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分化了吗?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子张》通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12-24 01:19:27
标签:《论语·子张》通讲

孔子弟子分化了吗?

——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子张》通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十一月二十日乙巳

          耶稣2021年12月23日

 

 

 

宋立林,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曲阜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教授,兼任喀什大学国学院院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

 

2021年12月18日下午,第十九期“洙泗书院·慢庐经典读书会”——《论语·子张》通讲如期进行。本次读书会由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魏衍华担任与谈人。数十位专家学者、书院同道及儒学爱好者们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房伟博士主持。

 

通讲伊始,宋老师先对本篇进行了概说。宋老师说,前几篇谈天下无道,孔子之道不得行,但是到《微子》篇末的时候还是能感受到孔子之道的希望所在。孔子栖栖遑遑,席不暇暖,用一生在传播他的“道”。《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临终之前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孔子一生追求“有道之世”,努力做应该做的,怀着希望,在绝望中保持希望。人有限而“道”可以通向无限,因而孔子看重“道”的传承、重视“学”,之后孟子讲“先觉觉后觉”,文明的薪火相传,才是每个人对理想社会的希冀所在。所以,《子张》篇出现的都是孔子弟子,如子张、子夏、子游、子贡、曾子等,他们就是孔子之道的希望。由此我们在这一篇中感受到了儒家的薪火相传,感受到孔子在孔门弟子心中的伟岸形象,以及弟子们对老师之“道”的坚守和笃守。

 

 

 

宋立林教授

 

对于首章即“士见危致命”章。宋老师认为,孔子对于“士”的理解,刺激了“士”作为一个阶层的自觉性,即“士志于道”。学派不同“道”不同,因而自孔子之后出现诸子百家。“士”的精神世界与“士”的塑造,首先来源于孔子、孔门弟子,此处子张认为“士”要“见危致命”。联系《宪问》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见得思义”对应“见利思义”,“见危致命”对应“见危授命”。“见得思义”“见利思义”是孔子、孔门乃至儒家对“义利之辨”的明确表述。“士”能够“见危致命”,其中就含有“义”的观念。

 

关于“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章,子张“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较子夏“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层次更高。根据我的体会,“交友之道”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我主动交友时,追求“无有不如己者”;另一方面,以儒家“仁学”的角度看,当别人来找我时交朋友时,要“容众”“矜不能”。“容众”“矜不能”是儒家思想内在应有之义,符合儒家“忠恕之道”。“尊贤”“嘉善”与忠道有关,“容众”和“矜不能”是恕道,“强恕”近“仁”,恕道更接近仁。这一章,子张、子夏的观点没有完全的是非之分,只是境界不同,甚至只是由于性情不同而所持不同的交友立场。

 

关于“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章,宋老师谈到,子夏谈及“小道”,但“小道”也不能完全否定。“道”当然是中国文化的最高概念,但不是所有的“道”出现时都是最高概念,“道”本身不具有偏向性,它是中性词。“小道”也是一种知识和技能,每个人都需要一些技术和技能,但不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人们往往迷失在“小道”上,抓住了“小道”就认为抓住了“大道”。孔子说“君子不器”,而“小道”就像“器”一样有一定价值,谋生没问题,但是不能停留于这一层面上,要谋“大道”,这就是儒家的功夫论。

 

对于“日知其所亡”章,宋老师认为这个“学”有博文之学、知识之学、文献之学、生命之学等,此处子夏谈及“好学”,字面看基本是知识之学,就学习而谈学习。“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就是“好学”。关于“日知”的精神,宋老师指出其后来在经学传统或朴学传统中有得到巩固,如顾炎武代表作《日知录》,“日知”两字可能与此有关。但现在很多人沉迷于网络、图片、短视频等,不愿认真读书,缺乏“日知”精神。

 

 

 

读书会现场

 

关于“博学而笃志”章,宋老师认为,“切问”是切近的问,要“切己体察”;“近思”,追问自己修身的真正困惑,这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朱子讲:“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然从事于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这样“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知识之学,才能够修身养性。真正的学者,学问做到极致时,德行不会太差,因为学术的训练不止训练心智,也修养德行。儒家讲修身的第一步就是自省,“反求诸己”,对自身问题“思”,自我就会觉醒,“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对于“君子有三变”章,宋老师认为“变”是感受者、观察者的变,而君子还是君子。钱穆先生讲“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德浑然。望之俨然,礼之存。即之也温,仁之著。听其言厉,义之发。君子实无变。”儒学是生命的学问,而生命内外贯通。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弟子观察出来的形象,“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是弟子体贴出、感受到的最真实的形象。最真实的才是儒家最具活力的存在,今天虽与孔子相隔两千五百多年,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孔子的人格与气质。

 

对于“仕而优则学”章,宋老师说,关于“学而优则仕”最流行的解释是学习好可以做官。我们要将它放在《论语》语境中,“优”是优裕,这一章讲的是,做官很轻松,可以进一步进修学习;学习优裕有余力,可以出仕做官,“知”与“行”相结合,因此孔子鼓励学生到季氏甚至到别的国家做官,“仕”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仕”在古代,特别是在孔子的时代,可以说是唯一的实践方式,而“学而优则仕”打破了世袭垄断,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使阶层不固化,令古代社会逐渐活跃了起来。社会要想健康发展,阶层间的流动是很重要的一点。

 

 

 

房伟博士

 

关于“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章,宋老师说,本章体现了儒家孝道观。儒家讲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孔子孝道观的体现,这个要求一般针对君子阶层而言,大夫、诸侯甚至天子皆为士。《中庸》讲“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继承先辈、父辈的志向、家风、事业是古人特别重视的,这是孝的情感的需要。另一方面,执政是需要理性的,不能纯粹用情感,但也不能纯用理性,纯粹的理性是冰冷的,而儒家讲理性是不排斥情感的,讲究情理交融。

 

对于“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章,宋老师认为,关于“子贡贤于仲尼”的说法可能是子贡曾担任过鲁相和卫相,地位很高,所以武叔说“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家累千金”“亿则屡中”,甚至富可敌国、与吴王分庭抗礼,那看起来比孔子成功,因此在世俗眼中“子贡贤于仲尼”。子贡听后以宫墙做比喻,突出孔子的思想很高妙,如果不理解孔子的伟大,才会以世俗的眼光误会我比孔子强。后来程子说,子贡晚成,因而更能理解老师,推崇老师。子贡对儒学的发展、对孔子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崔述讲:“圣道之显,多由子贡;圣道之传,多由曾子。子贡之功在当时,曾子之功在后世。”没有子贡,儒学就不能在当时大兴。

 

讲读结束后,魏衍华老师就通讲内容作了点评和补充。魏老师认为这一篇体现了儒者的智慧,从中体会到了儒者的生活和生活的儒者。这一篇共25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到第二章,谈的是子张评论士人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一种“儒者的生活”。第三章到第十三章,主要是子夏的话。第十四章到第十五章,主要谈子游的言论。第十六章到第十九章,主要是曾子在评论。第二十章到第二十五章,主要谈子贡维护夫子。本篇中群弟子纷纷亮相,以他们的语言来体现儒者的生活、士人的生命。后面几章将本篇提升到向圣人学习、向孔子学习的高度,孔子虽然是普通人,却比诸侯国君更受后世尊重,“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魏衍华老师

 

“慢庐经典读书会”是洙泗书院新推出的公益经典阅读活动,书院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读书理念,围绕儒家经典为中心“以文会友”,力争将学习继承儒家文化与发展创新相结合,挖掘儒家经典的当代价值。接下来,书院也会继续敞开大门,保持每周一篇的进度,继续邀请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共读《论语》。

 

欢迎有志同道一起相约慢庐,共品经典。今后,我们将陆续推出“悦•读”经典书会、“思•享”雅集等活动,在学术研讨、文化交流和国学传承等方面搭建平台,为国学爱好者提供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