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思想内涵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1-03-25 18:10:43
标签:《礼记》

《礼记》的思想内涵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时间:孔子二五七一年岁次辛丑二月初九日戊辰

          耶稣2021年3月21日

 

儒学的教化·教化的儒学

 

2021年3月20日19:00—21:00,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辅仁国学研究所、辅仁读书会举办的京师哲学系列讲座在线成功举办,本场讲座有幸邀请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郭齐勇教授主讲,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教授主持。校内外学生及学界同道300多人参与了此次讲座。

 

 

 

郭齐勇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分析了《礼记》一书在思想方面的内涵。指出《礼记》绝大部分篇章形成于先秦时代,因此大体上可以视为先秦时代的著作。《礼记》作为儒家文献的集合,与《仪礼》、《周礼》相比范围更宽,相当于成人教育的百科全书,有很多在今天仍然适用的、可以做创造性转化的内容。

 

郭齐勇教授从四个维度分析《礼记》的思想内涵:

 

 

 

一、《礼记》体现的终极信仰和天人关系

 

郭老师指出,礼的起源有其社会学的源头,具体关乎祭祀天神和人的衣食住行。礼的终极根据在于天,通过效法自然之道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礼治天下的思想对古代中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古代帝王祭祀天神、古神、祖庙、山川、鬼神,用以体现帝王的仁爱之情、彰显取得的功业,进而起到教化万民,使之具有礼敬和修养的作用。同时,礼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特征而变化。郭老师引用了徐复观先生的观点,指出春秋时期诸神的出现削减了礼的宗教意味,而增加了礼的人文意味,对天的崇拜成为礼的最终超越性的根据和终极归属。郭老师通过说明《中庸》的“诚”具有贯通天道人道,整合性、道和教的意义,阐发教化不是目的,而是使人恢复到本有之性的观点。

 

二、《礼记》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

 

郭老师提出,《礼记》蕴含着丰厚的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礼记》的很多篇章表明,天地是万物化生的根源,天地经过相互感通,和合,而展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乐章。《礼记》中展现的生生之德、草木鸟兽等生态系统,体系了儒家对天地万物一体的生态感悟。儒家生态伦理是人与万物共生的生态共同体。儒家认为礼必须符合天的时令、配合地的物产,制礼行礼需符合本国本地的物产量力而行,充分考量时间季节等要素。因此《礼记》很多篇章强调细分时令。此外,先秦儒家强调要对天地充满感激之情,体恤天地生养万物的辛劳。故儒家并非人类中心主义,先秦儒家对万物是持关爱态度,认为天地创生等活动具有价值本体论的意义,并坚持从礼的层面来认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礼记》里还很记载了很多关于储备粮食、救济灾荒的方法。对于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粮食短缺问题的预防也很有价值。

 

三、《礼记》蕴含的社会政治思想

 

郭老师指出,在先秦宗法制度的影响下,礼制的作用是维护封建等级和财产制度。当时通行的大宗小宗之别、祭祀和服斩衰、齐衰等丧服制度体现的是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和分配、亲亲、尊尊、长长等观念,礼在其中用以维系传统宗法制度。同时,礼规定了民众的经济政治权力,比如,关于一夫授田百亩、贫民和老人享受何种优待,对鳏寡孤独的供养方案、如何安置人民的居所、土地赋税和商业政策具体办法等治制度设计。《礼记·曲礼》记载“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体现出《礼记》思想的道德教化与人文关怀。虽与今天的社会道德不能相提并论,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还是可圈可点的。

 

四、《礼记》蕴含的道德修养建构思想

 

郭老师提到《大学》之道对于君子修己治人的影响。三纲八目具有内修和外推两方面的作用。郭老师特别指出,修己和治人是有区别的,君子修身成德,对待百姓宽和仁爱。而《中庸》则侧重表述成己成物的一致性,教人如何在繁琐的日常生活追求成圣境界,如何用礼乐结合社会趋势成圣成贤。

 

 

 

郭老师还对礼乐文明的意义进行表述,将其分为知识系统、价值系统与信仰系统。知识系统指器物、仪节。价值系统指仁义礼智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并认为知识系统的重要性应当得到重视,比如有些重要的礼仪、节日在今天对社会具有调节作用。同时,对于如何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可以从礼学的资源中找到借鉴的内容。

 

讲座最后,郭老师对礼的现实化等问题加以了深入解答,认为礼在今天并未远离我们,现代生活依然需要基本的礼,现代化的过程中消解了一部分礼并不意味着礼缺乏了现代社会的适应性。现代社会治理不能仅依靠法治,还需要礼治。礼具有整齐、涵养人心和纯化社会风俗的作用。礼治一经正确使用会取得比法治更好的效果,因此在今天对礼学进行创造性转化很有必要。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