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庙檐下的遐思——走进文庙

栏目:庙堂道场、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0-11-18 18:35:46
标签:湘潭文庙

庙檐下的遐思——走进文庙

作者:田园

来源:“大美湘潭”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十月初三日甲子

          耶稣2020年11月17日

 

 

 

■方阳/摄

 

来到文庙,正是午休时间。伏天的骄阳似火,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人过往,只有树叶在热风中慵懒地摇曳。庙的每一扇窗门紧闭,像是睡去的眼睛,把光芒藏在了梦中。

 

我踮起脚想看看庙里的陈设,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空气微微走动的声音,于是便坐在庙檐下一边看馒头云从天上悠悠行走,一边让思想在历史的时空里漫步……

 

 

 

■曾晓辉/摄

 

文庙也叫孔庙,是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湘潭文庙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在旧城小东门的旁边,元至正十四年(1354)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于旧城区的城正街,即今天的现址。庙宇由奎星门、泮池、牌楼、大成门、大成殿、四贤祠、崇圣殿、钟鼓亭等组成。明洪武十六年(1383)、正德十一年(1516)年间修缮扩建,明末再度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1652)重修。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及民国3年(1914)、民国36年(1947)和1983年,文庙又多次修葺,但规模越来越小,许多重要的殿宇没有得到恢复或重建,如奎星门、大明壁、泮池石坊、钟鼓楼等,还有那宽广的围墙都不复存在。

 

文庙最好看的是奎星门内的月形泮池,池周护以麻石栏杆。泮池附近有石坊三座,正南石坊匾额镌有“斯文在兹”四字,东西两坊贯通街衢。这些消失了的文物此刻仿若从典籍里走出,来到我的面前,我无言以对,唯有鞠躬以示恭敬。

 

 

 

■袁晓鸣/摄

 

虽然文庙多次毁于兵火,又多次重新修葺,在这个轨迹中百姓也好,学者也好,官方也好,谁都敬重孔子和他创造的思想学说。一个人永恒在岁月里,历史不能不肃然起敬,江山也是如此。

 

今天的文庙已经很小,只有大成门、大成殿、亚成殿和两座亭阁。尽管如此,红墙碧瓦和勾心斗角的梁檐依旧醒目。特别是大成殿坪前石阶上的玉龙石雕,鲜活的样子让我想起“叶公好龙”的故事,假如眼前的这条石龙是真龙,我一定不是叶公。我会和它说话,或者与它谈论孔子,或者与它举杯饮酒。石龙像是知晓我的心思,让它身旁两颗大柏树于风中歌唱,算是对我的回应。

 

大成门实际是庙门,东西两间屋子缄默无语,三张木门敞开胸怀,火南风穿门而过好像祭祀人流的涌进。正中间的木门很大,左右两扇略小。古时,每逢祭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从正门进去,一般人只能从两扇小门进去了。大成殿虽然陈旧,其伟岸的气势还是直冲牛斗。东西两个厢房与主殿极像今天高等学府的教室,长长的宽宽的,即使没有桌椅板凳,没有师生济济一堂,但似乎可闻先生的教书声和学子的呼吸声。殿内左右的两个亭阁文质彬彬的样子,就像孔子的学生,礼貌地恭迎着春夏秋冬和来来往往的季风。

 

亚成殿在大成殿身后的不远处,门窗极小殿身歪斜,丑陋的样子像是孔子的学生子羽。“子羽”很孤独,立于杂草丛中,任凭烈日的烤炙。孔子喜欢以言取人,也喜欢以貌取人。他的学生宰予口才极佳,相貌堂堂,深受孔子喜爱。而宰予十分懒惰,经常逃学睡懒觉,令孔子生气,骂其“朽木不可雕也”。子羽其貌不扬,孔子不喜欢他。而子羽勤奋好学,毕业后潜心办学,收了三百多个学生,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孔子知道后联想到宰予,不禁感慨万分:“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袁晓鸣/摄

 

孔子的哲学思想“仁”,一直延续至今,其“君臣”思想也是一样。后来孟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义”之说,于是“仁义”就成了儒学的核心。再后来,荀子对“君臣”思想作出反思,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论。这是儒学的进步,也是对统治阶级的一种警醒。警醒了吗?一只麻雀急速而过,眨眼便无影无踪。

 

孔子追求真理,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思想主张,直到老年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老了的他静下心来开办学府,把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教给学生,让学生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一切。“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是孔子最好的收获。孔子才华横溢,他开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按今天的说法,他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社科院院长和博士生导师。尽管学术界说法不一,我还是倔强地认为《诗》是孔子收集整理的,《易》也是他作的注解。《诗》《书》《易》《礼》《春秋》作为儒家的经典,也是他率先倡导的。《论语》虽然是语录式体裁,那一问一答正如杜甫所云:“不废江河万古流”!

 

 

 

■张漫君/摄

 

正午的日头热辣,我的遐想如风吹不断。在湘潭旧城里住过的王闿运是经学大师,他主治《春秋公羊传》,为什么不主治《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呢?或许公羊高对《春秋》的注释和见解适合王闿运的口味吧。王闿运崇尚今文经学,为什么不崇尚古文经学呢?也许是自秦以后今文经学占主流地位的缘故吧。旧时在文庙祭祀孔子时,王闿运当过主持人吗?如果当过,实属无愧。

 

又记起湖湘学派的创始人理学家胡安国,他是北宋理学大师程颐的门人。这个福建武夷山人来到湘潭隐山开办“碧泉书院”弘扬理学,湖湘文化的源头自此开始。很多人认为理学很玄,其实简单,“存天理,灭人欲”便是其理论核心。理学是儒学的延伸,南宋理学家朱熹在理学的核心理论上进一步提出了“理在先,气在后”的思想,认为“气”有清浊厚薄,人有高低贵贱之分,深受封建制度的青睐。所以,朱熹的哲学一直成为官方哲学。后来的思想家曾国藩也提出“气生成论”,认为人的禀气不同,造成“圣人之性”与“常人之性”,可见曾国藩也是一位理学天才。到了明末清初,程朱的哲学思想被湖南的王夫之、安徽的戴震所颠覆。他们指出“理在气中、理存于欲”,两者相互依存而非对立。理学从客观的唯心主义走向了客观的唯物主义。于是,理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儒学回归。联想起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真是空前绝后!无论西方东方,无论哪个政党,“为人民服务”是为首要,否则,荀子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便会鼓响雷鸣。

 

 

 

■谢龙湘/摄

 

文庙的建筑风格可谓“文质彬彬”,这是今天的文庙给我的印象。文,是为庙的外形,质,即庙的内部结构。它们完美的结合矗立在残留的旧城里,算是对孔子的缅怀。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将其意用于对文庙建筑的理解,也是意义的引申吧。

 

 

 

■曾晓辉/摄

 

火南风将我的视线移到离文庙仅半里路的东边,那里是湘潭旧城有名的“刘烈士祠”。同盟会会员刘揆一曾经住在其间也葬于其间。其弟刘道一追随孙中山,反对专制的满清政府,22岁便牺牲了,是同盟会会员中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刘烈士祠”正东方的不远处,房地产开发商正如火如荼地建着高楼,旧城在城市建设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文庙,像一位思想的引领者,在静谧的旧城里俨然而立,留给后人无尽的敬仰,倘若你是一位迷离者,也将在这里找寻到耕耘思想的无数个理由,握手这个新的时代。

 

午休时间悄悄过去,三三两两的人从文庙走过。我向文庙四方各鞠一躬,收起遐思走向东方……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