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伦”工作坊纪要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1-07-21 19:59:50
标签:自然与人伦

“自然与人伦”工作坊纪要

来源:“燕园礼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六月十二日庚午

          耶稣2021年7月21日

 

2021年5月8日至10日,“自然与人伦”工作坊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顺利举办。

 

 

 

工作坊现场

 

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吴飞,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图宾根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吴飞教授泰山学者核心团队成员,孔子研究院青年学者等近20人参加了本次工作坊。在工作坊举办期间,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礼乐文明中心副主任刘续兵与吴飞教授就学术活动开展以及双方的合作方式进行了探讨交流。双方表示将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熊江韬

 

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熊江韬的报告题目是《柏拉图的终末论神话中的轮回转世》。该报告围绕《理想国》中厄尔神话的轮回转生问题展开,探讨了其在全书哲学讨论之外的作用,提出神话作为哲人面对残酷命运所必需之信念的论点。评议人许瑞就哲学和诗歌之争与理性和激情的关联提出了疑问,其它与会学者则讨论了厄尔神话中的神义论问题,以及其中是否突破了轮回业报的思路。

 

 

 

洪哲泓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洪哲泓报告了《学理与生活交错的湍流——顾颉刚对民间宗教与礼俗的思考》。洪哲泓将顾颉刚先生的学术研究与生命经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勾勒其观念之复杂面向与流变轨迹,认为其中呈现出对于民间宗教与礼俗传统的思考之复杂性。该报告指出,顾颉刚先生对民间传统的态度及论断,固然有学理性的一面,而其人生态度、生命经历亦交杂于其中。评议人和其他与会学者就顾颉刚的人生研究,以及学术和人生结合的写作方式进行了探讨。

 

 

 

王燕彬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燕彬发表了题为《达权知变:宿村仪式结构的调适》的报告。根据田野调查,王燕彬讨论了宿村祭拜仪式的供品的荤-素原则和奇-偶分类,婚丧礼的颜色分类和禁忌,以及喜丧的特殊仪式,从而展现了宿村重要的仪式结构的二分原则,和人们在具体的仪式实践中对结构的调适。与会学者就祭拜仪式中的情感要素、喜丧的服丧者的服饰颜色、亲属关系,以及喜丧的仪式性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刘长安

 

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刘长安发表了题为《莱布尼茨的最好世界理论》的报告。刘长安认为,既有研究未能理顺莱布尼茨最好世界理论中的逻辑学(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神学(神圣理智、神圣意志与神圣权力)、数学(法则之简约与现象之丰富)和形而上学(善与恶)之间的有机关联。综合这四个角度阐述之后,他还指出这一理论相比于基督教的悲观厌世呈现出明显的乐观主义倾向。评议人黄文力认为,刘长安的报告对于理解早期现代思想中的理智主义与意志主义的关系颇具启发,她还就乐观主义、个体自由和宿命论等问题提出了疑问。与会学者随后就可能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过渡、善恶如何构成形而上的一元论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李晓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李晓璇博士报告了《德运、天时与西汉前期的郊祀——再论西汉时期的太一祭祀》。该报告认为,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的郊祀围绕着对汉家德运的争论进行。汉武帝时期改以太一作为郊祀的至上神。在先秦秦汉的太一思想中,太一是时间的创造者,代表时间秩序,阴阳、四时、五行是具体的时间规律,万物在阴阳、四时、五行所构成的具体时间中化生。汉武帝由于齐人公孙卿的言论,欲效法黄帝推策治历,使天时的重要性得到凸显,此前由方士倡导的太一祭祀得到重视,成为天子郊祀的对象。在太一祭祀中,太一是时间秩序和空间之中,“五德终始”中的五帝被改造为佐天生物的五行之气。与会学者随后讨论了如何在哲学上理解“太一生水”等问题。

 

 

 

褚叶儿

 

杭州师范大学的博士后褚叶儿的报告题目是《焦循易学下的算术之学》。该报告分析了焦循的易数之说,试图以此说明数在焦循思想中的意义。焦循以算术之理来说明易象中的旁通交易,最终是为了指向人事中的絜矩、改过之道。同时,焦循更加重视天行之不测,天地日月星辰并无其自有的运行规律,是圣人将历数通过算术之学制成可以日用的历法。在明末中西文明交流的背景下,焦循认为正是算法才使得单个的数得以成比例、齐同,其意义可比之于圣人画卦所提示出的卦画之间的变动,是圣人参赞天地自然之大德的体现。接下来,与会学者讨论了历法、数学和易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西的数学、易学背后对天道和历法确定性和不确定的理解。

 

 

 

许瑞

 

多伦多大学博士生许瑞做了题为《奥康与布里丹论量》的报告。该报告围绕实体是否必然具有广延这一问题展开,许瑞介绍了奥康对“量”这一范畴的唯名论解释,为布里丹的风箱思想实验提出了新的理解,并借此分析布里丹对“量”这一范畴的实在论解释,构建了奥康和布里丹的对话,在唯名论传统内部集中讨论了布里丹和奥康在理解“量”这一范畴的差异。与会者就这两种理解“量”的思路在早期近代自然哲学中的延伸进行了讨论。

 

 

 

李明真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李明真报告了《鲁礼郊禘郑说浅议》。李明真梳理了郑玄鲁礼学说的具体细节,并分析了郑玄礼说中禘礼的含义,提出了郑玄认为周鲁之间各有尊卑的观点。评议人李晓璇就报告中对郑玄禘礼与宗法的理解提出不同意见,其他与会者就鲁礼和周礼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

 

 

 

黄秋怡

 

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黄秋怡的报告题目是《郑玄“礼者,体也,履也”训考论》。该报告考察了郑玄此一训释的独创性,以及下至唐人将这一训释和《周礼》《仪礼》中“三百”“三千”说之间勾连加以阐释的过程。评议人李晓璇及在场学者就这一论文的立意、写法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照发表了题为《画变成爻——姚配中元气说略论》的报告。张照主要探讨了清代易学家姚配中兼采汉易诸家,又涵泳经义,融汇贯通后得出的易学体系。其在三纯卦重为六画卦的问题上更是别有洞见,发前人之所未发。与会者也针对汉、宋易学中卦生成的不同逻辑,卦爻体系和占卜的关系问题就此展开了讨论。

 

 

 

王诗瑜

 

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王诗瑜的报告题目是《韦伯的兄弟之爱与理性化关联背后的二元论张力——兼论儒教无兄弟之爱》。该报告围绕韦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中间部分的《中间考察》里的胞爱概念展开讨论,呈现出了胞爱与血亲伦理之间的巨大张力,并进一步讨论了儒家伦理中是否有胞爱的问题。评议人刘长安针对报告的谋篇布局提出了针对性建议,认为可以将后一讨论单辟一章,并进一步补充了胞爱在德语语境中的意涵。其他与会者也围绕胞爱与儒家伦理的关系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众多针对性建议。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雷天籁报告了《理学世界的人伦决断:<牡丹亭>解读》。该报告认为,汤显祖在创作《牡丹亭》时有两个问题意识:格物、致知之间的断裂和情理关系,皆与宋明理学有深刻关联。因此,《牡丹亭》的情节便是在人伦层面上回应理学的问题。同时,该报告还结合汤显祖文集指出,汤显祖并未完全否认对理和性的体认。评议人黄秋怡和其他与会学者就汤显祖对理、情的定义,以及明末清初的思想史等问题展开讨论。

 

 

 

吴飞教授

 

工作坊活动期间,吴飞教授对报告进行了逐一点评并参与讨论。

 

 

 

与会者合影

 

研讨结束后,与会学者参观了嘉祥县的武氏祠,本次工作坊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