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明论“儒家伦理与人性的未来”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10-20 21:12:07
标签:人性的未来、儒家伦理、陈少明

陈少明论“儒家伦理与人性的未来”

来源:“岳麓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九月十四日庚子

          耶稣2021年10月19日

 

9月12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简称“高研院”)成立。作为高研院成立系列活动之一,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处、湖南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岳麓书院讲坛之“人文大家谈传统文化”专题系列讲座。9月27日,特邀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少明先生线上开讲“儒家伦理与人性的未来”,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吕欣主持讲座,并由凤凰网全程直播,在线听众达39.5万人次。

 

陈少明教授首先从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冠军这一热点事件切入,因为它在大众层面广泛引发了对未来机器演化的焦虑。但对人类而言,更为迫切的问题或许是,在科技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人的本性是否会丧失或变异?这一问题与机器演化的问题主体不同,方向相反,而陈教授本次讲座就是要透过儒家的视角来对此问题进行观察和反思。

 

随后,陈少明教授以孟、荀为代表展开对儒家人性论的分说。性善论由孟子提出,难以有效解释一些无关于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而荀子的性恶论可以看作对孟子的矫正,且更加具有观察今后人类存在状况的作用。借助荀子对“知”的论述,陈教授将自我认同关联上人性问题,也就是说人性变化与否的判断标准,主要是自我认同的能力,它包括自我意识以及欲望的感知与表现,还有由此派生的与同类相处的社会态度,即儒家理解的善恶观。

 

高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但就人性问题而言,虚拟技术与生物科技是与此关联最紧密的两方面。两类之下有不同的分支,而各个分支技术对人性的影响又有深浅远近的不同。接下来,陈少明教授对各种不同技术进行了详细、深入且富有层次的分析。

 

有的虚拟技术并不改变人类对自我的认同,而在那些可以改变人性的虚拟技术中,又可以依据影响力的深浅分为两种。较浅的一种,它主要通过对脑神经活动的干扰,从而改变或破坏人对正常生活的感觉,它可能使人上瘾,甚至导致自我意识的错乱,但这类问题可以找到戒除办法。较深的一种,则是对人类大脑的直接改造,它破坏自我意识,是对人性的扭曲。

 

生物改造则是通过改善人的身体状态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起虚拟技术,这是一种更为普遍化,且更触及要害的技术,因为它是不可逆的。在本次讲座中,陈少明教授具体分析了三类生物改造技术。第一种是基因编辑,它在防止遗传病以及全面优生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实施过程的公平性不一定能得到有效保证,这就可能造成不平等甚至新种族主义。第二种是体外生殖,它可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迎合平等主义的理想,但其中潜藏着巨大的伦理危险。第三种是延长寿命,它在导致自然欲望增加的同时,又造成社会欲望的减少,虽然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是弱变化,但这种变化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也是人类将面对的最大的不确定之所在。

 

最后,陈少明教授借助儒家传统资源,着重对人造婴儿与寿命延长带来的挑战进行了回应。儒家认为“生”首先是一个行为,生与被生构成了亲子关系,也将人放到与父母、与天地的紧密关系之中,“孝”对人而言就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责任。但是人造婴儿与父母没有情感链接,寿命延长又可能极大地瓦解古典家庭的面貌。而这些基本要素的缺失,扩展、放大到社会层面,造成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陈少明教授独特的视角与精彩的分析也引发了网友们积极地提问,比如:儒家伦理究竟是“刹车”还是“解药”?用基因编辑提高人类的道德感是好事吗?延长寿命技术的垄断和普及,哪种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永生对人性有怎样的改变?所有权概念如何影响自我意识?儒家关于血气与心知的关系是否仍然可以适用于未来?陈教授对网友的问题做了细致且生动的回应,也让我们对儒家伦理与人性未来的思考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