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为什么要祭灶?
           
来源:“至圣礼乐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辛丑腊月廿二日丁丑
           
          耶稣2022年1月24日
           
          
小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全国不同地区,“小年”的日期并不一样: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腊月二十四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小年”。
          
          
然而不论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小年”其实都不小,这天以后的每一天,人们都准备了不同的内容,围绕的主题只有一个——过年
           
          
          
          
年前的准备
          
          
祭灶的演变
            
          
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论语·八佾》记载王孙贾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见灶神早在春秋时期就受到人们祭祀。《礼记·月令》载:“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由此可知,最早的传统是在初夏。对此,《通典·卷五十一》的解释是:“夏火主长养万物,即祭灶。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这也是因为早期人们认为灶神是上古帝王后裔“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而汉代之后,民间将祭灶改在腊月进行,《后汉书·阴识传》记录了阴子方在腊日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因此发迹,有田七百余顷,家族繁昌。人们受此感染,都在腊月祭祀灶王。
          
          
在了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诗中写道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可见那时送灶王爷上天定在了腊月二十四,同时又有了女不祭灶的传统。
          
          
          
          
古代祭灶图,由此可证女性是不参与祭灶的
          
          
而祭灶分成腊月二十三与腊月二十四,还得追溯到清朝。到了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民间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南北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的习俗
            
          
祭灶除了禁止女性参与外,还有诸多要求,比如《敬灶全书·灶上避忌》就规定“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物送入灶内燃烧”。可见人们对于祭灶的重视。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既然是祭,就少不了美食。《梦粱录》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菜饧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卖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叫声鼎沸。”
          
          
除了百姓平常食用的蔬菜、肉类和酒,最特别的就是“胶牙饧”。胶牙饧其实就糖。《礼记》记载灶王爷有“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的权柄。如果做了坏事,被灶王爷告状,后果可谓及其严重,严重的惩罚要少活300天,就算被轻微惩罚也要少活100天。
          
          
而百姓给“灶王爷”糖吃,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灶君吃了甜甜的糖,说话自然甜蜜,“上天言好事”;二是吃了黏黏的灶糖,可以粘住灶君的嘴,让他说不出话——什么都说不出口,自然也就说不出坏话了。
          
          
          
          
胶牙饧又被称为灶王糖、关东糖
          
          
祭灶的意义
            
          
灶神虽然只是一个地位很低的神,但是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社会,能否吃饱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为重要,又因为灶神掌管一家人的夭寿祸福而受到人们尊崇,小年祭灶又被赋予了“言好事、保平安”的意义。
          
          
如今,人们或许对灶神的敬畏和依赖感在减弱,但是这份悠久而连贯的民俗却传承至今,仿佛形成了人们的肌肉记忆:送完灶神,意味着家人即将团聚,春节即将到来。时至今日,人们依旧祭拜灶神,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吧。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邓勤】以儒家经典赓续民族价值 ——读《四书通讲》
【下一篇】小年如何正确的祭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