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坚 江洋著《国学的读与做 华夏国学儒学传统文化修身》出版

栏目:
发布时间:2022-09-17 00:21:02
标签:国学的读与做

潘志坚 江洋著《国学的读与做 华夏国学儒学传统文化修身》出版

 

 

 

书名:《国学的读与做 华夏国学儒学传统文化修身》

作者潘志坚 江洋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编辑推荐】

 

本书提出了一个比较宏大的命题: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交往日益普遍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如何做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地道中国人,能否利用国学资源去解决种种现代性问题。

 

全书事实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国学的“读”与“做”。在“读”的层次上,作者通过对《大学》八条目的理解梳理,构建了自己的言说框架。在梳理经典理论的过程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评价理解的基础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总体来看,这些结论都是有本可依、站得住脚的。

 

在“做”的层次上,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国学方法以敬为主线,持敬贯通了动静,兼包省察和涵养,也兼跨了诚意和正心”,又提出了渐修工夫、顿悟工夫、正心之工夫、内修之工夫,以及如何对待“职业与事业”,如何处理“家业、治生与经商”,如何认识“成人、君子与社会责任”,等等,使本书提出的一些理论有了实际施行的落脚点,这种探索还是很有意义的。

 

本书以阐释儒家传统思想和理念为核心,以古今儒学典籍、著作为基本素材,旨在向大众读者普及国学,内容贴合现实人生、生活,情感积极、向上,在引导读者学习应用传统文化方面做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呼应了时代的需要。

 

【内容简介】

 

为了让现代人走进国学、理解国学,并在其自我修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汲取国学的智慧,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第一,通过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大学》八条目的系统解读,把国学的内在逻辑从内向外、从个人向世界全面展开,让今人尤其是普通读者,全面理解古人是如何对待自身、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的。第二,将国学的基本范畴——道、性、天、仁、德、气、圣、体用等,进行了贯通性的分析,阐释了其历史由来和发展脉络,划清了它们与现成化抽象概念之间的边界,并尝试以之建立起现代人系统理解国学的基本构架。第三,全面论述了国学的工夫论,介绍了古人自我修养的具体方法,揭示了国学的实践性,倡导把国学工夫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中。第四,系统论述了国学的家庭观、社会观、政治观,为今人进行社会实践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式的智慧经验。

 

国学是人的身心性命之学,国学的读与做,就是把对国学的领会与人自身的生命体验和人生践履相融会,使之有益于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性与天道”是国学的中枢,统贯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外部的现实世界。性与天道之现代展开,意味着人更充分地面向世界展开自身的可能性,同时世界也以更美好的面貌向人展开。

 

【作者简介】

 

潘志坚,1972年生,2001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金融工作者。

 

江洋,1979年生,2010年获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目录】

 

国学溯源

国学思维特点与实践性

国学之现代诠释

第一章格 物

格与格物

格物与驭器

人器合一

器用与道体

天与道

道与场:时空场与意识场

道与心

道体、世界与世界性

体、体用与本体

物对人的渗入:心体、道体与性体

性与天、人

格物实践与大道之行

格物与科学

第二章致 知

知与致知

体知与境体之知

境体、道体与构境、悟道

心性、自我与本然之道

本心与良知

见闻之知、德性之知与本体之知

境、象、意与言

道如何言说

理与道

天理与真理

阴阳太极与理一分殊

知与识

信仰与超越

第三章诚 意

诚与诚意

常人之境与观念社会

天人之境与无我之境

本真与求真:内求与外求

念、意、志与未发之中

道心与人心

天理与人欲

国学之工夫

渐修工夫之一:持敬

渐修工夫之二:守静

先天工夫和后天工夫

性体内外与善恶有无

顿悟工夫之一:体认性体

顿悟工夫之二:觉悟与得道

顿悟工夫之三:见在良知的引发与忘化

第四章正 心

正心、尽性与达仁

心之结构

仁与畏

天人合一与一体世界

天命之性与习得之性

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

善与恶

性与情

正心之工夫

正心工夫之一:忠恕与中庸

正心工夫之二:思与涵养

正心工夫之三:良知之用

正心工夫之四:率性直行

正心工夫之五:持志———有执与长期之正心

正心工夫之六:以学利仁———基础性之正心

心统性情与心理健康

第五章修 身

身与心

气:物质能量统一场

外修之工夫:养气与变化气质

德:由天及心

德之世俗化

圣、圣人与超越性

圣之普遍化与心学革命

孔颜之乐与生死之事

内修之工夫:体系与标准

成人、君子与社会责任

实学与成才

职业与事业

第六章齐 家

家族制度与孝悌

夫妇、男女之道

三纲五常与时代变迁

子女与家道传承

家业、治生与经商

第七章治 国

天道、弘道与政治秩序

厚生与经济管理

公义与公民

义与利、礼、法

以德治国

民主、自由与政治文明

时、势与中庸

第八章平天下

天下体系与夷夏之辨

王霸之道

明明德于天下

参考文献

 

【引言】

 

《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罕言性与天道,认为这些是玄妙深微的范畴,具有难以言说性,因此,孔子对其采取存而不述的态度,让学生通过对诗、书、礼、乐的学习,间接地去领会和体悟。

 

两千多年过去了,中华文化在今天要面向世界,面向人类整体,要向世界充分展现自身的思想魅力和当代价值,要与人类其他文明充分交流融会,这就必须要对不可直接言说的范畴进行某种现代性的言说,让人们真正理解它们。比起孔子的年代,今天我们能够在与西方文明的对照中反观自身,借助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思想工具对国学传统中难以言说的范畴进行某种展开和揭示,在当代语境中把中国先贤的未尽之意以更直接的方式阐释出来。

 

国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和信仰,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培养了中国人独有的精气神。“性与天道”是国学的灵魂,它所揭示的是人何以为人,以及世界何以为世界的问题。围绕“性与天道”展开的国学,既是一个以天人关系为中心议题的严密理论体系,也是一整套个人如何完善自我、面向世界进行人生实践的行动指南,因此它既可读,也可做。

 

国学的展开,既要展开国学的理论进路,厘清其义理基础;也要展开国学的实践道路,阐发其工夫方法。因此本书按照《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以国学的视角,把人面向世界充分展开,把性与天道面向现代社会充分展开。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