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樯作者简介:常樯,本名常强,男,西元1983年12月生,山东临清人,现任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要研究儒家哲学、儒家文化传承发展与普及应用。著有《问道三人行》《孔子学堂微访谈》《孔子百问》《儒此便好》《走近孔子,发现自己》等。 |
常樯 著《走近孔子,发现自己:青春版<论语>经典语录导读》出版暨自序
书名:《走近孔子,发现自己:青春版<论语>经典语录导读》
作者:常樯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6月
【图书简介】
2020年6月,常樯新著《走近孔子,发现自己:青春版<论语>经典语录导读》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著名《论语》研究专家、山东财经大学教授王蔚先生作序,著名书法家、作家董爱昕女士题写书名。
在“序言”中,王蔚先生介绍道,“作为孔子基金会特聘专家,自2017年起,在基金会领导支持下,我每年举办一次“重走夫子路”活动,目前已搞了三届。受基金会委派,常樯不仅积极参加了活动,还组织了内容丰富的总结分享会。这些年以来,他还积极参加由我组织的齐鲁《论语》研读公益活动,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他还参加了我的历次新书发布会,用他的生花妙笔,写了不少的评介文章。”
王蔚先生特别指出,
自古至今,关于《论语》的著作,汗牛充栋。如果把这些著作分类,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论语》原文的基础上用功,无非是做些注、解、译、悟的工作;另一种是打破《论语》原文的篇章顺序,根据立意的需要,重新进行编排。显然,常樯这本书属于后者。自古以来,无论是做管理,还是做研究,把管理与研究对象分类始终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书·舜典》附亡《书》序载:“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为了统治与管理方便,禹帝辨物居方,别姓分类,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常樯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开宗明义地说,这本书是给青年人看的。给青年人看,就要研究青年人的需要,给青年人提供其所便利的接受方式及其所需要的营养。基于此,他把全书分成了“学习”“道德”“修为”“为政”“君子”“弟子”六个部分。
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年轻时代是打基础的阶段,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这个阶段关键中的关键。我始终认为,孔子的伟大贡献,是为中国人树立了道德国标,这个道德国标,就是鼓励人人力争做道德高尚、行为端正、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君子。而要成为君子,必须重视学习,必须重视修为,必须重视道德。无疑,在这一点上,常樯的认识与我高度一致。本书共有六个部分,其中几乎都涉及到了君子人格的塑造。
孔子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的人。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这样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除了颜回“三月不违仁”外,还因为颜回好学。在《论语》当中,孔子提出了“学而不厌”的最高方针。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学以致用这“六学”构成了孔子完整的学习观。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学习最基本的规律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无疑,常樯赞同并掌握了这个规律。他有意识把篇幅短小、内容简单的放在前面,把篇幅长的、内容多的放在后面。这样的编排极具匠心。
书的好坏既与内容有关,也与文字有关。孔子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贡也讲,“质犹文也,文犹质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一本好的书,如果只是内容好,文字差,也不是好书。纵观本书,会发现常樯文字有两个特点,一是严谨,二是活泼。把这两点结合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做到了。
【自序】
走近孔子是为了发现自己
2011年时,我曾到著名语言学家、时年106岁的周有光老先生家中专访他。那时,周先生思维敏捷,思路开阔,非常健谈。临别时,我请周先生写一句话,他写道: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并强调,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地球村的时代,我们要学做地球村民、世界公民,要学会用世界规则看问题、做事情,说完这些,他又强调,我们也要珍惜民族文化,不要丢掉老祖宗的东西,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许嘉璐先生曾在《中华文化的前途和使命》(中华书局2017年6月版)一书中说,他把澳门称作“中华式的文化理性的缩影和样板”。2016年5月,我因公出访澳门。其中一站是到澳门教业中学挂牌“孔子学堂”,并就传统文化教育问题进行参观交流。在教业中学,我听到一个说法,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传统根基、世界眼光”的杰出人才。这个学校一直秉持着“爱国爱澳”的传统,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令我们产生思考,在澳门这么一个国际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地方,其教育机构竟然如此重视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中国其他地方的学校,又该坚守何种办学立场呢?或者说,中国学校到底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毫无疑问,我们要培养的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者和致力于民族复兴大业的接班人。全球化时代,未来地球主人当具备“三商四力”——“三商”即智商、情商和德商,“四力”即想象力、创造力、担当力和自控力。其中,德育、德商、自控力是放在第一位的,人若无德、无自我控制能力,如上所述,其言其行可能就会走向反动的一面。教育在德育方面出现缺位或走偏,将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今日中国,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高分低能、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没有骨气和血性的“娘炮”?为什么会出现如马加爵(杀害4名舍友的云南大学学生)、吴谢宇(杀害生母的北京大学学生)、林森浩(投毒杀害舍友的复旦大学学生)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亡命徒?究其根本,就在于“家国情怀、传统根基”的缺失,就在于德育的失败。如果马加爵、吴谢宇、林森浩们读过孔子那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可能就不会走上犯罪之路了。年轻人仅仅有“世界眼光”,绝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地球村民。
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呢?路有千万条,但有一条是根本性的,那便是尽早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或曰中国式德育。这里,我特别强调要“尽早”!现在我回望自己的教育经历,发现对自己德性修养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自己的小学老师,尽管那时还没有什么“国学热”,甚至还不知道“国学”这个词。在这个意义上讲,我非常赞同今天流行的少儿读经活动,非常看重中国传统经典对少儿的教化作用。
经典是万家的家书。中国传统经典,特别是儒家的“四书五经”,不属于知识教育、学问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价值观教育,最有利于激发孩子那颗向上向善的本心,最有利于尽早在他们心灵中种下如梁漱溟先生所说的那种“互以对方为重”的儒家式人际交往观。这对于中国孩子的立身行事,简直有百利而无一害。普通人家可能没有祖先遗留下专属的家书或家训,但我们不妨视那些历经几代人几十代人反复检验的民族经典为本家家书,取而用之。毕竟,凡为经典,必为高度凝练的精华、群策群力的结晶、跨越时空的传奇、版权公有的瑰宝。
可能有人会说,作为地球村民,何必痴迷于本国本民族的传统经典,大道同源,《圣经》等西方经典中亦有与“四书五经”相似的价值取向,让孩子去学习西方经典未尝不可。对此,我们不予认同。我们认为,中国孩子只能在他们人生的早期,接触中国的经典,才能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和中国历史的认同,而恰这种认同,才是涵养他们“家国情怀、传统根基”、引导他们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必备条件!中国孩子读中国经典,孩子才最有尊严,经典才最有价值,中国才最有希望。对中国少儿而言,阅读民族经典简直堪为阳光人生、有为人生的正宗起点。这么做,亦是中国式家风得以不断传承与传播的一大具体体现。对于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好风俗、好习惯,该传承的,我们要不折不扣地传承;该传播的,我们也要不遗余力地传播。而最适合中国少年儿童及青年人阅读的中华经典,我们认为首推《论语》!
提笔构思这篇序言时,我还在一心二用,同时与即将迈入大学校园的侄子微信聊天。我说要送他一本关于孔子的书,他毫不客气地拒绝,理由是“不喜欢”“不懂儒家”。我想跟他辩解,但一时却组织不出最有力的话。我追问侄子喜欢看什么,他的答案是小说和动漫。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几乎没有不知道孔子这个人和《论语》这本书的。但若要围绕此人和此书进行深度提问,他们恐怕就要卡壳了。经过一番聊天,突然感觉自己和现在的青少年已存在代沟了。但细细想来,不仅仅是我的侄子,今天,对孔子、对《论语》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人,又岂止是少数,更不分什么年龄段,或者职业和地域!当然,问题并非出在他们身上。
今天,许多有识之士都把最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称作“中国人的《圣经》”,对此,我完全赞同。但为什么许多人不喜欢《论语》呢?原因应当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今天的文化工作者,还没有把孔子、把《论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2019年,正值孔子诞辰2570周年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原名誉会长谷牧先生逝世10周年。为纪念谷牧先生,我写就了万字长文——《谷牧与中国孔子基金会》。蒙抬爱,拙文得到一些书刊的全文刊发。在担任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25年中,谷牧先生在其位谋其政,展现出敢为人先的胆识、热心文教的情怀、群策群力的作风、开放包容的胸襟,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与学习。
上世纪90年代,谷牧先生审时度势,通过中国孔子基金会平台(1992年4月召开的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扩大会议和1994年10月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大陆儒学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率先提出了孔子文化的普及传播问题,鼓励广大学者“要走出纯学术研究的书斋,把学术研究与建设精神文明,养成高尚的、优良的民风民俗,解决社会前进中的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把儒家思想的精华,传播给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并且要引发他们的兴趣,以利于广大人民文化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今天来看,谷牧先生的建议仍然没有过时。我们要真正落实谷牧先生的讲话精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一直认为,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那些历久弥新的核心价值理念,必须要走上生活化、社会化、现代化、年轻化、国际化之路。面对这个大课题,我一直乐意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于是,便决定推出小书——青春版《论语》经典语录导读。
在正式进入正文阅读时,读者朋友有必要了解以下几点:
第一,《论语》共有20篇492章,本书打乱了原版《论语》的篇章,仅从中选取240章进行解读,这相当于半部《论语》的规模。之所以选取这些章,因为它们相对比较重要而简约,于年轻人的成长、成功关系更密切一些,也更适宜背诵,基本涵盖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论语》的主旨大意。
第二,为方便理解和背诵,本书对选取的240章进行大体分类,分成了“学习”“道德”“修为”“为政”“君子”“弟子”几个部分。“学习”部分包括孔子关于学习和教学的言论,以及与孔门好学典范颜回有关的言论;“道德”部分包括孔子思想中关于“道”“德”“仁”“孝”“礼”“信”“智”等几个最核心理念的言论,可谓有“道”有“德”;“修为”部分包括孔子所论述的修身功夫,这原本与“道德”部分混为一体,但为了平衡篇幅,便把不方便抽绎出一个核心理念的言论划归到了这个部分;“为政”部分包括孔子为政思想,以及关于上下级关系这一人际关系中特别重要的领域之言论,由于为政关乎人的富贵,故而也把孔子的富贵观划归到了这一部分;“君子”部分全部收录的是孔子关于“君子”这一道德人格的言论;“弟子”部分全部收录的是孔子弟子的精彩言论。
第三,为方便理解和背诵,在以上六部分中,我都尽量按照某种逻辑进行编排,比如,先肯定性言语,后批判性言语;先短句,后长句;先孔子之语,后师徒对话之语;先重要弟子之言,后次重要弟子之言;等等。
第四,本书是专门面向青少年、青年人的一部作品。我一直以为,不论是小中大学生,还是职场新人,如果能尽早结缘孔夫子,系统了解作为传统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孔子思想,都将能确保他们生活更幸福、学习更快乐、处事更智慧。
基于上面的这个读者定位,我希望这将是一本便于携带、利于背诵、编排简洁、规避争议、逻辑性强的口袋书。读者朋友们若能没事拿出来翻一翻,琢磨一阵子,背上一两条,必将会有所启发的。当然,这并非是导读者本人的功劳,而恰是孔子的亲切、睿智与伟大之所在。
我的老领导、中国孔子基金会原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先生曾一语双关地把《论语》称作“一本正经”,认为它是“中国人的人生说明书”,每个炎黄子孙都不可或缺。他还曾说过两句话:“《论语》五分钟,人生基本功”;“孔子天天见,生活日日新。”受他启发和影响,我为本书取名《走近孔子,发现自己》。希望读者朋友们在与孔子“互动”、向孔子求教的过程中,都能不断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充满朝气与正能量、不断精进有为的年轻人和老小孩!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杨立华】此世品格与知止的文明
【下一篇】【马特·迪南】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亚里士多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