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举办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2-06-17 14:39:15
标签:中国哲学

第二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举办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

时间:西元2022年6月17日


2022年6月11日上午9:00,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主办的第二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以腾讯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

 

 参加本次工作坊的研究生有来自北京大学的张峥、蔡天翊,清华大学的刘纯淋,中国人民大学的贾晰、黄晓晴、张喻响、杜欣迪,中国政法大学的王英杰、平晨曦,山东大学的王闻文等。出席本次工作坊的评议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王威威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吕明烜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记芬老师、中国政法大学秦晋楠老师、中国政法大学郜喆老师和北京大学刘莹老师。

 

10位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们以“心性”为主题,分别进行论文报告;由指定老师点评后,其他专家学者也充分提出建议,同学们纷纷提出疑问,就报告内容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工作坊的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的郜喆老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安宪教授致开幕辞。

 

 

中国政法大学郜喆老师主持

 

罗安宪老师对学生们自发组织的研究生工作坊活动表达了肯定与支持。他围绕“稽古”二字指出,在传统与当下的连接性方面,做中国哲学不可好高骛远,务必要立足于中国古代的文献,“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了解学术史背景,培养学术史意识,应用中国哲学的言说方式,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他对工作坊的研讨模式表示认同,认为这对同学们来说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希望硕博研究生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切磋琢磨。

 

 

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老师致开幕辞

 

上午场

 

开幕式致辞结束后,进入报告人发言环节。本期工作坊共有10位报告人,分上下午2场依次进行发言,每场5位报告人。

 

上午场的第一位报告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峥,题目是《论以“诚意”理解“知行合一”的可能性》,由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老师进行点评。罗老师首先对文章立意的角度表示认可。其次指出应当仔细辨析“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中这两个“知”的关系,把握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最后提到在研究问题时,应当把学界相关资料尽可能做到“一网打尽”。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峥

 

第二位报告人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生王闻文,论文题目是《从心具理到心即理:朱熹心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嬗变历程》,由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老师进行点评。王老师首先指出,作者的文章选题是值得肯定的,对基本文献的梳理较为全面。其次,关于话语体系的问题,需厘清“心学”与“心的思想”这两种表述;在观点论证中,需要寻找更有力的论据,以充分说明此嬗变历程;在对朱熹所言之“心”的理解中,文中形上与形下的分别方式可能会在逻辑上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考究和论证。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生王闻文

 

 

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老师评议

 

第三位报告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硕士生平晨曦,论文题目是《孟子人性思想研究:性善论视域下自然欲望的归宿》,由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老师进行点评。罗老师首先点出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较强的全局意识,接着从技术性问题和理论性问题两方面进行点评。技术性问题主要指论文写作中的行文规范问题。理论性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口之于味也”一段引文有待仔细辨析,二是本性、性体与自然欲望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论述,三是礼食之争的问题有待仔细分辨。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硕士生平晨曦

 

第四位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贾晰,论文题目是《由“乃若其情”观性善之真伪》,由中国政法大学秦晋楠老师进行点评。秦老师首先指出,作者对相关文本历代注释的收集非常广泛,难能可贵的是拓展了日本的相关研究,不过后续有必要就文章中的某一方面继续深入探究。其次,“乃若”的众多注疏和“其情”的相关阐述不必铺陈,可以采用合理的注疏进行论述。最后,老师指出在文献引用上主要是古代文献和外文文献,建议补充一些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贾晰

 

第五位报告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蔡天翊,论文题目是《湛甘泉“念体”的工夫论形式》,由中国政法大学秦晋楠老师进行点评。秦老师首先指出作者对明代理学研究文献的阅读和把握都很准确,文章的讨论话题集中且深入。其次,文章需要增加一些评点的内容,即讨论理学家们的批评是否成立,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核心概念的比较,更好地突出甘泉哲学的特色。最后,老师建议调整句式结构,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蔡天翊

 

 

中国政法大学秦晋楠老师评议

 

 

下午场

 

下午场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李记芬老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李记芬老师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硕士生王英杰,题目是《王阳明心学中由本体至工夫达境界的内在理路:以四句教为核心分析》,由中国政法大学王心竹老师进行点评。王老师首先指出,作者对论题的相关资料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到圭峰宗密和宋明理学的关系问题,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其次,作者在流畅运用阳明思想作为研究基础和背景方面略显不足,一些与论文直接相关的文献材料也有待补充完善。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硕士生王英杰

 

第二位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黄晓晴,论文题目是《以镜喻心:<庄子>心灵境界论管窥》,由中国政法大学王威威老师进行点评。王老师首先在论述语言的严谨性方面和引用观点的逻辑性方面给出建议。其次,文章第二个部分中,是否可以将神人无功也安置到作者构建的体系中,这值得思考。最后,老师指出文章中对虚静和虚这两个概念的运用,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厘清。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黄晓晴

 

 

中国政法大学王威威老师评议

 

第三位报告人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硕士生刘纯淋,论文题目是《重整乡约与孔道设教:清末一位地方士人的“大同”构想》,由中国政法大学吕明烜老师进行点评。吕老师首先提出作者的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非常有特色。其次,吕老师指出,孔教关涉价值的连续性,大同秩序关涉制度的普遍性,文章对后者的分析和论述有待完善。最后,老师从史料和分析的角度给了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刘纯淋

 

 

中国政法大学吕明烜老师评议

 

第四位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硕士生张喻响,论文题目是《朱熹与张栻论“复见天地心”的辩论和旨趣》,由中国人民大学李记芬老师进行点评。李老师肯定了作者在材料把握和分析整理方面的努力。另外指出论文题目与论述切入角度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存在问题,建议校准文章题目,同时调整文章的论述架构。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硕士生张喻响

 

第五位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杜欣迪,论文题目是《从“以心制心”到“以礼制心”:荻生徂徕对于宋儒内向成德工夫论的解构与外部习成工夫论的重建》,由北京大学刘莹老师进行点评。刘老师指出作者的选题切入角度很有亮点,文笔流畅逻辑清楚,对“以心治心”的三个否定层层深入非常精彩。她在关键词的筛选等方面提出详尽的改进建议,并特别指出“古学派”一词应当谨慎使用,建议补充阅读先行研究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硕士生杜欣迪

 

 

北京大学刘莹老师评议


 

所有的报告人和评议人就“心·性”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和点评后,第二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进入了尾声。最后,由王心竹老师进行总结致辞,她谈到,第二期“稽古”工作坊邀请到10组师生共同评读论文,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期待第三期工作坊活动的举办,也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能参与到工作坊的活动中来。至此,第二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圆满落幕。

 

 

第二期“稽古”系列中国哲学研究生工作坊论文集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