

卷一 《三家诗遗说》

卷二 《三家诗遗说》

卷三 《三家诗遗说》

卷四 《三家诗遗说》

卷五 《三家诗遗说》

卷六 《三家诗遗说》

卷七 《三家诗遗说》

卷八 三家诗遗说补齐诗

 

02

 

 

 

经学通论

[清]皮锡瑞 著 周春健 校注

477页,2011年4月/560页,2021年4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辛亥革命之前,德政传统危难之际,湘中大儒皮锡瑞聚集精神,著《经学历史》和《经学通论》两种,相互发明,警醒国体危难意识。我国传统学术过去并无学术史名目,但《经学历史》绝非如今意义上之学术史;同理,我国传统学术过去并无通论名目,但《经学通论》绝非如今意义上之经学理论,而是因应国体危难亟求两千年来历代大儒之精神。

 

《经学通论》坊间仍流传1954年中华书局据民国时期旧式句读刊印本出版之影印本,迄今无校注本出。本书以古典文学普及本方式校注《经学通论》,为热切回归古典学问的年青学子提供没有受到现代“主义”学问污染的“绿色”读本。

 

【目  录】

 

一、易经

1.论变易、不易皆《易》之大义

2.论伏羲作《易》垂教,在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

3.论重卦之人当从史迁、扬雄、班固、王充以为文王

4.论《连山》《归藏》

5.论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皆无明据,当为孔子所作

6.论《易》至孔子始著,于是学士大夫尊信其书

7.论卦辞、爻辞即是系辞,《十翼》之说于古无征

8.论孔子作卦辞、爻辞,又作《彖》《象》《文言》,是自作而自解

9.论传经之人惟《易》最详,经义之亡惟《易》最早

10.论汉初说《易》皆主义理、切人事,不言阴阳、术数

11.论阴阳灾变为《易》之别传

12.论孟氏为京氏所托,虞氏传孟学,亦间出道家

13.论郑、荀、虞三家之义,郑据《礼》以证《易》,学者可以推补,不必推补爻辰

14.论《费氏易》传于马、郑、荀、王而其说不同,王弼以十篇说经,颇得费氏之旨

15.论王弼多清言而能一扫术数,瑕瑜不掩是其定评

16.论以传附经始于费直不始于王弼,亦非本于郑君

17.论宋人图书之学亦出于汉人而不足据

18.论《先天图》不可信,朱子《答袁机仲书》乃未定之说

19.论胡渭之辨甚确,若知《易》皆孔子所作,更不待辨而明

20.论黄宗羲论《易》取《王注》与《程传》,汉之焦、京,宋之陈、邵,皆所不取,说极平允,近人复理焦、京之绪又生一障

21.论近人说《易》,张惠言为颛门,焦循为通学,学者当先观二家之书

22.论象数已具于《易》,求象数者不当求象于《易》之外,更不当求数于《易》之先

23.论焦循《易》学深于王弼,故论王弼得失极允

24.论焦循以假借说《易》本于《韩诗》,发前人所未发

25.论假借说《易》并非穿凿,学者当援例推补

26.论《易》说多依托,不当崇信伪书

27.论《易》为卜筮作,实为义理作;孔子作卦爻辞纯以理言,实即羲、文本意

28.论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

29.论汉人古义多不传,汉碑可以引证

30.论筮《易》之法,今人以钱代蓍,亦古法之遗

 

二、书经

31.论《尚书》分今古文最先,而《尚书》之今古文最纠纷难辨

32.论汉时今古文之分由文字不同,亦由译语各异

33.论伏生传经二十九篇非二十八篇,当分《顾命》《康王之诰》为二,不当数《书序》与《大誓》

34.论古文增多十六篇见《汉志》,增二十四篇为十六卷见《孔疏》,篇数分合增减皆有明文

35.论《尚书》伪中作伪,屡出不已,其故有二:一则因秦燔亡失而篇名多伪,一则因秦燔亡失而文字多伪

36.论伏生所传今文不伪,治《尚书》者不可背伏生《大传》最初之义

37.论《伏传》之后以《史记》为最早,《史记》引《书》多同今文,不当据为古文

38.论《伏传》《史记》之后惟《白虎通》多引今文,《两汉书》及汉碑引《书》,亦皆汉时通行之本

39.论古文无师说,二十九篇之古文说亦参差不合,多不可据

40.论《禹贡》山川当据经文解之,据汉人古义解之,不得从后起之说

41.论五福、六极明见经文,不得以为术数,五行配五事,当从《伏传》《汉志》

42.论古文《尚书》说误以《周官》解唐、虞之制

43.论古文《尚书》说变易今文,乱唐、虞、三代之事实

44.论《尚书》义凡三变,学者各有所据,皆不知专主伏生

45.论卫、贾、马、郑尊古文而抑今文,其故有二:一则学术久而必变,一则文字久而致讹

46.论庸生所传已有脱漏,足见古文不如今文,中古文之说亦不可信

47.论百篇全经不可见,二十九篇篇篇有义,学者当讲求大义,不必考求《逸书》

48.论《书序》有今古文之异,《史记》所引《书序》皆今文,可据信

49.论马、郑、伪孔古文《书序》不尽可据信,致为后人所疑,当以《史记》今文《序》为断

50.论二十九篇皆完书,后人割裂补亡,殊为多事

51.论伪孔经传前人辨之已明,阎若璩、毛奇龄两家之书互有得失,当分别观之

52.论焦循称《孔传》之善,亦当分别观之

53.论宋儒体会语气胜于前人,而变乱事实不可为训

54.论伪孔书相承不废,以其言多近理,然亦有大不近理者,学者不可不知

55.论伪古文多重复且敷衍不切

56.论《孔传》尽释经文之可疑及马、郑古文与今文驳异之可疑

57.论《尚书》有不能解者当阙疑,不必强为傅会,汉儒疑辞不必引为确据

58.论伪古文言仁言性言诚乃伪孔袭孔学,非孔学出伪书

59.论王柏《书疑》疑古文有见解,特不应并疑今文

60.论刘逢禄、魏源之解《尚书》多臆说,不可据

61.论孔子序《尚书》略无年月,《皇极经世》《竹书纪年》所载共和以前之年皆不足据

62.论《尚书》是经非史,史家拟《尚书》之非

63.论治《尚书》当先看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

 

三、诗经

64.论《诗》比他经尤难明,其难明者有八

65.论《诗》有正义有旁义,即古义亦未尽可信

66.论《关睢》为刺康王诗,鲁、齐、韩三家同

67.论《关睢》刺康王晏朝,诗人作诗之义;《关睢》为正风之首,孔子定诗之义,汉人已明言之

68.论四始是孔子所定,《仪礼》亦孔子所定,解此乃无疑于合乐《关睢》、工歌《鹿鸣》

69.论班固云《关睢》“哀周道而不伤”为“哀而不伤”之确解

70.论毕公追咏文王、太姒之事以为规谏,范处义说得之,非本有是诗而陈古以讽

71.论魏源以《关睢》《鹿鸣》为刺纣王,臆说不可信,三家初无此义

72.论四始之说当从《史记》所引《鲁诗》,《诗纬》引《齐诗》异义,亦有可推得者

73.论三家亡而《毛传》孤行,人多信毛疑三家,魏源驳辨明快,可为定论

74.论《毛传》不可信而明见《汉志》,非马融所作

75.论以世俗之见解《诗》最谬,《毛诗》亦有不可信者

76.论毛义不及三家,略举典礼数端可证

77.论三家《诗》大同小异,《史记·儒林列传》可证

78.论《诗序》与《书序》同有可信有不可信,今文可信,古文不可尽信

79.论朱子不信《毛序》有特见,魏源多本其说

80.论马端临驳朱申毛,可与朱说参看,且能发明风人之旨

81.论《乐记》疏引《异义》说《郑诗》非必出于三家,魏源据以为三家《诗》,未可执为确证

82.论《毛序》或以为本之子夏,或以为续于卫宏,皆无明文可据,即以为卫宏续作,亦在郑君之前

83.论十五国风之次当从《郑谱》,世次篇次,三家亦不尽同于毛

84.论迹熄《诗》亡说者各异,据三家《诗》,变风亦不终于陈灵

85.论《诗》齐、鲁、韩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太史公、褚先生、郑君以为有父又感天,乃调停之说

86.论《生民》《玄鸟》《长发》《閟宫》四诗,当从三家不当从毛

87.论《鲁颂》为奚斯作,《商颂》为正考父作,当从三家不当从毛

88.论正考父与宋襄公年代可以相及,郑君《六艺论》从三家《诗》,笺《毛》亦兼采三家

89.论《郑谱》《郑笺》之义,知声音之道与政通

90.论先鲁后殷、新周故宋见《乐纬》,三《颂》有《春秋》存三统之义

91.论《左氏传》所歌《诗》皆传家据已定录之,非孔子之前已有此义

92.论赋、比、兴、豳雅、豳颂皆出《周礼》,古文异说不必深究

93.论《南陔》六诗与金奏三《夏》不在三百五篇之内

94.论《诗》无不入乐,《史》《汉》与《左氏传》可证

95.论《诗》至晋后而尽亡,开元遗声不可信

96.论《诗》教温柔敦厚在婉曲不直言,《楚辞》及唐诗、宋词犹得其旨

97.论三百篇为全经,不可增删改窜

98.论风人多托意男女,不可以文害辞

99.论鸟兽草木之名,当考《毛传》《尔雅》《陆疏》而参以图说、目验

100.论《郑笺》《朱传》间用三家,其书皆未尽善

101.论孔子删《诗》是去其重,三百五篇已难尽通,不必更求三百五篇之外

 

四、三礼

102.论汉初无“三礼”之名,《仪礼》在汉时但称《礼经》,今注疏本《仪礼》大题非郑君自名其学

103.论郑君分别今之《仪礼》及《大戴礼记》《小戴礼记》甚明,无小戴删大戴之说

104.论三《礼》之分自郑君始,郑于《仪礼》十七篇自序皆依刘向《别录》;《礼记》四十九篇皆引《别录》,已有《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非马融所增甚明

105.论郑注《礼器》以《周礼》为“经礼”、《仪礼》为“曲礼”有误,臣瓒注《汉志》不误

106.论郑注三《礼》有功于圣经甚大,注极简妙并不失之于繁 

107.论汉立二戴博士是《仪礼》非《礼记》,后世说者多误,毛奇龄始辨正之

108.论段玉裁谓汉称《礼》不称《仪礼》甚确,而回护《郑注》未免强辞

109.论礼所以复性节情,经十七篇于人心世道大有关系

110.论《礼》十七篇为孔子所定,邵懿辰之说最通,订正《礼运》“射御”之误当作“射乡”尤为精确

111.论邵懿辰以《逸礼》为伪,与伪古文《书》同,十七篇并非残阙不完,能发前人之所未发

112.论古礼情义兼尽,即不能复而礼不可废

113.论礼虽繁而不可省,即昏、丧二礼可证

114.论古冠、昏、丧、祭之礼,士以上有同有异

115.论后仓等推《士礼》以致于天子,乃礼家之通例,《郑注》《孔疏》是其明证

116.论《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当从朱子采用臣瓒之说,《仪礼经传通解》分节尤明

117.论言理不如言礼之可据,朱子以此推服郑君,而郑君之说亦由推致而得

118.论郑樵辨《仪礼》皆误,毛奇龄驳郑樵,而攻《仪礼》之说多本郑樵

119.论熊朋来于三《礼》独推重《仪礼》,其说甚通

120.论《聘礼》与《乡党》文合,可证《礼经》为孔子作

121.论读《仪礼》重在释例,尤重在绘图,合以分节,三者备则不苦其难

122.论宋儒掊击郑学实本王肃,而袭为己说,以别异于注疏

123.论王肃有意难郑,近儒辨正已详,《五礼通考》舍郑从王,俞正变讥之甚是

124.论古人行礼有一定之例,九拜分别,不厌其繁

125.论古礼多不近人情,后儒以俗情疑古礼,所见皆谬

126.论古礼最重丧服,六朝人尤精此学,为后世所莫逮

127.论王朝之礼与古异者可以变通,民间通行之礼宜定画一之制

128.论明堂、辟雍、封禅,当从阮元之言为定论

129.论古制不明由于说者多误,小学、大学皆不知在何处

130.论三《礼》皆周时之礼,不必聚讼,当观其通

131.论《周官》改称《周礼》始于刘歆,武帝尽罢诸儒即其不信《周官》之证

132.论《周官》当从何休之说出于六国时人,非必出于周公,亦非刘歆伪作

133.论毛奇龄谓《周官》不出周公,并谓《仪礼》不出周公,而不知《仪礼》十七篇乃孔子所定,不可诋毁

134.论《周礼》为古说,《戴礼》有古有今,当分别观之,不可合并为一

135.论郑君和同古今文,于《周官》古文、《王制》今文力求疏通,有得有失

136.论郑君以《周礼》为经、《礼记》为记,其别异处皆以《周礼》为正,而《周礼》自相矛盾者仍不能弥缝

137.论《周礼》在周时初未举行,亦难行于后世

138.论《周官》之法不可行于后世,马瑞临《文献通考》言之最晰

139.论郑樵解释《周礼》疑义,未可信为确据

140.论《周官》并非周公未行之书,宋元人强补《周官》更不足辨

141.论《礼记》始撰于叔孙通

142.论《王制》《月令》《乐记》非秦汉之书

143.论《王制》为今文大宗,即《春秋》素王之制

144.论《礼记》所说之义,古今可以通行

145.论《礼记》记文多不次,若以类从尤便学者,惜孙炎、魏征之书不传

146.论《郑注》引汉事、引谶纬皆不得不然,习《礼记》者当熟玩注疏,其余可缓

147.论宋、明人疑经之失,明人又甚于宋人

148.论古宫室、衣冠、饮食不与今同,习礼者宜先考其大略,焦循《习礼格》最善

149.论《礼记》义之精者本可单行,《王制》与《礼运》亦可分篇别出

150.论《六经》之义礼为尤重,其所关系为尤切要

151.论《大戴礼记》

152.论经学纠缠不明,由专据《左传》《周礼》二书轻疑妄驳

153.论《礼经》止于十七篇,并及群经当求简明有用,不当繁杂无用

 

 

五、春秋

154.论《春秋》大义在诛讨乱贼,微言在改立法制,《孟子》之言与《公羊》合,朱子之注深得《孟子》之旨

155.论《春秋》是作不是钞录,是作经不是作史,杜预以为周公作凡例,陆淳驳之甚明

156.论董子之学最醇,微言大义存于董子之书,不必惊为非常异义

157.论“存三统”明见董子书,并不始于何休,据其说足知古时二帝三王本无一定

158.论“异外内”之义与“张三世”相通,当竞争之时,尤当讲明《春秋》之旨

159.论《春秋》素王不必说是孔子素王,《春秋》为后王立法,即云为汉制法亦无不可

160.论《春秋》改制犹今人言变法,损益四代,孔子以告顔渊,其作《春秋》亦即此意

161.论《春秋》为后世立法,惟《公羊》能发明斯义,惟汉人能实行斯义

162.论《谷梁》在《春秋》之后,曾见《公羊》之书,所谓“一传”即《公羊传》

163.论《公羊》《谷梁》二传当为传其学者所作,《左氏传》亦当以此解之

164.论《谷梁》废兴及三《传》分别

165.论《春秋》兼采三《传》不主一家始于范甯“甯”,原作“宁”,据思贤书局本正文改。,而实始于郑君

166.论《春秋》借事明义之旨,止是借当时之事做一样子,其事之合与不合、备与不备本所不计

167.论三统三世是借事明义,黜周王鲁亦是借事明义

168.论《春秋》有现世主义有未来主义,义在尊王攘夷而不尽在尊王攘夷

169.论孔子成《春秋》不能使后世无乱臣贼子,而能使乱臣贼子不能无惧

170.论《春秋》一字褒贬之义,宅心恕而立法严

171.论《春秋》书灾异不书祥瑞,《左氏》《公羊》好言占验,皆非大义所关

172.论“获麟”《公羊》与《左氏》说不同而皆可通,郑君已疏通之

173.论《春秋》本鲁史旧名,《墨子》云“百国《春秋》”即百二十国宝书

174.论《汉志》“《春秋》古经”即《左氏经》,《左氏经》长于二传,亦有当分别观之者

175.论左氏不在七十子之列,不得口受传指,《左传疏》引《严氏春秋》不可信,引刘向《别录》亦不可信

176.论赵匡、郑樵辨左氏非丘明,《左氏传》文实有后人附益

177.论贾逵奏《左氏》义长于《公羊》,以己所附益之义为《左氏》义,言多诬妄

178.论《左氏传》不解经,杜、孔已明言之,刘逢禄考证尤详晰

179.论《左氏传》止可云载记之传,刘安世已有“经自为经,传自为传,不可合一”之说

180.论杜预解《左氏》始别异先儒,尽弃二传,不得以杜预之说为孔子《春秋》之义

181.论孔子作《春秋》以辟邪说,不当信刘歆、杜预,反以邪说诬《春秋》

182.论《左氏》采各国之史以成书,读者宜加别白,断以《春秋》之义

183.论《左氏》所谓礼多当时通行之礼,非古礼,杜预短丧之说,实则《左氏》有以啓之

184.论《春秋》是经,《左氏》是史,必欲强合为一,反致信传疑经

185.论《公羊》《左氏》相攻最甚,何、郑二家分左右袒,皆未尽得二传之旨

186.论《春秋》必有例,刘逢禄、许桂林《释例》大有功于《公羊》《谷梁》,杜预《释例》亦有功于《左氏》,特不当以凡例为周公所作

187.论日、月、时正变例

188.论三《传》以后说《春秋》者亦多言例,以为本无例者非是

189.论啖助说《左氏》具有特识,说《公》《谷》得失参半,《公》《谷》大义散配经文,以《传》考之确有可征

190.论啖、赵、陆不守家法,未尝无扶微学之功,宋儒治《春秋》者皆此一派

191.论《公》《谷》传义、《左氏》传事,其事亦有不可据者,不得以亲见国史而尽信之

192.论刘知几诋毁《春秋》并及孔子,由误信杜预、孔颖达,不知从《公》《谷》以求圣经

193.论刘知几据《竹书》以诋圣经,其惑始于杜预,唐之陆淳、刘贶已驳正其失

194.论《春秋》家、《左传》家当分为二,如刘知几说

195.论孔子作《春秋》,增损改易之迹可寻,非徒因仍旧史

196.论宋五子说《春秋》有特见,与《孟子》《公羊》合,足正杜预以后之陋见谬解

197.论“断烂朝报”之说不必专罪王安石,朱子疑《胡传》并疑《公》《谷》,故于《春秋》不能自信于心

198.论据朱子之说足证《春秋》是经非史,学《春秋》者当重义不重事

199.论杜预专主《左氏》,似乎《春秋》全无关系无用处,不如啖、赵、陆、胡说《春秋》尚有见解

200.论《春秋》一字褒贬,不得指为阙文

201.论经史分别甚明,读经者不得以史法绳《春秋》,修史者亦不当以《春秋》书法为史法

202.论《春秋权衡》驳《左氏》及杜解多精确,驳《公》《谷》则未得其旨

203.论吕大圭以后世猜防之见疑古义,宋儒说经多有此失

204.论黄泽、赵汸说《春秋》有可取者,而误信杜预,仍明昧参半

205.论赵汸说《春秋》策书、笔削近是,孔广森深取其书而亦不免有误

206.论“王正月”是周正,胡安国“夏时冠周月”之说,朱子已驳正之

207.论三《传》皆专门之学,学者宜专治一家,治一家又各有所从入

208.论俞正燮说《春秋》最谬,乃不通经义、不合史事、疑误后学之妄言

209.论《春秋》明正道、绌诈力,故特褒宋襄而借以明仁义行师之义

 

03

 

 

 

孝经集注述疏

[清]简朝亮 撰 周春健 校注217页,2011年7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简朝亮(1852-1933),字季纪,号竹居,顺德简岸村人,晚清名儒。简氏为朱九江得意门人,研习经史、性理、词章之学,潜心教学著述,有《朱先生讲学记》、《尚书集注述疏》、《论语集注补正述疏》等传世。其弟子黄节谓:“简岸先生讲学乡居,发明九江之教,体力用行,不分汉宋,本九江修身读书之教而光大之,则岭学之崛起者也。”《孝经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问〉》是晚清名儒简朝亮所撰,其搜集历代《孝经》旧注,对其进行疏解,并提出己见。《孝经》为诸经之导,简氏“考于古义,酌于今时”,于1918年著成《孝经集注述疏》一卷,复将开说《孝经》时的答诸学子问编为《读书堂答问》附后,语言较为通俗,“将备始学者”。此书充分体现了简氏的治学特点,内蕴“正人心,挽世风”的述疏深意。

 

【目  录】

 

校注前言

孝经集注述疏壹卷

孝经集注述疏序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读书堂答问

 

04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附《读书堂答问》

[清]简朝亮 撰  赵友林 唐明贵 校注

1512页,2013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一书乃简朝亮课徒之讲稿,历十年写成,由群弟子赞助刊行。该书首列《论语》经文,次录朱熹《论语集注》全文,后以“述曰”加以阐述,对其中有异义及难懂之处尤详加释疑。简氏“述疏”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疏通、补正朱熹《论语集注》,解读翔实,资料丰富;二注释字音,以便读者。所附《读书堂答问》一卷,共二百五十六条,是简氏平日讲学时答诸弟子问,由弟子记载而成,在内容上与“述疏”正文虽偶有重复,但相得益彰,可堪补足。

 

【目  录】

 

出版说明

校注说明

[上册]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序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卷首

论语序说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卷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卷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卷三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卷四

述而第七

……

[中册]

[下册]

 

05

 

 

 

皇清经解提要

[清] 沈豫 著 赵灿鹏 校注

220页,2014年1月

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阮元、王先谦先后编纂的《皇清经解》正续编,汇集有清一代经学著述之大成,为清代经学成就的全面反映,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但其编纂方式并未按经分部,只就学者年代先后为次,其间部类凌杂,检阅读不便,而且卷帙浩繁,读者不容易得其纲领眉目。

 

《皇清经解提要》的写作初衷即指导后学阅读读《皇清经解》。沈豫在书中概述每种解经著作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学术渊源,指出该书的特色,品评其价值与不足。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初学导师”。

 

【目  录】

 

校注说明

识语(沈豫)

皇清经解总目

皇清经解提要卷上

皇清经解提要卷下

皇清经解提要续叙

皇清经解提要续编

皇清经解渊源录题辞

皇清经解渊源录一卷

皇清经解渊源录外编

蛾术堂集序(王端履)

蛾术堂集题诗(张世光)

蛾术堂集总目

[附录一]沈补堂传(宗稷辰)

[附录二]清经解论略(上篇)(孙著声)

[附录三]清代经学家名录(赵灿鹏、岳拯士编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