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猷共治:清代新疆的山川祭祀与国家治理”会议综述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08-12 16:26:59
标签:新疆

“鸿猷共治:清代新疆的山川祭祀与国家治理”会议综述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

时间:西元2022年8月11日


 

2022年8月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了第二十场“汲古论坛”。本次论坛以“鸿猷共治:清代新疆的山川祭祀与国家治理”为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喻静召集,邀请中山大学历史系(珠海)副教授李大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牛敬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耀、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奇昌共同交流讨论。论坛由杜望副研究馆员主持,来自全国多个高校、研究单位的学者及百余位观众在线参与。

 

正在新疆考察途中的喻静副院长发表了视频致辞,她指出,新疆幅员辽阔、山川壮丽、古迹遍地、民族众多,身处新疆,时时能够感到这里和中原文化交互影响之深。喻静副院长强调,本次论坛选题重大,极具学术含量,值得不断进行开拓。

 

李大海副教授以《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研究》为题作了报告。他认为,清代新疆地区官主山川祭祀活动最早始于乾隆统一新疆的过程中,按其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临时性祭告和制度性岁祭。官主山川祭祀的出现既是满族统治者本民族信仰在新疆地区的自然表达,又与新疆地区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祭祀仪式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是清政府意在将新疆纳入王朝统治秩序中的重要象征。在报告中,李大海副教授特别谈及了与新疆的渊源及论文的写作动机、研究方法,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如何使文章不落窠臼,在论述地理分布、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历史意义。很多学者对新疆有很深的感情,如何使这种现实关怀推动对其历史的研究,值得持续思考。

 

清《西域舆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牛敬飞教授主要从古代中国五岳祭祀的角度,探讨中原地区祭祀山岳的流变。他指出,五岳观念至少在战国时已经形成,从汉至清,五岳祭祀大体上国家“中祀”。五岳布局包含中心与边缘,蕴含了比较完整的天下观,对中国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在分裂时期,五岳的象征意义更为明显。而在明清北岳位置发生变动,则是由于山西北岳信仰的兴盛,民间需求反过来促使官方认定北岳的迁移。总体而言,五岳的位置在两千年的祭祀史里变动很小,并逐渐成为中原的象征。古人对边疆山川的认知和诠释多源于《禹贡》,长白山、阴山的祭祀是由女真、鲜卑人带入华夏,新疆的山川祭祀的形成是否存在这样类似的过程,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王耀副研究员以《古地图中的清代新疆》为题,介绍了清代新疆的国土开发、城市建设、道路体系等问题。通过分析列举《西域地理图说》《新疆全舆图》《新疆地舆总图》《雷纳图地图》等,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将清代对新疆伯克制度的调查、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地图中所反映的道路、屯田、哨所等逐一进行解读,以此说明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已经到了非常精细的程度。虽然历经波折,但清朝对于新疆的开发和治理可谓全面、深入且卓有成效。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新疆全舆图》

 

王奇昌副教授从宗教学的角度切入,并结合七月上旬在新疆的调研展开讨论。他认为,清代在疆山川祭祀的源流主要可以归结为社会基础和政治目的两个方面,由于清廷受自然崇拜影响较多,而山川祭祀也可显示清朝继承大统、重现盛世的形象。新疆地区虽然遥远,但与内地具有相似性,当地的绿洲农业与内地的农业并无太多差别,这也是新疆地区很早纳入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版图的重要原因。至于新疆山川官主祭祀在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位置、对民间的影响、以及山川祭祀的相关遗存,都是我们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李大海副教授在随后的发言中表示,几位学者的讲授为本次论题提供了多角度、深层次的启示,如在中原传统的五岳祭祀之外,周边民族在不断融入到中国体系的过程中,将他们原来活动区域的名山大川也引入到山川祭祀体系中来;博克达山作为沟通南北疆的重要节点,反映了地理基础对人的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与全国情况的对比、新疆内部进行比较,纵横两个角度继续探讨,或对我们认识官主山川祭祀在新疆清代历史上的作用有更多突破。

 

论坛海报

 

最后,围绕博克达山祭祀的特殊寓意、主祭和随祭山峰的具体差异等问题,几位专家同线上听众进行了交流互动,气氛热烈,极具启示性。论坛持续三个小时,听众深感获益。相信随着这些话题日益被重视,相关研究将会不断走向深入。


(执笔:杜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